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五维”创新研究
——基于接受理论的视角

欧勤扬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多次召开专门座谈会并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高等学校新闻传播院系居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队伍素质。”“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闻舆论重要论述的指导下,许多新闻院系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并采取积极行动,扩充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上都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文件,其总体思路与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基于此背景,本文认为,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院系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建构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体系,进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回应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因此,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目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与研究现状,以及笔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线上教学的经验总结,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的“五维”创新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现状与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于2001年率先进入复旦大学。此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始相继引进,不断地摸索、探讨,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与教学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依然是以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内容多以几本主流教材为依据,教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几个重要知识点的介绍,零碎,缺乏整体性,不仅对新时代传媒业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案例补充较少,而且忽略在实际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指导作用。同时,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兴趣点存在偏差,这与大学生追求社会热点、多元兴趣之间存在脱节,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严肃性”“政治性”,教学内容无法深入人心。

二是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一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冗杂枯燥,授课方式与现如今大学生信息接受的多元化方式不一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接受效果差;特别是在此次疫情中,当教学环境由线下转为线上,如何利用新的教育载体形式,使得线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运用同一个“信息平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整体效应,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是从接受主体来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认知多有偏差。根据笔者近几年教学过程中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思政课高度重合,属于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也有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距离专业课程学习和新闻实践太远,没有太多实际效用。

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未能突破一门课程的限制,未能有效融入新闻传播专业的其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体系未能建构起来,其现实指导价值大打折扣等。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育的思考与研究较多,但研究者所论较少,如《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特征探析》《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与方向》《略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和其他相应建设》等。

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零散,未成体系,研究现状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闻人才培养全过程不相匹配,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传媒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教学中灵活宣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新闻稿件的选择为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教学的探索》等。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偏向于宏观指导与精神解读,缺乏教育教学具体实践的操作性,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切实加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境界》等。

(三)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一是目前在不同学期安排了不同的实习(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但各个实践环节之间时间相隔太长,缺乏必要的联系,不能保证实习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缺乏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运行。当讲授完大量理论之后,学生不能将其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达不到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对学生知识的构建和应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是其他专业课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比如新闻史课程,新闻史独特的历史底蕴、客观的发展规律、复杂的因果关系等方面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规律,只有了解新闻规律才能够按规律办事,在以后的新闻从业过程中,清楚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有一个很好的把控。此外,一些企业公关类的课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架构衔接不紧密,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单调,也因与其他课程没有过多的联系而导致学生对内容理解粗浅甚至遗忘。

三是大学设置的大部分素养博雅课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如何平衡通识教育的广度与专业教育的深度之间的关系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二、问题思考与教学体系创新依据
(一)问题思考

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与思考,以及此次新冠疫情线上教学的经验总结,上述现状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思考仍未触及其核心,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对这一课程的接受态度、接受程度如何?影响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激发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有效地将枯燥的理论与当前新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如何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到新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何以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接受实际,建构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等等。

(二)理论依据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从接受理论视角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的创新,具有较强针对性。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姚斯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流派,其着眼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接受理论重视接受者的期待视域、接受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接受者多层次效果获得等领域。 将接受理论应用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要基于学生的接受期待与效果,立足实际,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力获得和价值观塑造,创新教学体系并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入脑”“入心”。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五维”创新途径

教学体系是一个内涵具有极大延展性的概念,主要指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置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 。本文基于接受理论的视野,从学生接受的期待与实际效果出发,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维度,从教学机制上建构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专业意识与政治意识的“强连接”,改革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从思想上、课堂上、专业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表达、社会认知与政治意识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心”“入脑”,等等。

