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创新

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历朝历代均有论述。中国共产党继承、捍卫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富裕”的思想,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赋予共同富裕思想更加丰富的内涵,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

1.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的社会本性,中华民族自春秋时期开始就梦想有一个繁荣、富裕、公正、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载着丰富的相关思想资源,诸如《诗经》中“乐土”的概念,《墨经》中“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价值判断,《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规范,等等。特别是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礼运》,描绘了一种最终被历朝历代思想家广为接受的“大同”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释义上看,“大同”为最高理想社会形态,天下是公有的,社会中没有私有性质的财产,社会制度呈现出全民公有的特征,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相处和谐,每个人都具有无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老、壮、幼等不同阶段都能有相应的权益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秦汉时期之后,“富民”思想更是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西汉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西汉时期思想家司马迁提出“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以共趋于富庶人寿之域”;清代儒者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些思想无不体现着先民们对社会“天下大同”状态的美好憧憬。

近代以来,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天下大同”思想成为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和行动方案。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曾经设想建立一个消除一切不平等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太平盛世,这其中充满了对于“天下大同”的理想化愿望。他颁布了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围绕土地问题展开了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一纲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穷苦人民推翻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枷锁的封建压迫之迫切要求。但其实质上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其土地政策缺乏科学性,因而很快便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抛下。

作为近代中国改良派代表人物以及最早学习西方的思想家之一,康有为将中国古代“大同”理想同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进行糅合,在其著作《大同书》中设想了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社会设计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在政治上,“破国界去国义”,全世界设立一个联邦政府,即“公政府”,有行政官行政,有议员议政,而无国界;在经济上,所有生产活动都由社会的“公政府”统一管理,通过计划指导,以劳动为尺度对产品进行统一分配,以杜绝两极分化;在社会结构上,消除了国家、阶级和家庭,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不受任何天然或人为的束缚,儿童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费用皆处于公产,实行“公养”“公教”和“公恤”。康有为描绘了理想的“大同”世界,但却没能找到真正到达“大同”的道路,从而使这一理想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将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糅合在一起,设计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他设想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等方式预防由资本主义私有垄断而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防止产生贫富分化与对立,从而构建他理想中的公平社会。他批判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有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主张确立一种“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制度。他提出要大力遏制资本主义垄断行径,在此基础上,发挥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大力推动作用,使经济不断进步,并保证善果被全国人民共同享有。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世界才会更加平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策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深入考察之后,结合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提出的,其中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独创性和前瞻性,但由于没有民族独立这个政治基础,这些对策并没有能充分付诸实践。

由于缺乏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从至圣孔子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们所构想的“大同”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他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但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为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2.2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富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有关原理,深刻阐述了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设想,虽然没有具体涉及和阐述“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但是在许多论述中包含着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些具体内容,成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践中的直接理论渊源。

首先,社会主义要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为目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957—1958年手稿)中也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至于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 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对实现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也描绘出未来社会人人“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其次,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普遍富裕的前提条件。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垢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只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才能保证人们得到最充足的生产生活资料和消费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精神领域的能力和爱好。由此可以看出,所有人普遍富裕是未来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所有人普遍富裕的基础与前提。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是所有人普遍富裕的必要制度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据一切生产资料,生产的目的就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鉴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存在的弊端,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资本家财富不断积聚以及工人生活愈加贫困,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制度,以对社会生产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掌控以及调节,从而实现全民普遍富裕。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共产主义还只是游荡在欧洲的“幽灵”,立足于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描绘所有人普遍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时,并没有给出固定的条条框框,只是给出了一般的指导方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社会主义各国不断求索。

20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不断探索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共同富裕思想。

1.2.3 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探索及发展创新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思想和发展道路。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1955年 7月 31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指出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他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第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他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

第三,反对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他指出,对于农村中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要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2)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共同富裕思想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体人民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对毛泽东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经验总结,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共同富裕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理论地位。邓小平第一次对共同富裕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理论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就是共同富裕的观点,并且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并且指出共同富裕和坚持公有制占主体经济地位是社会主义务必永远坚持的重要原则。

第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共同富裕并非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要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经过努力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认为应当分步实施国家发展战略、逐渐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仅仅有物质上的富有并非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同样的,如果仅仅有精神上的富有,也绝对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1990年 12月 24日,邓小平第一次把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到 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又极其精练地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世纪 90年代末,伴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为基础,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

第一,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战略目标。邓小平所提出的“三步走”在 20世纪 90年代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两步,对于第三步如何走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因此,江泽民在分析了“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把第三步目标更加地精细化,也就是“201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一番,让人民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拥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制度也更加完善;2050年建国一百年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使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 江泽民还指出,21世纪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具体的步骤都逐渐把共同富裕目标由理想一步步地转化为现实。

第二,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防止两极分化,江泽民发展和完善了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缩小收入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强调,先富带后富的进程中,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也要注重公平。江泽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1993年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党的十六大上,他又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保护合法的收入,取缔非法的收入,调节过高的收入。这有利于推动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第三,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途径。邓小平在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构想时,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布局。在这一战略带动下,东部地区快速地发展起来,第一个大局基本实现。对于如何实现第二个大局、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了东西部对口扶贫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途径。正是在这些国家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区域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进入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国际层面看,全球化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加强;从国内层面看,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国际与国内双重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着力探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深化和完善了共同富裕思想。

第一,不断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首先,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丰富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为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与邓小平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是一致的。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发展,但不能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来换取经济发展,科学的发展才符合规律。同时,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根本利益和需要,这也是共同富裕所追求的。对于东、中、西部的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需要全面持续可协调的发展,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共同富裕的内容,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为共同富裕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式。其次,胡锦涛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从而使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更加丰富。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保障人民基本利益,实现人民富裕。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诸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所以建设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一是就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式。胡锦涛指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还指出,要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推动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共同富裕思想,开拓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方法。二是提出了协调区域发展的新举措。几代领导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直强调要协调区域发展。在这一基础上胡锦涛谈道:“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这一政策的提出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协调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区域的差异,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提出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新举措。胡锦涛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一思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对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他在强调促进发展的同时,强调效率和公平并重,把社会公平问题放在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突出位置。他指出,在实现先富带后富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3)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华民族正经历着“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转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新的探索与开拓。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和现实需要出发,对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将共同富裕置于治国理政全局规划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实践中把“以人为本”提升为“以人民为中心”,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提出经济发展目的就是增进人民群众幸福,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享有者不是少数社会精英,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第二,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动力支撑。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一方面,健全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让劳动人民公平地享有施展自己才智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另一方面,要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社保、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以缩小贫富差距,让改革发展成就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第三,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把脱贫攻坚视作经济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底线,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要求不能像过去那样搞粗放式扶贫,要坚持“六个精准”,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另外,人民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不能走简单发钱发物的老路,不能仅仅注意口袋而不注重脑袋。第四,提出了“两阶段”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两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在 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阶段”目标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定向、谋篇布局,设定了在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书和作战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的周密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出,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以下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通过梳理我国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理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奋斗。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就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到 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不懈奋斗史。 ghclY1kAinHZ/zgkMyLl0Wi7f8TutvtdDmKmsuCNghMOsPoX37uYVhtZ3GH/5rY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