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重新定义财富管理

财富就是对人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对人有价值的东西?如前文所述,不只是金钱或资产。正如本书序言中所提到的,“财富=身体健康+内心通达+家人和睦+资产充裕+人际通融”。这样的“财富”定义应该是财富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本书一直强调且笔者不断践行的财富管理逻辑。当我们做财富管理的时候,如果可以围绕着这样的理念,就会有的放矢,就不会为资产数量的起伏所裹挟,也就会更加明确对我们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此,财富管理才会全面而深远。对于每个人而言,无论身处什么阶层,创富一定不是只为了创造更多的钱财,而是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生命质地。

一、身体健康,创富的基础

谈到财富的定义,将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是因为没有人会否认身体健康对自己而言是重要的财富,而且是最重要的财富。古人说:“养天地浩然之正气,而后足以任天下之大事。如果体虚则意味着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则易生百病,病痛缠身则事业无心无力。”可见,忽略了健康,所有的追求都将成为泡影。所谓“身弱不担财”,体力和心力是一个人学业与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每个人都有一项与生俱来的财富,叫作人力资本。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希望通过在教育上的投入带来人力资本的增值。同时,在大多情况下,人们创富的第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勤劳致富。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会开始依赖资本去实现财富升级,而后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种种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健康才会使人力资本有用武之地,有了健康才能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幸福感受。

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不得不陷入用健康换金钱,再用金钱买健康的怪圈。为什么现在越富有的人越重视健康?因为有钱之后人们就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优质的伴侣、更美味的食物、更长远的事业与人生目标,等等。而一旦失去健康,这些选择都会变得寡然无味。所以财富管理一定要先管理好自身的健康。

我们是否可以在规划时间管理时做出锻炼的计划?我们是否可以在饮食管理上让自己选择健康的食谱?我们是否可以购买优质的定期体检,以便更好地预防而不是积劳成疾后去使用昂贵的药品?我们是否会规划充足的医疗保障,让自己万一生病后能获得最好的治疗而无须担心费用的出处?事实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健康是有价格的,而价格就在我们的权衡与选择中产生。如果一个人还没有积累大量的资产,那么请记住,健康是最需要依靠与拥有的财富。如果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资产,那么请记住,如果无法管理好健康,很可能也无法再继续管理好这些资产。更重要的是,一旦失去健康,也会丧失资产所带来的快乐。同时,如果失去身体的健康,心理也未必能健康到哪里去。大多人都生过病、住过院,我们会发现:有时候生病久了,人的心态就变了,就开始怨天尤人。因为长期处于病痛的折磨,是很难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安宁的。所以,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更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家庭美满的核心、人际通融的资本。

二、内心通达,决定财富质量

通达,有通晓、洞达之意。能够内心通达,便可从心所欲不逾矩。或者用通俗的语言来形容,就是想得明白、看得通透,这是一种境界,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财富。

首先,生活中我们所追求的大多事物最终会归结为内心的感受。而就大众而言,内心感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快乐。考学考得好、婚姻好、买了喜欢的大房子、买了喜欢的车、拥有幸福的生活、赚了很多钱、完成了目标或实现了理想,等等,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内心的快乐。还有人讲求修行获得的自在,也就是“如实知自心”(不以外在事物粉饰自我而快乐。同时,不否认缺点,不否认过失,修行中修正自己)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所说的心无挂碍。

事实上,财富自由是指以经济自由为基础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从而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富、身体、思想、言论,当然重要的是不能逾矩。一旦富有了,就想任性,钱进来了,却让自己的烦躁、戾气、恶念和情绪都溢出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时发泄,那就叫“为富不仁”。财富自由中的“自由”,肯定不是有钱任性,而是内心可以不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不被外在情况左右、不被他人的行为左右,可以承载,才能够自由。所以,财富自由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想干什么”或“不想干什么”的肆意妄为,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况和标准下,都能游刃有余的面对,这确实需要我们拥有与财富相匹配的修养。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也就是说,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如果为人欲望很少,即便善性有所失去,失去的也有限;如果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所保留,留下的也很有限。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所得÷欲望,简单地说就是欲望大于所得,则容易患得患失,幸福感也会降低。但人并非不需要欲望或是欲望极低,反而欲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素。某种程度上而言,幸福感也正是源自人们恰当地使用了欲望和恰当地控制了欲望,使之不过度膨胀,且不迷失在无尽的欲望当中。这个逻辑决定了我们在做财富管理、投资、理财的时候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金钱,挣多少钱才能够满足,包括挣钱的策略是什么、手段是什么。同时,不同的心态也决定了不同的金钱使用方式,更决定了每个人到底是金钱的主人还是金钱的奴隶。

