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共同富裕的含义及理论背景

共同富裕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外延,我国共同富裕的思想经过了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税收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深化税制改革完善我国税制具有指导作用。

1.1.1 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外延

“共同富裕”一词包括“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共同”体现的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旨在发挥基本分配制度的作用,在追求公平中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消除两极分化,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三大差距,切好社会财富的“蛋糕”,维护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富裕”体现的是生产力方面的要求,即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在追求效率中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共同”与“富裕”是相统一的。其中,“共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仅有富裕是不可能自然形成共同富裕的局面的,必须从共同着眼,从生产关系层面入手,主动解决收入分配、社会财富格局方面的问题,才能真切实现共同富裕;“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就没有进行分配的前提。

2021年 6月 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对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做了概括: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和政府对共同富裕内涵做出的最新、最全面、最权威的表述。

对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从内容上看,共同富裕是全面共富。共同富裕不仅是指“钱包鼓起来”,而且是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多维度的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当前,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就是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共同富裕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从对象上看,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下一步,要在继续做好“富裕”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共同”的文章,在继续做大“蛋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做好“分蛋糕”的工作,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也能实现富裕,从而实现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使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从路径上看,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人民群众均质化的“一样富裕”,也不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齐步走”,而是根据贡献大小有差别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从过程上看,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使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不断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共同富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解决的是生产端的问题,强调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在初次分配阶段,提升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当产品供给满足之后,国内外市场能否消化,居民收入增加之后,消费意愿能否提升,这就需要通过“双循环”战略进一步解决。“双循环”战略的实现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需要在初次分配、再分配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并通过第三次分配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最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把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找到一条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发展路径,不能一味强调效率,或者单纯强调公平。一方面,共同富裕中的富裕意味着“蛋糕”做大、经济基础壮大,也就是对效率提出了要求。尤其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高收入国家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仍然是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在此意义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另一方面,公平的实现对于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共同富裕所考虑的公平不是绝对平等,而是强调了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在于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遇。公平的机会能够极大促进社会流动性,激发每一个人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以此最大程度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由此,促进共同富裕既要注重公平,也要注重效率,二者不可偏废。

此外,共同富裕也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到:“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同时,他还强调,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促进更多国家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共同繁荣,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中国的共同富裕是一次创新性的探索,其推进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将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1.1.2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三次分配”理论

在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要正确把握“富裕”与“共富”的关系。“富裕”体现的是生产力方面的要求,即要发挥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在追求效率中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富”体现的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即要发挥基本分配制度的作用,在追求公平中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消除两极分化,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三大差距,切好社会财富的“蛋糕”,维护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可以看出,“富裕”与“共富”相统一。其中,“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就没有进行分配的前提;“共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仅有“富裕”是不可能自然形成共同富裕的局面的,必须从共同着眼,从生产关系层面入手,主动解决收入分配、社会财富格局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在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进程中,目前国内正在讨论以及国际关注的莫过于“三次分配”问题。正因为如此,2021年 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是目标,三次分配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将三次分配的背景和内容说清楚尤为重要。

“三次分配”的概念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强调“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三次分配由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首次提出,他在《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中提出“在两次收入分配之外,还存在着第三次分配——基于道德信念而进行的收入分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三次分配制度,成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分配制度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

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即所创造的价值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我国在初次分配领域的分配原则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生产要素对生产所做的贡献的大小来分配,分配结果形成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一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以生产税净额形式上缴国家,成为政府收入;二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以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再生产等方面;三是国民收入中的其他部分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收入再分配制度,是对初次分配的收入进行调节,以保障低收入者或失去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存权,分配结果形成收入再分配格局。再分配制度强调公平和效率相结合,重视发挥对弱势群体兜底线、保基本的作用。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关键作用,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方式对初次分配格局进行干预。

收入第三次分配制度,是指通过慈善等形式开展收入转移支付活动,具体是指通过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分配。在我国,第三次分配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对前两种分配的补充,对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第四十八章“优化收入分配结果”中阐述了三次分配的具体举措。在初次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在再分配上,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完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收入。在第三次分配上,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准确理解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三次分配,以及在三次分配中通过税收政策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认识到不仅要通过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税收政策调节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包括财富存量分配和收入流量分配,只有当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社会成员越来越多时,才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才会形成。而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获得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市场体制、城乡体制等制度问题。另外,在我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功能,还需要做很多制度性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家、高净值人群捐款贡献,促进整体社会进步。因此,当前尚无法过多强调第三次分配,要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入手。基于以上原因,本报告对财富分配不做重点分析,而是侧重于在收入流量方面发挥税收的调节职能作用。

1.1.3 我国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理论

我国理论界早在 20世纪 80年代就开始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研究,之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的日益显现,更侧重于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形成了很多有创造性的观点。

我国当前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在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进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对此,我国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刘建武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共富共享,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快速地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促进公平正义的快速实现,让所有人都可以过上富裕平等的美好生活。 刘向军指出,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两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第二种观点是从分析贫富差距危害的视角来提出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肖玉明强调,要通过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等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相应的制度确保公平致富、相应的政策确保合理致富以及社会合力帮扶致富。 严文波和祝黄河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有效促进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合法收入的保护、非法收入的取缔和过高收入调节,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失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各方面制度,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的各项机制,并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以及法律监督来实现共同富裕。 范微、许艳丽和赵志刚指出,唯有较好地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才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全面较快发展,并且提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速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保障民生;二是国家要加强收入分配立法,不断完善劳动工资增长机制;三是发挥政府应有职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三种观点是从共享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陈娟认为,共享发展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路径指向,并详尽地指出了当前我国在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过程中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对策。首先,要坚持和完善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其次,从托住贫困底线和社会保障安全网底线两方面分析了如何解决共享发展中的底线问题。最后,从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 刘建武对共享发展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推动共享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两个同步”。

第四种观点是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郑志国指出,应该在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增添共同富裕内容,建立共同富裕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总的来说,学者从社会主义本质、贫富差距的危害、共享的角度以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不同视角提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研究思路。在实际研究中,要反映共同富裕水平,必然需要构建与共同富裕相关联的经济数据指标,因此本书第 7章在研究反映贫富差距水平、共同富裕和涉税大数据指标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共同富裕的智能评价体系,并探索找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和完善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 k+V8WIZh7T9dVaf802zLo06NSeUbcyBHt32ulPRTNyPxul6t18xrQTkTz4Gapb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