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在线教学看“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德育模式探析

周晶

自2013年“部校共建”的意见提出以来,各新闻学院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思想道德培养和价值观念引导十分重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上都做了相关的探索。如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的编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改革等,都体现了新闻学教育领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对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而言,新闻传播人才的人生观、价值观、新闻观的培养,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培养的核心。“三观”教育目前依然存在着课堂教育入口不入心,教学、党建和学生工作条块分割,课程设置重“知”不重“行”的问题。

2020年,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需要,开展了线上教学工作,如何将线上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要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努力实现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需要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打通德育课程、德育认知、德育践行三大环节,形成一个“澄清—认同—践行”的德育培养完整闭环模式,从“课程思政”到“学科德育”,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实现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德育思想教育。通过在线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将防疫知识、战“疫”先进事迹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新闻专业线上德育工作,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一、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德育目标体系建构

在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往往是从社会或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强调培养符合社会或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此总定位之下,新闻人才道德教育的目标被淡化,仅仅停留于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的层面。这一培养目标的设置与学生个人无关,与实际生活脱节,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召力。

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学生面对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德育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上,应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批判力,即帮助学生能够对道德问题进行基本的判断,并且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教会学生如何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会价值判断、学会道德选择,更要学会创造道德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道德生活的能力。

在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必须结合社会的需求与个体的需要,把社会发展同个人发展相联系,实现德育目标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在德育目标建设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性,实现德育整体教育方向的一体化。

同时坚持德育教育要适应多元文化的现实,坚持德育教育的多样性。在德育目标建设、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创新上兼容并蓄,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导、多元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的德育目标体系。

二、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德育模式课程体系建构

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新闻学院在深入推进和强化思政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和课程主渠道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所谓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其创新之处在于要突破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一固化思想,从各门学科的专业课程中挖掘德育资源,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工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融通知识传播与价值引导两大领域。

卓越新闻人才的德育教育,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协同合作深入发掘自身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结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将德育元素放大传播,共同肩负起新闻学专业“立德树人”的使命。

(一)协同合作的德育团队建设

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性格养成影响最大,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专业课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堂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人责任,发挥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保证“立德树人”任务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实现。

同时,课程思政还必须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协同作用。要强调充分发挥学院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在思政教育教学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学工思政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在本科生中开展双导师制、专业班主任制等多种协同育人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一岗位双责。专业教师以本科生导师、专业班主任的身份协同学工部门,通过专题研讨、读书报告会、影片分享等多种方式,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扩展,用生活中的德育元素丰富、完善课堂德育内容,激起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对社会动态的观念和态度进行观察、对内心的道德需求进行探讨,切实保障课堂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双导师制引入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对接行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从课内到课外,延展德育教化内容,紧贴新闻业实践前沿,探索从理论到实践,新闻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道路。

(二)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建设

课堂教学过程是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最直接的途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是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基本实现形式,在新闻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引导中突出知识内容,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价值内涵,使得显性的知识传授和隐性的德育教化相融通。

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循守旧,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主客体泾渭分明。但这种教学关系的构建已经不适应以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德育发展需要。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新闻工作者直接面对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想要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冲击中做出符合科学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必须转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德育理念。但是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并不能充分促使学生自觉且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自发形成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约束个人行为规范。教师中心论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中心论则是肯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要求在课堂教学树立“互为主体”的德育理念。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既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储备情况,要结合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把学生的知识盲点和思想道德水平差异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同等重要的切入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帮助其成才,成人。

(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建设

新闻学专业每门课程均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并需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得以实现。这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落脚点,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专业教育德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将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与内容和新闻专业课程设计、实施和反馈相互结合,初步形成理论课程、独立实践环节与课外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线上与线下教学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体系,更好地推动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

同时,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形势、社会热点的演变,不断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纳入其中。当前形势下,将例如生命观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等全新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会使卓越新闻人才道德教育更富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行业的需求。

通过不同学期的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利用独立实践环节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这种阶段性的实践课程体验,能够有层次、有规律地提升学生在德育课程当中的感悟,巩固德育学习成果。

通过校内外各种实践的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能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通过课外活动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这些相关联的课外活动成为了课程思政的补充和延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专业课程相互呼应,提升专业德育教育工作的水平,也推动着课程思政的变革与实践探索。

(四)“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建设

思政课程侧重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课堂活动缺少互动与对话,教学效果不佳。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互动与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单向的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化。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平等交互式、生活化教育式、隐性渗透式、价值澄清式等新型德育方法,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疏导教育、实践锻炼、情感体验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引导、支持、激励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增加对道德的认知感,进而满足自身的道德需求。新闻采写等课程充分利用校级、院级融媒体中心、学生报、学生杂志等校内实践平台,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相统一,让同学们在专业实践中面对社会生活中所提出的道德问题,使德育内容更具现实性与可行性,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规范。

三、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德育模式学科体系建构

课程思政实现了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从专业课程发力,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化作用。但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某一课程发力带来的影响,而是需要积极思考建构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向同行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树立学科德育的理念,整体挖掘新闻学专业的学科资源,从理论到实践,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向而行、共同发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典型环境。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梳理,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新闻学学科可以形成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独立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学科德育”体系。三类课程协同发挥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专业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图1)。

图1 新闻人才培养德育模式学科体系

学科基础课程的建设要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新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中,相当一部分课程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此类课程对德育资源的挖掘,应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专业核心课程要积极开拓德育教育内容。“新闻学概论”“媒介经营管理”等课程应当注重从职业教育、法制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素材选择,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起到启迪学生思想、锻炼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接受与巩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作用。

独立实践课程则要积极延展课程育人资源。通过专业实践更好地推动对学生的个人规划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实现实践与道德教育的责任,既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又能达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效果。

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学科德育的理念,通过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精心建构,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努力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德育内容匹配的一体化建设,以解决新闻学专业德育教育整体内容缺乏统一规划、德育教育缺乏层次感和渐进性、课程与课程之间部分内容重复等问题。从而通过改革实践探索,建立顶层规划整体统一、内容合理布局、层次渐进、匹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德育模式。 sRNfiLDWsXcIZofVsRsIDs84Z+Rre/Na8FhKEVoXSR0YnXXYVZ9h3DhaCrSTnp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