曾经看到两个小孩子参加一个演讲比赛,一个孩子获得了奖杯之后,另一个孩子说:“这个奖杯真漂亮,还是金色的,如果是纯金的就好了。”得奖的小朋友问他:“要金子干什么?”那个孩子说:“可以换好多钻石。”得奖的小朋友又问他:“换好多钻石做什么用呢?”他说:“要用钻石盖一所大房子。”当被问到:“用钻石盖一所大房子的意图是什么?”那个孩子说:“我可以炫耀。”其实这也是童言无忌,但是一个人的金钱价值观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曾经的家庭和学校大多在两项教育上是缺失的:财商教育和性教育。如果从小不给予孩子这方面正确的价值观,那么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人在工作上出现重大违法违规,一些富人由富到贫,多是财色观念扭曲所致,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这两项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对于未来他们拥有财富、掌控财富、如何看待财富,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通达的解释离不开“仁”。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多么高。这也说明颜回的内心不为外在事物所裹挟,始终可以心处正念,保持一份最初的快乐,大概这也就是“仁”的一种状态。当然,大多人都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颜回一般的修养。但古时的君子认为,事事追求功利就失去了当下生活的快乐,也会丧失一个人应有的“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只因功利而产生快乐,就可能做出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来,也可能给自己、家庭、社会都造成不良的影响。只因钱而快乐的财富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贫困时不被世俗和他人的眼光左右,富有时内心也能承载所拥有的财富,不去违仁,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而我们从事财富管理,服务富人时也更愿意服务心内通达的仁富,与“富仁”同行。

三、家人和睦,别让富有成遗憾

中国人自古讲求“家和万事兴”。《礼记》中有言:“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父子之间感情笃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夫妻之间恩爱和美、相濡以沫,一家人一条心,财富才会滚滚而来,家业才能兴旺发达。因为只有家人和睦,每个人才能安定愉悦的各司其职,才能一起为家业发达而努力。家庭和教育会为一个人的成长刻上最深的烙印,一个和睦的家庭对每个家庭成员而言都是一份最好的人生礼物与财富。

有一位佛教法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昨天那样,所以今天这样。”这当中主要谈的就是一个因果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或夫妻不和,或父母子女不和,或兄弟姐妹不和,或婆媳不和,或翁婿不和,甚至多种关系的不和交织在一起,那么很难想象这个家庭的人会是快乐、阳光、积极、健康、豁达的。如此一来也就很容易想象,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好运相伴呢?从而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事业与人际。每个人在与人交友、合作、共事时,如果有机会了解的话,相信也更愿意与那些家人和睦、家庭氛围良好的人去交往和配合,因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是一个高情商、有能力的人。所以《增广贤文》里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很多人都读到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都不能扮演好家庭成员的角色,都不能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不能为家庭带来和睦的氛围,都不能把生活中的家庭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怎么能指望他可以在社会上、在企业中可以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诸多的业务与合作呢?就更不要说去掌管好一个企业甚至商业帝国了。因为家人至少天然具有血亲与姻亲而产生的理解、包容与爱,外人则不会。所以说“攘其外必先安其内”,若是家中没有和睦可言,事业上也大多会分身乏术、无能为力。

家庭和睦与传承也有着极大的关系。生活中不乏因为利益而家人失和、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这种事在普通家庭中都屡见不鲜,在富有家庭中就更是如此。财富量级越大,家庭/家族成员越多,家族企业利益牵扯方越广泛,传承也就越复杂,同时也越考验人性与家庭/家族的教育。这当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传承开始后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很多情况下,父辈健在及掌权时,兄弟姐妹尚能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即便有摩擦也能因为“大家长”而化解或隐忍。一旦“大家长”离开,传承启动,子女们就可能会因为性格不合、理念不一或各种权力、利益而明争暗斗,有的甚至连带家族企业一同出现问题。

方太集团原董事长茅理翔说过:“家不和,企业想和也难;家破了,企业不破也破。” 有的企业家一生面对无数的波折与起伏,面对百般的困难和危机,都不曾言败,靠着自身的努力与心智,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然而,在面对失和的家庭/家族关系时却束手无策,焦虑不堪。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矛盾重重,人心就散了,家人的“心”散了,家族的“业”还怎么可能良性发展呢?

