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包装的技术

技术与艺术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相辅相成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相成的,技术能够成就艺术,而艺术也往往在圆熟之后走向了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制作出来的器物也越来越向“精、巧、繁”的方向发展,但这精熟的技术带来了精致却不一定能带来雅致。“精”是指精致、细致,表现在器物的做工和装饰上所耗费的大量工时,所造器物精细至致,几乎没有任何瑕疵和缺憾;“巧”是指构思巧妙、工艺高超,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工艺上,只要能够想得出,就能做得到;“繁”则是工艺烦琐,装饰繁密,一件器物需要经历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在以实用——或致用性使用(指造出的器物符合器用要求)或艺术性实用(指造出的器物符合审美要求)为目的的传统包装工艺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人们在清朝时达到了对传统材质的成熟把握。

保护功能是包装的首要功能,无论是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在销售阶段,以及在售出后至被消耗完之前,保证所包装对象不变质、不过度损耗也是对包装的基本要求。围绕这一功能,坚实致密的陶瓷被用于酒包装,柔软而细腻的纸绢则用于包装精致的物品,结实而廉价的绳索从来都在组合外包装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保护这种功能对包装的技术要求是全方位的,除此之外,包装本身也自成一体,每一类都具有自己的包装技术。如有的系扎包装方法,是利用被包装对象自身的重力使得包装能够越来越结实,而现代纸盒包装则是将平面的纸板裁切成某种平面形状后,采用一定的折叠方式,使其不仅主体美观且具有良好的物理功能。包装装饰也因为传统工艺技术的发达,而发展出特定的制作技术,成为包装技术的构成要素之一。

物质的先决性、实体性让材料这一因素成为包装的中心,材料成为一切包装行为的基础。传统包装中的材料虽不如现代包装中的多样,但是丰富的历史让所有可能被用到的材料都成为包装的选择对象。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竹、木、藤、草、叶,还是经人工而创造出来的金属、陶瓷、玻璃、丝织物以及最为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纸,这些材料根据被包装对象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的包装要求进行选择和制作,能够各自发挥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具有良好的保护功能。

烧制陶瓷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一种造物技术,将取材广泛的黏土制成一定形制后,经数百度直至上千度的高温烧烤,使得黏土里的硅酸盐化合物发生玻化反应,形成坚致的结合物,进而使松软的黏土化为坚硬而成型的陶瓷。如果是瓷,则在取材上更为严格一些,所采用的黏土需要含有一定数量的特定化合物,还需要在外表挂上一层釉,然后经过1300 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烧成比较成熟的瓷制品。这样的瓷制品相对于陶来说,由于不透水、气,耐用性更优良,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而多样的瓷所具有的审美优势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由此让人们对瓷包装的偏爱超越了实用的要求。

陶瓷坚硬且脆的特性使其一旦成形就再也不能发生变化,这让陶瓷包装在形制上表现甚优。这时的外形除了实现保护功能外,更要极力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即使抛开非包装陶瓷,或奇丽或优雅的陶瓷包装器物同样能让人赏玩不已。除了在形制上下功夫外,“表面功夫”也从未被忽视,如红陶因本身含有黏土的缘故而形成红色;白陶由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高岭土制造而成,故颜色洁白;马家浜文化的黑衣陶壶则是在器表施化妆土;而龙山文化的黑陶采用高速转轮以保证器壁较薄,在烧制过程中使碳融合于陶土中而呈如漆之色。如果说直接的涂画还显简单,那么施釉这一工艺自商代出现后,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在清代发展为一门极为发达、成熟的工艺,工艺精巧的清代包装已不由让人怀念起远古时代器物的简朴。雅致的秘色瓷所泛出的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特质,建窑的兔毫釉则让饮茶、品茶的文人士大夫为之痴狂,哥窑创烧出的开片让瓷器的外表从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表现方式,青花的广泛和普遍似乎已让人忘却了这一工艺的伟大之处。

