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建筑物最初是人类为了遮蔽风雨和防备野兽侵袭的需要而产生的。当初人们利用树枝、石块等一些容易获得的天然材料,粗略加工,盖起了树枝棚、石屋等原始建筑物(图1.1)。

图1.1 原始建筑物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建筑尤其是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和鲜明独特的风格特征。在世界建筑史上,她以其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体系而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辉煌的篇章;她以自身绚丽多彩的光芒,展现在世界文明群星璀璨的星空中。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我国的古代建筑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时期。

1.1.1 原始社会时期

大约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用木架和泥草模仿天然洞穴,建成了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或干阑式房屋及原始村落。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图1.2)以及其后的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的西安客省庄遗址等,都是我国古代原始社会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在此期间,建筑技术上的典型成就包括木结构技术上的榫卯结构、较为整齐成熟且与外墙分工明确的木构架、墙面及地面的白灰抹面、少量土坯砖的应用等。

图1.2 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建筑物

1.1.2 奴隶社会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其中心大约在今河南嵩山和山西夏县一带。从夏朝开始,经过商朝、西周和春秋,中国古代奴隶社会跨越了大约1600多年的历史,青铜文化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文化。商朝时,奴隶社会大发展的青铜工艺已相当成熟,手工业的专业分工明显,建筑技术相应得到明显提高。从河南偃师二里头商朝宫殿的遗址(图1.3)中,已能看出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即高台建筑)的雏形,并由此产生了用“土木”代表建筑工程的概念。当时,人们对铁的性能已有所认识了。

图1.3 二里头商朝宫殿遗址

从周朝始,在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出现了我国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四合院,长江中下游则仍以干阑式建筑为主。此时期,建筑上的重大贡献是瓦的发明及由此带来的屋面构造的改变,出现了简单的屋面排水系统等。

春秋时期,铁工具及建筑用的瓦材被普遍采用。“高台建筑”用于诸侯宫殿,促进了夯土技术的日益成熟;木结构构件的加工制造工艺日臻完美。历史上神话般的传奇人物公输班(鲁班)即是这个时期在手工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所涌现出的技术高超的匠师代表。

1.1.3 封建社会时期

从公元前(BC)475年至公元(AD)1840年的2300多年时间里,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从战国时起(BC475—BC221),随着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建筑技术更上一层楼。木构架从结构技术到施工质量均明显提高,砖石结构在地下建筑(陵墓)中得到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台建筑更加发达。到BC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聚集原战国时的六国之人力物力,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和水利工程。著名的阿房宫(图1.4)、骊山陵、兵马俑、都江堰(图1.5)等,都是当时的产物。

图1.4 阿房宫复原重建

图1.5 都江堰

中国古代建筑在BC206—AD220年政治强盛、经济发达的汉代经历了第一次发展和进步的高潮。高台建筑兴盛不衰,“三段式”中屋顶的形式多样化,带来了后人称颂的“第五立面”。木构架发展成为较成熟的三种形式:抬梁(叠架)式(图1.6)、穿斗式(图1.7)、干阑(井干)式(图1.8)。斗拱普遍而成组地使用且使用目的十分明确(防雨而出挑)(图1.9);砖石和拱券结构在地下建筑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造园艺术逐步演变成较成熟的“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此外,石材的加工技术和雕刻工艺随金属工具的进步而有显著的提高。总之,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时就已基本形成。

图1.6 抬梁(叠架)式

图1.7 穿斗式

图1.8 干阑(井干)式

图1.9 斗拱

图1.10 安济桥

AD220年—AD58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如寺、塔、石窟以及精美的雕刻与壁画得到较大发展,相应地还带动了木刻技术水平的发展。到隋朝时(AD581年—AD618年),建筑业已开始使用图纸。工匠李春建造了结构形式比欧洲早700年的安济桥(图1.10),隋朝的都城大兴城(即后来的唐代长安城)、隋朝东都洛阳、大运河及长城等均在隋朝时得以修建或扩建。

唐朝(AD618年—AD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唐代都城长安之宏大繁荣(图1.11),比同时期的罗马城大20倍以上。长安城宫庭——大明宫,除去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不计,也比后来的明朝故官紫禁城的总面积大三倍多,唐王朝的恢宏气势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城市的西北部还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园——“芙蓉园”。

图1.11 唐代长安城

唐代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十分重大,其建筑成就和特点主要有:

①规划严整,规模宏大。唐长安在规划方面表现为城市平面布局方正、中轴明确、前市后朝,其南北轴线大街(朱雀大街)宽达120m;东西干道更是宽达200m;城市的次要道路也有48m宽;全城共有108坊,西市供胡商,东市供一般贸易。

②群体处理渐趋成熟。唐代建筑不仅懂得利用地形、轴线展开(大明宫)和陪衬(乾陵)等手法,还懂得了主次分明的原理和前导空间的运用。

③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体量和大面积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和模数化;斗拱等形式更为成熟。大明宫当中的含元殿跨度达10m;而著名的山西五台山华光寺以建筑、雕塑、字画和书法而号称四绝,其中建筑上的表现除斗拱等模数化以外,其挑檐深度也达3~4m。

④设计及施工技术水平提高。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具有非常全面的专业技术素质。

⑤砖石建筑有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应用表现在宗教建筑——佛塔中,如著名的西安大雁塔(图1.12)、小雁塔(图1.13)、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此间,砖塔在形式上已开始出现仿木结构的现象。

图1.12 西安大雁塔

图1.13 西安小雁塔

⑥艺术加工表现为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恢宏壮观、舒展平远、简洁豪放、率真朴实。