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对于家庭和睦的作用只是一方面,因为有时再良好的教育在巨大的财富诱惑面前,也不能确保绝对不会家人失和。无数事例证明,“留下一笔高额、无明确指定、无有效安排的遗产,是整治子女和打破他们幸福的最佳选择”,而这也常常会导致失败的传承。所以好的教育还需要配合好的传承制度与系统,才能有效约束、管理和影响家庭/家族成员共同营造与维护“家和”文化的传承。家庭和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它也体现了创富者最初一心去创造财富的目的与核心价值。

四、资产充裕,生活幸福的基石

财富管理如果只看重资产管理,而缺乏对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的关注,那便失去了持久创富的意义;财富管理如果只停留在对精神与情感需求的关注,而缺乏对资产与市场的研判能力,以及对资金与风险的管理能力,那便失去了依托,徒有其表。有钱不一定感到幸福,但没钱肯定不会幸福到哪里去。生活中,绝大多数需求与问题的解决依然需要金钱的支撑。所以资产充裕也是每个家庭都期望的状态。同时,金钱是没有品格的,其品格由使用者决定。也就是说有了财富基础之后,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支配金钱的态度。当然,一个家庭资产能否充裕,还取决于家庭成员创造财富与管理财富的能力。所以,除自己的创富主业之外,身处不同的生活阶段、事业阶段、年龄阶段、财富阶段匹配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资产管理模式,更可以帮助每个人实现资产充裕的人生。

大约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告别长达40年的以商品短缺为特征的短缺经济时代;21世纪开始,更多的人才逐步拥有自己的商品房;2005年以后,才开始看到财富效应;2012年以后,才开始有了财富管理的概念;“富起来”的经验和希望自己“富下去”的念头从改革开放至今充其量也就40多年。我们的财富价值观还有待建立与打磨,我们的财技(生财、理财、保财、传财的专业技能)还有待学习与提升。用40多年的财富经历与经验去实现长远的家庭富足以及百年传承,确实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值得且必须去挑战的事情。

五、人际通融,一生的宝贵财富

如果现在需要对自己的未来做一项最好的投资,我们会选择什么?会把精力和时间投向哪里?曾有调研机构对“千禧一代” 做过一个调查,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目标是什么。80%的受访者选择要变得富有,还有50%的人同时认为要变得出名。他们常常被家庭、被来自社会的声音告知要努力工作,专注事业,以获得更大的成功。但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罗伯特·瓦丁格(Robert Waldinger)曾参与的一项有关“幸福要素”的研究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这项研究历时75年,跟踪研究了724位男性的生活。被研究对象在参与这项调研时还是少年,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过世,只剩下不到60人,且大都已经90多岁了。但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受访者的太太以及子女(2000多名)也被邀请参与其中,使得这项研究至今仍在继续。最初,所有的受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是毕业于诸如哈佛大学这种名校的少年,另一组则是来自贫民区的少年。这些少年成年后进入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工人、律师、医生、金融从业者、泥瓦匠等,甚至有一位成了美国总统。

研究历经了几代研究人员的坚持。为了清晰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研究团队不仅持续通过各项问卷跟进调查,还会持续采访并分析受访者的健康情况,为这些人进行体检并与他们的家人和子女进行深入交谈等。在这些人当中,一些人染上了酒瘾,一些人得了精神分裂症,也有人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到社会的顶层,有些人则从顶层跌落。在长达75年的时间里,通过对几千位受访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所获得的最明确的发现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加幸福与健康”。同时,关于人际关系,研究团队给出了三大结论:

结论一:维持社会关系对人有积极的作用。

与家庭、朋友、团体保持更多关联的人,更快乐、更健康,也更长寿。保持社会联系较少的人会明显感到孤独、不开心,且从中年早期时健康开始走下坡路,脑功能减退的更快,寿命也更短。

结论二:幸福感取决于社会关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研究显示,人在充满冲突的环境与生活中,对健康的损害十分明显。例如在婚姻中糟糕的关系对人的影响要比离婚还严重。而充满温暖的生活环境,对健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研究人员在项目进行期间对中年受访者进行了老年健康的预测,几十年后他们发现,决定人到了老年后依然保持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胆固醇的指数,而是中年时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最满意自身人际关系的人群在80岁时更健康。而夫妻关系良好的伴侣,在老年后即便处于身体开始产生病痛的日子里,依然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态。反之,人际关系不好的人群,不良的情绪会加重病痛所带来的折磨。

结论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保护身体健康,还保护我们的大脑。

研究发现了有趣的现象:拥有安全可依赖的人际关系,在80岁左右时对大脑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因为这些受访者相信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在自己有难时,可以获得他人的出手相助。同时,这些人的记忆系统也维持得更健康、更长久。反之,则呈现衰退较早的现象。

这是不是让我们有所反思?无论我们身处什么年龄段,20多岁、40岁,甚至60岁,我们都应该思考如何去培养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项长期投资,因为它更加复杂以及需要时间的考验,它是一生的课题,且伴随终身。它虽然不像我们做一单生意、健身一年、涨一级工资那么立竿见影,它虽然不像完成一个目标或挣到一大笔钱那么让人激动兴奋,但健康快乐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通融。它可以让人拥有持久的、长远的幸福感。

我们相信,美好的人生由良好的人际关系构筑而成,它也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iJmRPp+8Dyzgi0NtjQ3FJB7dwko/OkKDeTk2kH5RtA+pNi3FilXK/uP9Sjy6I+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