玉的特点是晶莹剔透,人们所追求的也是对它这一特点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在制作过程中本身就具有对其美化的筹划。追求如何在制作过程中既能实现器物包装这一形制要求,同时又能以某一技术实现玉材浑然天成的材质美。一般来说,玉的制作技术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相玉,以发现玉的材质潜力,然后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刻画出来。玉器制作被称为“琢磨”,这是因为玉石异常坚硬,整块切割在器物制作过程中是不可能的。于是,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基本成形之后,还要经过碾磨这一过程,也叫“光亮”“抛光”。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还有一种琢玉古法“双钩碾法”,据记载,此法是汉代琢玉的一种著名技法,其所刻线纹细如游丝,婉转流畅,没有一点滞迹,从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来看,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极有可能是可靠的。

玉材的珍贵性决定了其工艺的精雕细琢,于是也就不可能发展出与其他材料相类似的复杂工艺。相对单纯的工艺只能制作出较少的器型,从而影响了玉器的应用范围,所以宋代以前的玉器皿非常少见(据推测这也与古人的食玉之风紧密相关)。而到了明代,玉器皿才大量制作。但尽管如此,人们对玉的喜爱仍使其成为高贵包装的代表之一。对于有瑕疵的玉,中国人发明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巧作”工艺。从正向思考来说,便是将瑕疵除掉;但是玉是非常珍贵的,无瑕疵、少瑕疵的实在太少,因此将瑕疵利用起来,使之具有特殊的效果,这种逆向的处理方式便是“巧作”的思想。具体来说,就是发挥玉工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因地制宜地将疵点或玉皮进行有保留的改造。这种构思不但被应用到玉器制作中,也被用于大理石的处理,将大理石在成岩中形成的深浅色予以处理,使之形成一种水墨画的效果。另外一种发挥材质特色进行包装装潢的办法就是内画。内画可用于各种透明材质的材料,但是以鼻烟壶应用最多。最早用于内画鼻烟壶的是透明的玻璃,后来透明度较好的水晶等也被用于内画。在将材料掏好内膛后,将金刚砂、小铁球和水混在壶内摇晃,进行磨砂处理,使内壁达到细而不滑的程度,以便染料能够附着在内壁上。然后就可以利用斜弯的小毛笔蘸颜料在内壁作画、书写了。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中国人对木材情有独钟,进而发展出独特的木工艺。榫卯结合的方式可以让整个建筑物完全以木材构成,斗拱的巧妙分力使建筑的墙面成为虚设,但是木材易腐、难存,大多数辉煌的古代文明遗迹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可谓凡有所长,必有其短。中国的江南地区,由于高大粗壮的竹分布广泛,所以,竹包装在南方有着不逊于木材的工艺。

竹木雕是应用得最多的工艺。明清时期,竹木雕工艺与其他传统工艺一起走向成熟,产生了大量的工艺精品。对于木包装来说,掏挖是其中一个工序,参与了包装制作的过程;但对于竹包装来说,更多的则是一种美化的装潢工艺。留青竹刻是一种平雕方式,它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上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竹节雕则是在器物制作成形后,在器表作深浮雕和镂空雕;竹黄是在木器表面贴以竹子的浅黄色内皮,然后进行刻画,形成浮雕效果,这样的竹黄包装常见于各种款式的小盒子;立体浮雕以圆雕和透雕为主,但其工艺复杂程度非常之高,费时弥久,这种包装以木雕瓶、罐常见;木镶嵌工艺往往要与其他如螺钿、金银、瓷、玉石、珍珠、珊瑚等色泽多样的材料相结合,进行外观美化。

