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幽州台上话子昂

感时思报国

对于陈子昂这位初唐大诗人,《唐诗里藏着故事》的第二册已经谈过很多,比如他少年时不爱学习,和赌徒混在一起,偶然闯进了一间乡学,从此才开始用功的故事;又比如他在长安城中借一把胡琴给自己打广告的故事。这里,咱们主要来说说他的边塞战争诗。

在他借着摔胡琴打广告的那百来篇作品中,有一组名为《感遇》的诗为他赢得了时人的普遍赞赏。诗人王适看到他的这组诗后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天下的文坛宗主!”于是和陈子昂交上了朋友,可见这组诗的水平之高。现在来看,这组诗大概不是作于一时一地的。其中第三十四首写道: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这首诗是一位“幽燕客”的自述,他小时候在家乡游侠,杀人避祸,来到边塞之上。幽燕之地离故乡三千里之遥,辽水悠悠,挡不住他对故乡的思念。外敌的不断入侵,令这位远离家乡的浪子,感受到了深深的耻辱,“常为汉国羞”,于是他奋勇作战,抵抗外敌,谁知数十场血战下来,人已白头,而封侯无望。

我们发现,在初唐时代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着强烈的国家观念的。他们对于北方部族的南侵,破坏了和平的农耕生活,是有着同仇敌忾的心理的。如上面这首诗中,所谓的“白首未封侯”,不过是因为当年汉代的李广难封之后,诗人笔下经常出现的常语。而“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则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试想,连一位因为犯了罪而远徙边关的士卒,都为国家的危难而生起了这样的羞耻之心,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是有希望的。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体体现。

《感遇》的第三十五首中,陈子昂也自言其志: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这首诗里最精警的句子,就是“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丁零塞、单于台,都是古代与北方民族的争战之地。陈子昂在这里用诗歌的形象语言,讲清楚了报国与拔剑的关系:正因为要报效国家,所以才有了拔剑而起于草莽之中。在此后中华民族面临外来侵略的历史时期里,这两句诗一直以它充沛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 besdDq/Rnn3M+Fb8qyxV6qy6Tty5bsNsMztG7WG29EbK1Rbq5g1KH/Fc/WIvpOX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