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想象中的边关

诗体的变革家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 zhēn 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卢家少妇就是南朝民歌中常见的莫愁,这里代指征人的妻子。她住在用郁金香草和泥涂壁的房屋里,海燕双双,栖息在用玳瑁装饰的房梁上。九月的天气渐渐寒冷,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而丈夫已经征戍去辽阳十年了。白狼河(今辽宁省大凌河)北的家人音信早已断绝,长安城南的秋夜啊,是这样漫长。谁说这愁看不见?明月正照在流黄的帏帐上。

上面这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又名《独不见》),是几乎所有唐诗选集都要选入的一首诗。它描写了因丈夫久戍在外,而孤独守在家中的思妇,从她的视角讲述因为战争带来的相思之苦,情感真挚,流丽动人。

但这首诗的作者沈佺期,可从来没到过边关。也就是说,写得这么好的边塞诗,是从想象中得来的。

所谓妙笔生花,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啊!

说起沈佺期,他是唐诗发展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唐代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形式就是律诗,沈佺期和宋之问,正是诗歌发展史上最终完成从古体诗走向律诗这个变革的人物,后世常常把他们并称为“沈宋”。

但这两人的人品,后人的评价都不高。宋之问不用说,被认为是奸佞小人;沈佺期虽然没有大恶,但随波逐流,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还经常做一些让人看起来很肉麻的谄媚事儿,所以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没比宋之问好到哪儿去。追根究底,还是和他比较软弱的个性有关。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他是相州内黄人(今河南省内黄县),少年时曾漫游各地,写过不少清新的风景诗。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他和宋之问同榜中了进士,之后可能做过类似于协律郎、考功员外郎之类的小官,俸禄微薄,在房价很高、生活日用很贵的长安城,他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个时期是唐高宗、武后时代。高宗、武后继承唐太宗的遗志,继续在边疆地区用兵。连年不断的战争,在文学创作中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反映。那个时期的诗人所写的乐府旧题,经常写到边塞和边关、戍卒和思妇,这类题材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文学的创作,往往和时代的潮流相适应,这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这首《古意》,形式上是乐府旧题,但实质上已经是非常完备的七律了。这证明在长安的这段时间,沈佺期在诗歌艺术上精细打磨,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明代人甚至推这首诗为唐人七言的压卷作品。所谓压卷,就是定海神针的意思,这是很高的评价。

唐玄宗时代初期的著名宰相张说(yuè),曾经评价沈佺期:“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沈佺期排行第三,所以这里称他“沈三兄”。张说是有名的文学家,他被封为燕国公,与另外一位许国公苏颋(tǐng)都长于写作章表制诰,被称为“燕许大手笔”。来自张说的评价,对于工于诗艺的沈佺期来说,是公允的赞扬。 IX/PelGtwLxMcbSUgA6kbl9HtIy8PWnO2SidZjuEFeBLrrRC24Zzc5b5LaTdnK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