以上所说的更多的是一种装饰方式,作为一种包装来说,竹编器具、竹木材的器物才是竹木包装的主流。南方的竹子可以劈成片条而编结成篮、筐、篓等用于包装,而北方的柳枝条和许多富有韧性的灌木也可以编结出各种花色、式样的器物。尤其是柳条,用它编制而成的器物种类丝毫不弱于竹子,编结的各种可爱的小包装被广泛用于生活和商品促销,一度成为出口的大宗。但制作大型的包装,特别是要保证封闭性的包装,木材所具有的优势却是竹子难以实现的,小自盒匣,大至箱柜,都是木材展现其特质的用武之地。而种类繁多、材质各异、价值高低的各类木材让木包装既可以成为家常的用品、粗陋的简单包裹,又能成为尊贵不凡的皇家奢侈品。松软的材质可钉可铆、可锯可削,充分提供了技艺发挥的余地。明式家具以其“精”“巧”“简”“雅”而著称于古今,不但它们的结构设计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所蕴含的那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设计理念更是现代设计所应注重、吸取的。

牙角包装由于其原料的原因也不可能大量成为包装。象牙的珍贵色泽和较软质地使得象牙包装过程中会极尽雕刻装饰之能事,例如染色而增装潢之美;而犀角受其色泽和硬度的限制,常常巧用颜色和形制制作的制造方式。软化处理牙角的技术是值得学习的,如远古时期甲骨文制作中的软化技术,实验考古学家虽然进行了试验基本得出软化思路,但是仍达不到古代的那种技术高度。

匏器始于明末,它是在葫芦结出幼果后,用各种刻有花纹的模具将幼果包裹起来,待幼果长大之后就会因充塞而根据模具的形状和纹样塑成自身造型。葫芦成熟后再将模具取掉,经裁割、掏挖、装饰修整成为一种特殊的器物。这种工艺和产品是中国的独创,曾令西方生物学家迷惑不解,认为这是不符合植物生长原理的。这种工艺是针对葫芦的生长特性而发明的,其他材质显然无法实现。

青铜是红铜加入锡或铅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青铜较红铜软,且熔点高,为1083 摄氏度。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在现代科技水平下,青铜器物的制造已经是轻而易举,但是商周时的青铜器物,其造型、纹饰、设计思想却是今人学习的典范。青铜器物在敬神的商代、重礼的西周、思路活跃的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广泛的应用,器物种类之繁多、形制之惊人在中国古代工艺品类中首屈一指。以后各代都少有这三个时期的鼎盛,社会对工艺的重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珐琅又被称作“佛郎”“拂郎”“发蓝”等,珐琅器工艺是珐琅工艺和金属工艺结合的复合式工艺,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和画珐琅等。我国珐琅器工艺的历史较陶瓷、青铜、玉器、漆器、织绣、玻璃等工艺要晚得多。珐琅器物众多,用于包装的也非常多,其成熟的美化技术使得珐琅材质的特色发挥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是在造型上却只是模仿前代其他经典器物,未能形成典范,这也算是一点美中不足。

锡质因其柔软且易于浇铸和压模成型,故锡匠有“蜡匠”之说。工艺流程有熔解、压片、裁料、造型、刮光、焊接、装饰、打磨、雕刻等,甚至还可用锡包瓷、锡包玻璃、锡包铜等。锡箔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都是手工活儿。先把锡块放在坩埚里烊化成“锡水”,再注入夹层的模型中,铸成一条条长三寸、阔一寸的“叠箔”,这道工序叫“浇箔”。然后分别由上间司和下间司进行锻打,一直打到不能再打为止。一块锡铸件一般能打三千二百张锡箔纸,叫“一脚”。经过扑“擂粉”再由箔工头(俗称枪头)裁成不同样式的“页子”。接下来的工序是“褙纸”,就是将锡箔贴到大小相当的“鹿鸣纸”上,再经过“砑纸”将褙好的锡箔更牢固地和纸粘在一起。砑好的锡箔纸便可以用来糊制元宝似的纸锭,这样锡箔的整个制作工序基本完成。 dK+8iTgRY9cCsG6ty+9QcH/Gg4qgU+c6F4RnYlqZcmhHMWolSA+kXprnN07mMbi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