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颅骨及其连结

预习任务

1.简述颅骨主要孔裂的名称、位置,以及通过的结构。

2.说出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及运动。

3.简述颅前面观和侧面观的主要结构。

4.简述新生儿颅的特点及出生后的变化。

一、颅骨

颅(skull)由23块颅骨构成(颞骨内的三对听小骨未计入)。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余部分连成一个整体。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图3-37)。

颅骨彩色整体

图3-37 颅骨(前面和侧面)

(一)脑颅骨

脑颅骨共8块,其中单一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脑颅骨主要构成颅腔,颅腔的顶部从前往后由额骨、顶骨和枕骨构成;颅腔的底由前方的额骨和筛骨、中部的蝶骨和颞骨以及后方的枕骨构成。

脑颅骨中,颞骨、筛骨和蝶骨的形态较为复杂。

1. 颞骨(temporal bone)(图3-38)位于颅两侧,成对,形状不规则,以外耳门为中心分鳞部、鼓部、岩部和乳突部四部分。鳞部为位于外耳门前上方的鳞状骨片,其外侧面有伸向前的颧突。鼓部为围在外耳道前下壁的卷曲骨片。自颞骨内侧面向前内方伸出的三棱锥形骨突为岩部(锥体),岩部内包藏位听觉感受器。乳突部位于外耳门后方,其向后下方的突起称为乳突。

图3-38 颞骨

颞骨

2.蝶骨(sphenoid bone)(图3-39)位于颅底中央,形如展翅的蝴蝶,分蝶骨体、大翼、小翼和翼突4部。蝶骨体居中央,体内有一对空腔,称为蝶窦。体上面呈马鞍形,称为蝶鞍。从体的前上方发出一对三角形小翼,向两侧伸出一对宽大的大翼。在体与大翼结合处向下伸出一对翼突,每侧翼突由内侧板和外侧板构成,两板前缘相连。

图3-39 蝶骨

蝶骨

3.筛骨(ethmoid bone)(图3-40)位于颅底前部,两眶之间。在额状切面上呈“巾”字形,由筛板、垂直板和两侧的筛骨迷路组成。筛板呈水平位,分隔颅腔与鼻腔,板上有许多筛孔。垂直板居正中矢状位,构成鼻中隔的上部。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迷路由很薄的骨片围成,内含许多蜂窝状的含气小腔,称为筛窦。迷路内侧壁有两个卷曲的骨片,称为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外侧壁参与构成眶的内侧壁。

图3-40 筛骨

筛骨

(二)面颅骨

面颅骨共15块,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面颅骨围成骨性眶、鼻腔和口腔(图3-37)。

1.下颌骨(mandible)呈马蹄铁形,分一体两支。下颌体为弓状,有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下缘称为下颌底,上缘称为牙槽弓,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外面中央有颏隆凸,其两旁正对第2前磨牙处有颏孔。体后面的正中有颏棘,其后下部有一三角形的浅窝,称为下颌下腺凹。下颌支是自体的后方向上突出的方形骨板,其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为下颌角。下颌角外面有咬肌粗隆,内面有翼肌粗隆。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向下通入下颌管,开口于颏孔。支的上缘有两个突起,前方尖锐的称为冠突,后方粗钝的称为髁突,两突之间的凹陷称为下颌切迹。髁突上端的膨大为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相关节,头下方缩细处为下颌颈(图3-41)。

图3-41 下颌骨

下颌骨

2.舌骨(hyoid bone)位于下颌骨的下后方,为蹄铁形的小骨(图3-42)。

图3-42 舌骨

(三)颅的整体观

1. 颅顶面观 颅顶又称颅盖。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左、右两顶骨之间有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人字缝。

2. 颅的侧面观(图3-37)颅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自外耳门向前有一弓状骨梁,称为颧弓。颧弓上方的凹陷称为颞窝。窝内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于翼点,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为一薄弱区域。中医的“太阳穴”位于此处。颞窝的下方(以颧弓为界)为颞下窝,窝内容纳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窝内有三角形的裂隙,其深部称为翼腭窝,此窝可通鼻腔、眶、口腔和颅腔。