(一)“五维”创新之一:教学机制创新

在教学机制上,以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传媒人才为目标,补齐以往教学体系的短板,在“学界和业界互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与实践一种“跨院系”的教学机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合作,加强学生对国情市情的认知,强化专业意识与政治意识的连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跟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及对其学习需求的获知。从此次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实践来看,可以分阶段来操作:一是在上课前,教师与相关班级建立微信群、QQ群,全程了解、跟踪上课进展情况。通过微信群或QQ群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困惑与期待,并将当前新闻热点事件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为正式授课做预热准备;二是在正式授课中,与理论知识讲授相配合,设有新闻发布和媒介热点研讨环节,调节课堂节奏,让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在课堂互动中更好地理解;三是在课后,授课教师整理复习纲要发给学生,反思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形成教师札记的书面材料,授课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并记录,形成会议纪要的纸质书面材料,根据这些内容,及时调整课程的授课进度、讲课方式等事项;四是在课程之外,以“沙龙”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与学生参与互动交流。

(二)“五维创新”之二:教学内容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与实践一个四维内容体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学生课前提供案例、热点事件与教师理论指导相结合。教师虽然具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优势,但很多时候,学生的媒介经历和体验甚至比教师还要丰富。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列出的当年14个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大学生关注度都非常高,比如“南海仲裁”的关注率达87.5%,“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关注率为82.9%,“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关注率达72.7%,等等。 在此次疫情中,学生都“宅”在家,接受信息的渠道几乎都来自网络,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也非常高。因此,此次线上授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有几次课是采用由学生提供案例,老师用理论指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方式,这样不仅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问题的立场、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学的效果也非常好。

(2)历史事件、史料、经典文本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论述相结合。以当下的视点回望历史与分析经典文本,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实践的洞察力,以历史的视角来洞察当代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比如,此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就引用了“非典”期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舆论等内容,来分析与阐述“国际话语权”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

(3)“学”与“术”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业务实践中。比如此次线上授课,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以央视纪录片《一带一路 千年的时空穿越》的制作为案例,分析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内容生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专业知识和实践与学的知识有效打通,做到知行合一。

(4)内容的开放与互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开放的、包容的,需要与其他学科、其他新闻观进行积极对话。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与全校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相互协调,助推学生对于国情、世界形势的认知,加强专业实践中政治意识的深度。在此次线上授课过程中,在《新媒体的治理》一章中,笔者对现今网络流行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据一项针对大学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了解民族主义,53.8%的同学了解文化保守主义,51%的同学了解历史虚无主义,45.1%的同学了解普世价值,43.7%的同学了解新自由主义。 此次疫情线上授课,笔者及时调整相关内容,以网络中热议的话题,比如将湖北大学教授的不良言论、中国抗疫的精神作为分析对象,并结合学生认知现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认知、爱国情怀以及制度自信。

(三)“五维”创新之三:教学设计创新

在教学设计上,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为统领,其他专业课程辅助的方式,设计具有思想引领、专业素养与政治意识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时,注重内容与方法的适配,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彻底改变传统的室内上课、教师填鸭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与课程相关的历史遗址、媒体单位,边看边讲解,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理论的感性掌握,从实践中体会理论课程教学的要点。同时,配以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课堂讨论,开发课程讨论的有效机制。此次疫情的线上授课,为教学设计创新提供了一次机遇。

(四)“五维”创新之四:教学实践创新

在教学实践上,在加强社会调研、媒体调研的内容设计的同时,以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将专业实践与价值观念塑造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理解。同时,教学体系建设注重产学研的沟通,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的生产、科研结合起来。

(五)“五维”创新之五:教学评价创新

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动态性、互动性的原则上,进行知行合一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围绕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来说,学生的最终成绩分为过程性评价(50%)与总结性评价(50%)。过程性评价主要有课堂表现(10%,回答问题等)、课堂汇报(40%,小组性合作,比如新闻发布会模拟组织与表现情况)、平时作业(40%,比如在课程微信群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等)、出勤率(10%)。总结性评价以书面考查为主,即期末卷面成绩。书面试题主要侧重于综合应用类的分析题目,较少涉及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类题目。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其实也是对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激励和促动,它提醒我们应该在变动的社会现实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中,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X6cI2VXURD/zOsSnbz5pUsnU37+72jcuHR7I1w94ZfZw8qXpMt+Q0XQgjUfRUg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