AD960年,北宋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宋朝自此宣告建立。在自AD960年至1279年的前后300多年时间里,宋朝在我国的建筑历史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①改变了城市结构的布局、管理方式。

②颁布了我国建筑史上首部国家级行业规范《营造法式》(图1.14)。

③建筑的群体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更好地烘托建筑主体。

④建筑类型增多,出现了商业、娱乐、公共安全等建筑及夜市、草市等新型商业场所。

⑤建筑风格趋于华丽,砖石结构上由部分仿木发展为全仿木。现存全国最高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见图1.15),便是宋朝留给我们的遗产。

辽代与金朝实际上是与宋朝共存的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于受北方汉族工匠做法影响较大,故辽代建筑风格多有唐风。

图1.14 《营造法式》

图1.15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1.79.1368 年,蒙古人在侵入中原并吞并金、宋等以后,创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元朝。在建筑方面,除了都城有所发展外,整个元朝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有因统治者的原因而兴盛一时的宗教而建造的喇嘛教建筑。

1.68.1644 年的明朝,建筑上有7个方面的显著进步:a.砖普及;b.琉璃质量提高;c.木结构得到简化且定型化;d.型体成熟;e.私园发达;f.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绘定型化;g.家具举世闻名。

1.44.1911 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清朝建筑多承明风:a.园林盛极一时;b.藏传佛教建筑兴盛;c.住宅形式多样化;d.简化官式建筑的单体,提高群体组合与装修水平;e.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我国建筑史上第二部行业规范——工部《工程做法》问世。

清朝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如园林建筑等),因此,清代是我国继唐宋以后封建社会中最后的一个建筑高潮。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成就介绍如下:

·北京故宫(紫禁城)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图1.16)。故宫始建于1406年(明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m 2 ,东西宽750m,南北长960m,建筑面积达15万多m 2 ,有房屋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以太和门为中心,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m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图1.16 北京故宫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图1.17)建于AD857年(大中十一年)。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后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大殿为中型殿堂,面阔七间,通长34m;进深四间,17.66m;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坛上有唐代雕塑。屋顶为单檐庑殿,屋坡舒缓大度,檐下有雄大而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体现出一种雍容庄重、气度不凡、健康爽朗的格调,展示了大唐建筑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的艺术风采。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同时,佛光寺大殿也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殿堂。

·万里长城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万里长城(图1.18),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7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 km,在世界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图1.17 佛光寺大殿

图1.18 万里长城

·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

位于山西省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山西应县木塔(图1.19)。该塔从1056年的辽代开始修建,140年后整体增修完毕。木塔建造在4m高的台基上,塔高近70m,底层直径为30m。整个木塔共用了红松木料3000m 3 ,约有3000 t重。应县木塔的结构,大胆继承了汉(BC206年—AD220年)、唐(AD618年—AD907年)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整个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木塔呈平面八角形,从外观看上去是5层,不过每层间又夹设了暗层,实际共有9层。据史书记载,在木塔落成近300年的时候,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旁的房屋全部倾倒,只有木塔岿然不动。近些年,在应县附近发生的大地震都波及木塔,木塔整体摇动,风铃全部震响,木塔却没有受到影响。应县木塔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们在结构组成、力学平衡及抗震、防雷等方面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图1.19 山西应县木塔

·布达拉宫

AD631年(藏历铁兔年)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的布达拉宫(图1.20),海拔3700多m,占地总面积36万余m 2 ,建筑总面积达13万余m 2 ,主楼高117m,看似13层,实际9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敦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图1.21),始建于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占地约290 hm 2 ,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图1.20 布达拉宫

图1.21 颐和园

·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图1.22),按平面形式可分为9种以上。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形式。

图1.22 中国民居

1.1.4 中国现代建筑(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建筑形式基本沿袭20世纪30年代的古典式手法,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普遍采用大屋顶。

·重庆人民大礼堂

重庆人民大礼堂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整座建筑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m 2 ,其中礼堂占地1.85万m 2 。礼堂建筑高65m,大厅净空高55m,内径46.33m,圆形大厅四周环绕五层挑楼,可容纳4200余人。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办法,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宏伟壮观、明显的轴线关系、比例匀称的主要特点,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图1.23)。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建于1959年10月,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公共建筑,包括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和人大常委办公楼三个组成部分。其造型雄伟,富有民族风格,从设计到高质量的建成,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在当时是一大奇迹(图1.24)。

图1.23 重庆人民大礼堂

图1.24 人民大会堂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是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62年,总建筑面积为16000m 2 ,包括17个大小展厅和部分办公楼。它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中间突出的四层主楼采用了中国古典楼阁式屋顶,配以浅米黄陶质面砖的外墙和花饰,使整座建筑显得庄重而华丽(图1.25)。

·北京火车站

北京火车站也是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1月20日开工兴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开通运营,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车站。其建筑雄伟壮丽,浓郁民族风格与现代化设施设备完美结合,其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堪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图1.26)。

图1.25 中国美术馆

图1.26 北京火车站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开放,随着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建筑作品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引进国外设计,广泛介绍国外建筑理论等,进一步活跃了中国建筑学术思想和建筑创作活动,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建筑多元化的崛起。在民族风格上,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认识传统,从空间构成、序列组织、群体布局、室内设计、庭院意匠等形式上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探索寻求,创造了一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建筑形象(图1.27至图1.32)。

图1.27 毛主席纪念堂

图1.28 上海博物馆

图1.29 深圳地王大厦

图1.30 上海中心建筑群

图1.31 鸟巢

图1.32 水立方 lnGs2XUI7zzzP00/gzIrACJaDe3PBidUJfkAXHKlv06NUChZdULXy1GVPY4tL8Z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