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闻名遐迩的文化店

北京既是一个消费城市,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城,历代文人墨客云集在这里,因此北京的文化用品商店也随之兴旺起来,其中以荣宝斋、宝文堂、老二酉堂较为著名。

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创建于1672年。创办松竹斋的是一个姓张的浙江人,他因在京为官,有一些积蓄,于是就拿出一部分钱来开了这个专门经营文房四宝的商店。

松竹斋除经营文房四宝外,还做一种名曰“挂笔单”的生意。所谓笔单,就是书画篆刻家们经过名家推荐订出其作品出售的价格标准。松竹斋代客订购这些作品,可以从中得到提成。同时,挂笔单的书画篆刻家们又都在松竹斋购买纸墨笔砚等文化用品。仅这两项就可以使松竹斋获得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但是,松竹斋的主要收入还是靠经销信纸、信封、稿纸、仿纸、扇面等大众化的文化用品。经过多年经营,松竹斋不但蜚声士林官场,而且连喜欢附庸风雅的普通人,也都以光顾松竹斋为荣。

松竹斋的店主毕竟是官宦人家,不谙经商为贾之道,尤其是张家的后代,好交游,广结友,挥金如土,耗费了不少资财,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经济越来越不景气,当年门庭若市的松竹斋逐渐出现了难以维持的局面。店东为了把这个声誉卓著的老店维持下去,于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将店名改为荣宝斋。

民国以后,荣宝斋为了扩大经营,除大力充实北京总店以外,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南京等大城市开设分号,并精选熟悉业务的人员担任经理,广泛发掘,收藏珍品,与许多书画界名家来往甚密,为他们广开方便之门,获得很高的声誉。

荣宝斋的业务搞得最有起色而扬名于海内外,还是1933年以后的事。那时,荣宝斋继承中国传统印刷术,经营木版“彩印诗笺”信笺(供文人雅士书写函札、填词作赋使用),被鲁迅、郑振铎两先生赞为诸笺肆中之“白眉”。鲁、郑二先生甚爱刻印精美的笺纸,经过不断收集,编成《北平笺谱》,竟无人愿意为之出版,最后还是荣宝斋慨然承诺。

抗日战争开始,日寇侵入北平,荣宝斋的业务再度衰落,几处分店也急转直下。到全国解放前夕,北京总店负债累累,濒于倒闭。

解放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荣宝斋起死回生,日放春晖,为海内外顾客所瞩目。

提起北京的老二酉堂,今天的青年人恐怕知道的不多。

老二酉堂创建于明朝末年,中间几经易手,到清代光绪年间,被一个名叫陈荫棠的人接办。陈某最初只是印售木版唱本(京剧唱词选段)。这些唱本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颇受粗通文字的广大市民、店员、职工和农民的喜爱,又因印制唱本成本低,发行量大,获利快,所以老二酉堂很快就赚了一笔钱。

后来,陈荫棠结识了清宫内的一名太监,靠这个太监帮助,承揽了给清宫装订玉牒的业务。玉牒是皇室的家谱。装订玉牒用的纸是专门为皇室生产的榜纸。这种纸比最好的宣纸还要好,每张约合四块银圆。老二酉堂借着装订玉牒的机会,藏匿了大量的榜纸。清廷退位后,就用来刊印古籍,同时出售给书画家写字作画,因而发了一笔大财。

民国期间,陈荫棠还将经由那个太监之手弄到的清廷殿版《四书》、《诗经》等书翻印出书。殿版《四书》、《诗经》原是清廷御制的非卖品,多发给八旗子弟上学使用,也分送给满汉大臣,一般人是得不到的。老二酉堂因此走红。陈荫棠看到印制古籍有利可图,便大量印制古籍,同时非常重视出书质量,很快就成为北京红极一时的古籍书店。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本侵略者听说老二酉堂存有榜纸,便登门敲诈,使老二酉堂蒙受巨大损失。解放后二酉堂并入新华书店。

宝文堂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并不陌生,至今还经常可以见到出售宝文堂印制的通俗读物。

宝文堂开创于道光年间,以经营账本为主。至同治初年,因业务不振,亏损太多,濒于破产。1866年,刘水福(即中法战争中著名的黑旗军首领)出资,委托他在京城的同族兄弟刘永和把宝文堂接收过来,改为以经营图书为主的书铺。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印刷、出版、发行的书店,以出版古典通俗文艺读物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村读者。

1929年以后,宝文堂出版的木版书因受上海出版的铅印、石印书竞争的影响,在农村也不太受欢迎了。在竞争面前,宝文堂锐意改革,借款购置铅印设备,发展出版发行业务,使宝文堂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九一八事变以后,宝文堂编辑、出版了大量抗日文艺丛书,联合各地说唱艺人,随说,随唱,随卖。这种方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说唱读物由于出版周期短,供货及时,销售地区广,发行量很大。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陷落,日本宪兵队曾到宝文堂翻箱倒柜,检查抗日书籍。因宝文堂早有准备,将《大战喜峰口》、《马占山抗日救国》等宣传抗日的书籍转移收藏,使日寇一无所获。

新中国成立之后,宝文堂公私合营。1954年,经中央批准,宝文堂与中央一级的通俗读物出版社合营。1958年,通俗读物出版社撤销,宝文堂成为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一个附属出版机构。“文革”后,经国家出版局批准,又恢复了宝文堂的名义,继续出版通俗文艺读物。

解放前,北京的老字号多如牛毛,遍布街巷。经营得法、闻名于世的亦不在少数。本文虽然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九个老字号,但由于它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抑或能使读者从中多少了解一点有关北京老字号的情况。 h4tLdj7vMSR33ZS/+uupGnDd7SFRt7OfUr5fzZl2jc25XDyBKoO6qxT3XSkYmx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