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不愿做书生的神童

神童不肯做书生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和杨炯都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杨炯虽然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也就是他十一岁时就应童子科,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了,但他补上校书郎的官职是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的制举。那时,他二十六岁。王勃九岁时就写了《指瑕》一书,指正颜师古注《汉书》里的错误,十四岁就应了朝廷的幽素科试及第,被授予了朝散郎官职。从资历上看,两人难分上下。这两位都是初唐时期的神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妥妥地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但同样是神童,王勃辞采华美,专心于文学;杨炯却颇有一点不甘心,比起沉浸在诗文之中,他总觉得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更大的事情。于是他写了《从军行》这首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从杨炯的生平来看,他没有过从军的经历,但他的这首《从军行》,却把战场写得气象森严,使人宛如身临其境。这只能归功于他的天赋诗才。

从首句来看,这首诗肯定是虚拟情境的写法,因为杨炯的时代在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人已经没有能力再像隋唐之交的时候那样,动不动就南下把长安围住。凤阙是天子所在的宫阙,而牙璋原指兵符,这里指大将。大将受命出师,率领铁骑围住了龙城。龙城原是匈奴在夏季祭祀天地祖先的地方,唐诗中一般借以泛指塞外民族酋长所在的重地。只见大雪让军旗上原本鲜艳的图案变得灰暗,风中传来击鼓之声。古代交战时,击鼓就是进攻的信号,而敲锣(鸣金)就是撤退的信号,这两句写出了环境的艰苦与战斗的激烈。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是用一种感慨的语气,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我宁愿去军队里做一个下级军官,也好过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啊!

一般来说,宋代的士兵地位低,脸上还得刺字。唐代虽然没这么多讲究,但文官相对要清贵一些,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一个公认的传统。比如魏晋时代的名士阮籍,非常喜欢饮酒,当他听说步兵校尉的衙门厨房里有几百坛好酒之后,就主动请缨,去当这个步兵校尉。阮籍是清流名士,舍弃清贵的文官不做,去做个武官,很是受到了当时人的非议,认为他举止怪诞。杨炯在诗中喊出自己宁愿去做一个百夫长,也好过去做一个书生,这种声音,是对从军卫国的高度歌颂,也是杨炯不安心只做一个文士的心情的体现。

自从杨炯这首诗唱出了这响亮的两句后,后世凡是有着投笔从戎志向的青年人,心里都会响起这壮怀激烈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AUVzQMKlB7fITDKb3MPL3E5SbEcavaWrM5tcYGEvh7vPqwy2hT1MP1EPRCzZB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