3.颅的前面观 颅的前面主要有容纳视器的眶和构成鼻的骨性鼻腔。

(1)眶:一对四棱锥形的腔,分一尖、一底和四壁。尖朝向后内,有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底向前开放,称为眶口,其上、下缘分别称为眶上缘和眶下缘。在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1 cm处有眶下孔。四壁:上壁与颅前窝相邻,其前外侧部有泪腺窝容纳泪腺;内侧壁最薄,与筛窦和鼻腔相邻,其前下有一长圆形的窝,称为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下壁是上颌骨体的上面,可见眶下沟,此沟向前经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此壁下方为上颌窦;外侧壁为最厚的壁。眶上、外壁交界处的后份有眶上裂,通颅中窝;下、外壁交界处后份有眶下裂,通翼腭窝和颞下窝(图3-43)。

图3-43 眶

图3-44 骨性鼻中隔

(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前方的开口称为梨状孔,后方为成对的鼻后孔。鼻腔的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垂直骨板,分隔鼻腔为左右两半,称为骨性鼻中隔(图3-44),由筛骨的垂直板和犁骨构成。鼻腔顶主要由筛板构成,与颅前窝相邻。底即口腔的顶,由骨腭分隔。鼻腔的外侧壁较为复杂,自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一鼻甲的下方形成一鼻道,称为上、中、下鼻道。

颅骨(示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

在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总称为鼻旁窦。鼻旁窦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它们分别位于同名的颅骨内。额窦:在鼻腔的前上方,左右各一;筛窦:在鼻腔外侧壁的上部,由许多薄壁的泡状小房构成,按其位置可分为前、中、后三群,但各群之间无明显的界线;蝶窦:在鼻腔的后上方,由纵隔分为左、右两半;上颌窦:位于鼻腔的外侧,容积最大,其下壁伸入牙槽弓,故上颌牙的病变有时可波及上颌窦(图3-45、图3-46)。

图3-45 鼻腔外侧壁

图3-46 鼻旁窦

骨性鼻腔

4. 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高低不平,与脑底面的形态相适应,由前向后形成阶梯状的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以颅后窝最低(图3-47)。

(1)颅前窝:位置最高,容纳大脑额叶,内有筛板和筛孔等结构。

(2)颅中窝:中间部分是蝶鞍,其中央凹陷为垂体窝,窝前方为前交叉沟,两侧为视神经管,通眶。蝶鞍两侧各有一颈动脉沟,沟后端有孔称为破裂孔,在孔上向后续于颈动脉管内口。两侧部低凹,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3)颅后窝:位置最低,容纳小脑及脑干。中央部有枕骨大孔,为延髓和脊髓相接处。孔的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孔的外侧有一形态不规则的大孔,即颈静脉孔,自颈静脉孔处向后延续为乙状窦沟和横窦沟。颞骨岩部后面的中央有内耳门通入内耳道。

5.颅底外面观(图3-48)颅底外面的前部主要是牙槽弓和骨腭。骨腭由上颌骨的腭突与腭骨水平板构成,其前端有切牙孔,通入切牙管。近后缘两侧有腭大孔。后部的中央是枕骨大孔,孔前外侧为枕骨髁。髁的外侧有相互邻近的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孔和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细长的茎突,其后外为乳突,茎突和乳突之间有茎乳孔,有面神经通过。乳突的前方有下颌窝,窝前为关节结节,向外延伸为颧弓。自关节结节向内,可见卵圆孔和棘孔。自枕骨大孔向后,可见枕骨外面中央的枕外隆凸。

图3-47 颅底内面观

图3-48 颅底外面观

颅底内、外面观

(四)新生儿颅骨特征及出生后变化

新生儿颅骨的高度与身长相比,占比相对较大,约占1/4,而成年人颅骨占身长1/7。

新生儿颅骨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颅顶多骨相接处仍保留一定面积的结缔组织膜,称为囟。最大的囟在矢状缝的前端,呈菱形,称为前囟(额囟)。矢状缝后端有三角形的后囟(枕囟)(图3-49)。前囟在一岁半左右逐渐闭合,后囟则在出生后不久即闭合。临床上常把囟作为婴儿发育的标志和颅内压变化观测的窗口。

图3-49 新生儿颅骨

二、颅骨的连结

各颅骨之间,大多数为直接连结,唯有下颌骨与颞骨之间形成关节,即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亦称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以及关节结节构成。关节囊前部松弛而薄弱,后部较厚,外侧有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可使下颌骨做上提、下降、前进、后退以及侧方运动等各种动作。由于关节囊前方薄弱松弛,所以在张口过大时,下颌头向前可滑到关节结节的前方,造成下颌关节前脱位(图3-50)。

图3-50 颞下颌关节 sJ5X4dbgwzkFGpV3gRC9HGS+ApYnpd/+tm/mzl4mjVffuG+7k7JTDWgc+Ohukh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