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设计素描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设计素描”被归为专业基础课,并摆在教学体系最前面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素描的教学方法,使很多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传统素描固有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忽略了对设计素描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这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非常不利。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明确设计素描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1.3.1 设计素描训练的目的

设计素描作为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和造型表现的能力,通过艺术设计开拓设计与艺术的思维空间,使人们通过作品获得视觉冲击感受,同时获得美妙的艺术效果。设计素描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把素描造型的基本知识和艺术设计的表现相结合,满足艺术创意性表现设计的方方面面。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表现创意设计,需要收集许多资料,而设计素描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设计师创意表现能力和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在设计专业的系统学习中,设计素描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必须重视设计素描的学习,掌握好基本知识和描绘技巧。

设计素描训练的目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1)训练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设计素描的基本是表现事物的外部形态,通过对学生观察、理解、认识能力的培养最终综合表现出事物的表象。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离不开美的感受,更离不开美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我们要运用设计素描对事物做形态表现时必须先对其美的存在进行探讨,再对其组成部分进行审美性研究,最后进行适当的美的表现。

(3)大量的素材搜集

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大量训练,既能使学生快速、准确地记录头脑中的设计想法,还能帮助学生分析构思的过程以及创作的合理性。设计素描训练比其他现代手段来得纯粹、原始,有着特殊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少有学生像老一辈艺术家那样如饥似渴地用速写本向生活学习,而设计素描还会教学生大量地搜集和记录素材。只有稳固的文化和生活根基,设计才能得心应手。

(4)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

还原设计的真实面貌就是创造,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设计素描是既要向传统学习,又要向生活学习,通过学习,才可能引发联想,设计才有蓝本,才有创新的源泉。教师通过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拓,激发他们对事物表现的内在分析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联想,完成最终的设计语言的主动创造。

(5)信息传达的快速表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瞬间发现、长期完善的一项脑力劳动,当它到来时需要快速准确地对其记录。通过设计素描训练,学生可以将设计想法在纸上迅速表现,然后分析它的意义。设计素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结构的认识与空间思维能力、创意构思能力、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等。对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充分认识设计素描在专业学习中的目的和地位以及在今后设计道路中的作用是尤其重要的,它将对日后的设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3.2 设计素描训练的意义

设计素描训练是学生向设计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绘画基础转向艺术设计的桥梁。如果设计素描为专业设计做好了前期铺垫,对艺术设计思维和观念的形成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设计素描训练的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

(1)设计素描训练是设计审美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的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和学习手段。

(2)设计素描训练是设计造型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设计师运用造型语言自由表达设计理想与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

(3)设计素描训练强调观察与思考,强调对学生的推理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自觉地探究所研究形态的根本成因,创造性地运用明确的绘画方式、技艺与基本原理,以线性表现手法去理解有关形体与空间的问题。

(4)设计素描训练要求学生在作画前有一个明晰的作品概念,并将要描绘的对象进行一次意识上的分解与重组,将一个复杂的形象深入认识和理解、简化成一个单纯的形象,将一个多义、模糊的形象明确化并赋予其秩序感。

(5)设计素描训练要求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将对形象产生的种种微小的视觉变化展现在明确的形体之中,从而建立明确的、实质性的形体与空间关系。

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开始的起点,是提高审美意识、培养设计意识的重要方法和主要手段。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设计素描的基本法则,就能在各种设计创作中游刃有余,自由发挥。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素描的基础培养,比如许多动画设计中的造型设计就离不开设计素描的表现方式(图1-21、图1-22)。

图1-21 动物动画造型设计

图1-22 人物动画造型设计 TgVBEhVm75xBVlD2iv5A4JQ/26aMmQX2YvAGfB+saFinKo28c3JJ6lHMeBZ9Y50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