不同的富人,其创富来源、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家庭状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诚然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似乎都有着独到的认知与技能。但能够在激烈且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在不断更迭的周期中、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依然可以化险为夷、捕捉机会、稳健发展的佼佼者,一定有着一些他人可以学习的财富逻辑与珍贵的经验。他们为什么在市场中具有良好的口碑,或可以在起伏的风浪中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或许我们可以从案例中看出一些端倪。
2021年11月的一天,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的一段话刷屏了朋友圈。
因为(新东方)在2003年非典期间遇到过一次资金危机,所以在那之后我就给新东方立下了一条规矩,如果有一天新东方倒闭,新东方账上可支配的钱必须要满足可以支付所有学生的退款和员工的离职工资。随着业务不断增加,这笔钱也在增加,并且毫不动摇地一直坚守到今天再次遇到危机。
这些年当中,很多人都说这是对钱的一种浪费,对金钱可以创造资源的一种不尊重,不能为了一万年不一定出现一次的万一,就如此浪费资源,应该把这么多的钱投入到更多创新业务中去创造利润。但我们始终坚持为万分之一的概率做好准备,现在看来这是对的,这条规矩救了新东方。
视频中,俞敏洪所讲的道理简单而直白,而且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也是千千万万,但能做得到的人却是万中其一。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在过去这些年,无数的企业因投资扩张而做大,而且赚到了钱。而在2019年至2022年,又有无数大举扩张的各类企业因轮番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灭顶危机而难以支撑。
新东方可以撑过行业的寒冬,并不代表俞敏洪一定就比其他企业家更聪明。因为知道且能践行简单的道理,并不是由智商决定的。
■ 每个经营者想把企业做成什么样;
■ 希望顺的时候能够惠及什么人;
■ 而不顺的时候能够不影响什么人;
■ 遇到危机时要如何应对;
■ 为了应对哪怕万分之一概率的危机要舍弃什么。
这些不主要取决于聪明和智商。能把企业做成且做大的企业家,在智商上没有巨大的差异。是否可以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之后走得更远更好,虽说运气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品性、价值观、道德水平、风险管理逻辑这些都与企业家以及企业未来的运势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做事的起心动念,其实就已经决定了这件事未来的命运。
同时,视频中俞敏洪讲述的“留余”思维也让人得到启示。清朝同治年间,河南康百万庄园的康家有一条家训曰“留余”,并由进士牛瑄题字“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并制成匾额悬挂堂上。这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之中庸思想的体现。“留余”思维从小聪明来看是为了自己在未来万一陷入危机时家业与人生不至于坍塌。然而能考虑到自己在陷入危机后不使更多的人成为垫背或也陷入万劫不复,这更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慈悲。中国人自古就相信“仁义”与“留余”文化,可以使一个家族化险为夷、延长家业寿命,甚至得以延续久远的传承。
事实上,成就越大的人可以“看得到”更远,传承越久的家族可以“看得到”未来。这里所说的“看得到”,是说那些人真的可以付诸行动而非只停留在理论上。有智慧的人都是因为可以“看得到将来”,才能在最初就制定下可以让自己及自己创造的财富走得更远的策略。往往当繁荣和机会遍布眼前,就会阻碍一个人看清远处的萧条与隐患。所以,看得远的人,才可能走得远,才可能走得到他人无法企及的未来。
据港媒报道,2018年3月16日在长和系旗下四家公司的业绩发布会上,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正式宣布于当年5月10日股东大会后正式退休,整个长和系将交由长子接棒,他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从此进入李泽钜时代。之后李超人(即李嘉诚)除了继续担任公司顾问,也将披上新的战衣,投入基金会的工作,尤其是医疗和教育方面。
是什么让李嘉诚从白手起家到常年蝉联香港首富以及全球华人商界领袖?通过对公开信息的梳理可以发现,他对投资及财富管理的理念,有三点足以让我们思考并借鉴。李嘉诚在谈及投资的时候曾表示,充足的流动性、注重风险管理(互补的行业选择)、低资产负债比,是他控制风险的三个基本要素。
公开报道显示,2008年后金融风暴蔓延全球,香港经济也走入一个严峻的寒冬,大部分投资者的腰包都缩水过半,就连华人首富李嘉诚控股的公司股票市值也大幅缩水上千亿港元。即便如此,当时的李嘉诚依然表示他对旗下公司的业务充满信心。那么他的“过冬策略”又是什么呢?
他立刻停止了和记黄埔的所有投资,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当时大概有22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现金形式,其他则是债券的方式,且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同时,他的负债比极低。
李嘉诚对现金流极其的在意是负有盛名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如果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李嘉诚一直遵循“现金为王”的理念。他当时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2008年,他旗下的公司更是多次抛售手中的物业与楼盘。据当时公开报道,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也以很低的折扣甩卖,而这几次腰斩似的甩卖,正是李嘉诚一贯坚持的“现金为王”的理念在起作用。李嘉诚曾说:“现金流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么多年来,从1950年我开始做生意,世界上有这么多风波,如果我不注重流动性,我早就会被改变了。”
那么除了重视流动性,李嘉诚还秉持着哪些投资理念呢?
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其核心业务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港口,再有就是地产和酒店,还有零售、能源和电信。他的投资是有逻辑的,并不是简单的多元化投资。内地也有很多企业做多元化投资,其中有不少是全盘失败。李嘉诚做产业多元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所投资的行业之间都有很强的互补性,风险可以形成对冲。如果其中一个行业,它的利润走势有起伏,那么第二个行业一定会和第一个行业的利润走势形成互补,然后好坏可以相互抵消,最终使现金流达到稳定,这也是他一贯秉持的战略方针。而内地很多企业家的投资是兴致所致,或市场热度所致,常常要好一起好、要坏一起坏,一旦碰到坏的时期则有可能一起出现危机。对李嘉诚公开的数据进行分析,会发现相较于产业布局集中的企业家而言,他透过这种行业之间的互补使风险大大缩小。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在参与风险的过程中对风险经营的态度。
有一个关于李嘉诚的小故事: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是一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原本握着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嘉诚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李嘉诚是一个时刻注意风险的人。
李嘉诚在一次办公室采访中谈道:“ 我在1956年以后,个人没有欠过一个债,我的负债是这个(边桌上有两只金属做的一大一小的北极熊雕像,他指着小北极熊说);而我的现金是这样大(指着大北极熊)。投资我不是只投资一种行业,我是分散投资的,所以无论如何都有回报,因为我比较谨慎。而且我个人资产,在安排上都是一个礼拜便可以拿得到现金,并且拿到占我投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现金。例如债券、股票,一个礼拜都能拿到。我当然还有其他的投资,例如地产,但这不是马上可以兑换为现金。我是比较小心的,曾经经历过贫穷,怎么会去冒险?我们看到很多人一时春风得意,又一下子就变为穷光蛋,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事,我都是步步为营。”
李嘉诚一直强调现金流和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他一向最注重的环节,而控制负债比也是他的公司在一次次危机中能够化解风险、继续稳定经营的关键。由此可见,充足的现金流、注重风险对冲、低资产负债比,这就是经历过大萧条的人的心态与策略。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不在于他是不是首富,也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要知道,最好的财富拥有者,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流动性与风险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