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百战天子李世民

亲自冲阵的青年统帅

开唐代边塞战争诗风气的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莫过于百战天子李世民了。这位皇帝的故事,我们在前三册已经谈得不少了。他是唐朝开国时征战四方的主要统帅,尤其是在平定北方地区的三大战中(击灭薛举统一河陇地区之战、击灭刘武周统一并州之战、平定王世充攻占洛阳之战),他都是主帅。可以说,唐王朝统一战争中的硬骨头,都是他啃下来的。难能可贵的是,当第一次肩负起统帅责任时,他才十九岁。在世界历史上,能够在这个年纪主战一方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

薛举是唐高祖李渊起兵时,盘踞在陇西地区的一个军阀。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薛举向关中进攻,李渊任命李世民为统帅,率领八位行军总管的部队迎击薛举。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李世民看来也摆脱不了这个历史规律的魔咒。出军后不久,当与薛举的军队在高墌(zhǐ)城(今陕西省长武县)下僵持时,李世民得了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忽冷忽热,人在这个状态下可干不了事儿。于是李世民不得不休息,把军务交给了长史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养病之前,他很不放心,对两人交代说:“薛举是孤军深入,后勤不继,兵马疲劳。他们利在速战,如果来挑战的话,你们千万不要出战。等我病好,就带领你们消灭他们!”

但凡预先慎重交代的事,一定会被违反,这似乎是一条屡试不爽的规律……刘文静和殷开山自作主张地出战了。没有李世民这位未来的百战天子的加持,唐军在这年七月初九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损失了一半的士卒。高墌城也丢了,唐军只好退回长安。

所谓知耻而后勇,战场上失去的,也要在战场上拿回来。李世民一直紧盯着薛举,只等他露出破绽。

时机很快到来了,八月,薛举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ɡǎo)代领其军。薛仁杲性情凶暴,不得人心。九月,李世民率领一群败军之将,重新进攻高墌城。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hóu)领军十万迎击。李世民认为,唐军新败,经不起再一次失败,而敌军因为刚刚击败过唐军,正是傲气冲天的时候。在敌人骄狂的时候,唐军应该坚持不战,以挫败敌人的锐气,等敌人疲惫之后,再乘机进攻,这样才有胜算。所以李世民不顾诸将求战的请求,坚决不战,并且下令军中,有“敢言战者斩”!

应该说,薛举和薛仁杲的部队的战斗力和谋划能力都是极强的。就在李世民和宗罗睺僵持之时,薛仁杲设计击败并杀死了另一位唐军将领刘感。唐军的压力陡然增强。这样一来,整个关中地区能不能守住,这千钧重任就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相持六十多天后,宗罗睺部已经吃不上饭了,其部将也有人开始投降唐军。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命令行军总管梁实率部在浅水原设营,诱使宗罗睺来攻击。宗罗睺孤注一掷,率军连攻几天,梁实凭险据守,岿然不动。这个时候,李世民判断,敌军已经疲惫到了极点,战争的转折点就在此时!

十一月上旬的一天,李世民命令将军庞玉列阵于浅水原。宗罗睺猛烈攻击庞玉的阵列,在庞玉部拼命死战的时候,李世民挥军自浅水原北边冲向宗罗睺军的侧背,宗罗睺引军回身迎战,只见李世民全身甲胄,亲自率领数十骑兵充当冲锋箭头,猛冲敌阵。宗罗睺军在唐军猛烈的夹击下大败,损失了数千人后,慌忙撤退。李世民又亲率两千名骑兵追击薛仁杲到高墌城下,薛仁杲困守孤城,失去了抵抗意志,于十一月初八出城投降,至此,陇西平定。

这一战真是打得回肠荡气,为唐王朝稳定关中形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世民对此也记忆很深。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已经继位称帝六年的李世民路过浅水原,不禁感慨系之,写下了一首《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

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

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

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

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 静,

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

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

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

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

抚躬聊自适。

这首战争诗,写得沉郁顿挫,“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这几句将战争的场面渲染得浓墨重彩,给人一种油画般凝重的史诗性的画面感。而“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则用清雅明丽的诗笔,写兵戈停息之后,曾为战场的浅水原的美丽与平静。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显得分外突出,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壮丽与和平的可贵。“抚躬聊自适”,对于这位在战场上亲自冲锋陷阵的青年统帅来说,能够通过军事手段使天下太平,可谓得其所哉,无比惬意。 oudBPSMLk9CCIxucNuFqzhqumirZv6n7cRdDVrWfLu1mkGA63pwerRaEwGf+Fd3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