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一、预防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它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 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至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

●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在传染给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经的途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等。

●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易感人群增多,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①管理传染源。传染源是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当传染病出现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报告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对传染病接触者,应分别按情况采取观察、治疗或预防接种等措施;对病原携带者要进行随访观察;对动物传染源要进行治疗或宰杀。

②切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导致疾病传播以及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就是依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切断传播途径最常用的方式包括开窗通风、消毒灭菌、注意个人卫生等。

③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改善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二是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练一练

同学们,勤洗手是个人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你们掌握七步洗手法了吗?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下吧。

目前,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传染病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两种。

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AIDS 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HIV以来,科学家对HIV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未发现根治HIV的有效药物,也无预防HIV的有效疫苗。但AIDS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措施就是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出安全的行为选择。

①避免通过性接触感染。世界上 80%以上的HIV携带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预防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措施包括“ABC”三种:A是禁欲(abstinence),主要指不发生婚前性行为;B 是忠诚(be faithful),洁身自好,遵守性道德,不乱发生性行为,是预防接触感染HIV/AIDS 最根本的措施;C是使用安全套(condom),正确地、一贯地使用安全套是一种减少 HIV 感染机会的有效方法。

②避免血液途径感染。尽量避免接受输血和血制品,避免不必要的静脉注射,不吸毒,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避免在消毒不严格的理发店、美容院等处刮胡子、修眉毛、文身、修脚等。

③避免母婴垂直传播。怀疑自己有可能感染 HIV 的育龄妇女应该在孕前到医疗机构做血液检查和咨询。

握手会感染HIV吗?

由于艾滋病的危害极大,大家常常“谈艾色变”,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担心,事实上以下途径不会传播HIV: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办公和学习用具;使用公用的毛巾、马桶、浴盆、卧具、电话、游泳池等;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和蚊虫叮咬。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体除毛发和牙齿外,其他器官均可能受到结核菌感染而发病,但结核菌主要侵犯肺部,称为肺结核。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产生飞沫,将结核菌散播到空气中。在人口密集、通风不畅的环境中,最容易传染。感染结核菌是否发病,主要与感染细菌的数量、毒力以及自身抵抗力有关。

咳嗽、咳痰多于2周,咯血或血痰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此外,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为肺结核患者的其他常见症状。

预防肺结核需要做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咳嗽、打喷嚏时应掩口鼻,不要面对他人,不要随地吐痰;在校期间,教室和宿舍要经常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搭配;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学生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应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规范用药。

二、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它具有以下特点: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相互关联;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高血压

高血压是人类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预防高血压应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严格控制食盐和油脂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衡,减轻精神压力。目前高血压不可治愈,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高血糖、糖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饮食、运动、药物。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增强体育锻炼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目前糖尿病不可治愈,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在饮食控制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合理服用降血糖药是血糖达标的关键。

想一想

对于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预防青少年常见病

青少年常见病主要包括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疾病。

近视

近视是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的能力低于正常,眼睛在不使用调节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聚焦成像,而是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导致远处的物体模糊不清。绝大多数的近视都是由眼轴变长造成的。

近视后,眼睛容易疲劳和出现不适,表现为眼胀、眼痛、看东西有重影虚边等。

近视的预防措施:

①改善用眼环境。读写时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光,光线应该柔和,避免阳光直射和黑暗环境,光线不足时,要使用人工照明补充,使用符合自己身高的课桌椅。

②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

③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

④认真做好眼保健操。每天坚持上午、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认真执行眼保健操流程,做眼保健操之前应做好手部清洁卫生。

⑤保障睡眠和营养。不挑食,多吃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营养膳食;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不开夜灯睡觉。

已患近视的同学,应到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配置合适的眼镜。

肥胖

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量堆积和(或)异常分布,并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青少年的肥胖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肥胖,主要由膳食结构不合理、不健康饮食行为和缺乏运动等因素引起。

肥胖的防治措施:

①多运动。保证每天1小时以上中等或高等强度运动。学习外的静态活动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等)每天不超过2小时。

②健康饮食。食物多样,以谷物和薯类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每天喝奶,少油少盐少糖。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每天吃早餐,并吃好早餐,少喝含糖饮料,少吃零食,细嚼慢咽,控制进食量。

体质指数(BMI)

体质指数(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BMI简单、实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在测量身体因超重而面临心脏病、高血压等风险时,比单纯以体重来认定更准确。

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 2 (米) 2

BMI数值:

过轻:低于18.5  正常:18.5~23.9

过重:24~27.9  肥胖:≥28

脊柱弯曲异常

脊柱弯曲异常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轻微的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人的姿势和体态,产生疲劳感和背部不适,如长期不加以干预,畸形和疼痛会加剧,严重者会损伤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造成瘫痪。脊柱弯曲异常还会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和阻碍其发育。引起脊柱弯曲异常的原因很多,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主要原因有:长期不良的姿势习惯、缺乏营养、缺少体育锻炼、课桌椅高度与身高不匹配、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子产品等。

脊柱弯曲异常的预防措施:

①养成良好坐姿习惯,保持一个均衡稳定而不易疲劳的体位。

②加强体育锻炼,尤其通过双杠、平衡木、跳箱、垫上运动、体操等加强腰、背、腹、肩部肌肉力量,起到脊柱保健作用。

③及时调整课桌椅的高度,与身高相匹配。

④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和钙的食品,适度晒太阳,提高骨密度,促进肌肉生长,增强脊柱的稳固性。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并加重或诱发其他疾病。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青少年如果睡眠不足,会给大脑发育、骨骼生长等带来很大危害。

提高睡眠质量的措施:

①保证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对睡眠的需求不同,中职学生每天最好保证8小时睡眠。

②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最好悬挂遮光效果好的窗帘,保证睡眠环境安静。

③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睡前不要饮用咖啡、浓茶等让中枢神经兴奋的食物或饮料,睡前不进行剧烈活动,睡觉时应保持良好睡姿。

四、预防职业性损害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健康损害,统称为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如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等。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在特定人群中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的疾病,如颈椎病、腰背痛、消化道溃疡等。职业性外伤又称工伤,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对职业性损害的预防,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

● 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是最有效的措施,如改革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

● 二级预防:当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采取补救措施,如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及时治疗。

● 三级预防:当一级、二级预防措施未能有效地防止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劳动者已经发展成职业病或工伤患者时,应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职业紧张

职业紧张,也称为工作紧张,是个人能力和拥有资源达不到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时出现的生理及心理反应。职业紧张表现为疲劳、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睡眠障碍、抑郁、免疫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当它呈现为一种持续状态时,可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即诱发紧张相关疾病、职业性紧张综合征,甚至“过劳死”。出现职业紧张时,可以通过减轻工作任务、改善工作环境、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个体适应能力等方式进行调节。如果紧张状态持续存在,应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想一想

同学们,在工厂车间等生产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职业危害警示标志,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预防常见职业性多发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合理用力的方式和积极开展职业相关体能训练,通过正确的牵拉和关节活动方式,保持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 KckQWD/DCoXu8FCav8cAnRaBWapxuNyQA4WDncGmAyLUih9QDUTolh9J78FgEZ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