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在欲望和焦虑的世界里如何安顿心灵

一、在物质日益丰富的背后,是日趋严峻的精神问题

当今的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与此同时,人们精神上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幸福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尽管拥有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享受,许多人仍感到空虚、焦虑,活得困惑而茫然。

(一)焦虑、压力、空虚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

无须深入观察便可发现,紧张、焦虑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精神上的新常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生活节奏快、工作效率要求高,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高压的环境,每个人都被迫承受着来自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其后果可能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

外围压力如此之大,内心世界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现在诞生了一个新词,叫做“空心病”,就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内心“空荡荡”的,故称之为“空心病”。这种现象说明,虽然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暂时会产生一些热情和冲动,但它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当热情消退以后,许多人的内心依旧无依无傍、极为空虚。

若这些精神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对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整个人生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中国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

据2016年11月1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中国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也就是说,每14个人里面就有一人心理不健康。实际数字应该不止于此,因为有很多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精神有问题,还有一些人拒绝承认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更不会去医院看医生,有的甚至连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不清楚他的情况,这样的人自然无法统计在内。

(三)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在所有的精神类疾病中,最严重的就是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超过3亿人受抑郁症困扰,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从2005年至2015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数增长了18%以上。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与艾滋病、癌症并列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21世纪三大“杀手”。

如果抑郁症未得到解决并继续发展下去,有些人就会走上绝路——自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以上的人死于自杀。

全球有十个“自杀圣地”,除了伦敦地铁站以外,其他多数都是风景如画的地方。可是,一旦内心崩溃,再优美的风景也无法挽留宝贵的生命。不久前,一个27岁的女孩因为抑郁症跳楼自杀了,她的遗书和抑郁症诊断书放在一起,遗书的最后一句写道:“长痛不如短痛”。

在这个世界上,与她类似的人还有成千上万。其实,对于这个“长痛”我们并非无计可施,倘若有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并稍加训练,完全可以轻松地予以解决。所谓的轻松,就是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不需要找太多的医院,自己就可以处理好。

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人都欠缺这方面的知识,最终在绝望、愤怒、悲观等各种极端情绪中走上了轻生的道路,这导致每年有16万孩子失去父亲或者母亲!

综上而言,现在很多地方由于生活贫困而感到痛苦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应该比较少;由于精神上的各种原因而感到痛苦的人,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不少,而且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就是目前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心灵上的问题。

二、探究心灵问题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抑郁?为什么缺乏满足感和安全感?这是因为我们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假如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了,自然不会焦虑、不安,也不会再担忧未来。为此,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人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是由什么构成的。对于精神的本质,各家的说法不一: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大脑的产物;神学家和佛学家则认为,人有灵魂,有前生后世等。但对于人是由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组成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既然人由肉体和精神两部分组成,那么自然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不同的需求,无论哪一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都会感觉到不幸福。

现在的教育不太注重精神方面的培养,更多的是教大家怎样满足肉体的需求,有的孩子甚至从小学起,就开始考虑学什么能赚更多的钱。然而历史和实践证明,越是依赖物质,我们的内心就越脆弱,最后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反而被这些物质摧毁。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精神到底需要什么。

对此西方心理学研究了很长时间,但仅了解到其中一部分。到目前为止,所有科学中唯一没有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就是心理学。像哈佛这样的西方名校,心理学方面采用的仍是一百多年前的古老观念,这是非常遗憾的。

而2500多年前古老的东方智慧——佛经,已将此剖析得非常清楚:没有物质,人类无法生存,所以我们需要物质;但物质不是万能的,也并非我们唯一的需要,这一点必须要接受。

1.有限的物质无法满足无限的欲望

虽然人类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最终并未解决精神需求的问题。

就像购物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是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但其实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比如,从肉体需求的角度讲,手表只要能看时间就可以,包、衣服也不一定非是名牌。我们攀比、炫富等,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就是精神上的需要。

但有一个问题人们未加考虑:物质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欲望却有无限的增长空间。从逻辑上讲,让有限的物质去填满无限的欲望,这永远都不可能做到!

举例而言,我们的车越换越高档,房子越来越宽敞,电子产品越来越先进,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真正满足过。在尚未得到某个东西时,我们的想法是——要是能拥有它我就心满意足了!然而,当真正拥有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许仅仅一两周或一两个月,我们就会以此为起点,再次去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欲望会无限地膨胀,但人生只有区区几十年,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追求无限的东西。所以,即便我们拥有再多的物质,欲望也无法得到永久的满足。

打个比方,欲望就像跑步机,我们的步伐一定要跟上它的转速。假如跑步机越转越快,我们也必须相应地调整速度,否则一定会摔个措手不及。每个城市里的人,都如同在一台无形的跑步机上奔跑——拼命加速、疲于奔命,谁都不想被摔下来。在这样的人生当中,又怎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一辈子匆匆即逝,回顾此生却空无所得,不知道自己忙碌一生到底为什么。

其实,人间还是比较幸福的,但我们必须有感受的能力才能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到现代艺术馆参观,不懂艺术的人发现不了作品的美,会觉得特别无聊、乏味;而有艺术修养的人则乐在其中,欣赏起来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才能够欣赏艺术作品。同样的道理,只有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才能够感受到幸福。

春夏秋冬的变换、大自然的美景、孩子们的笑脸……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如果自己没有感受快乐的能力,那么,就算终其一生也无法体会到这些带来的幸福。

2.精神生活需要安全感、满足感

安全感和满足感是两个比较重要的精神需求。

(1)安全感:强大的内心才是精神支柱。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安全感?很多人觉得,只要喝的水是干净的,呼吸的空气没有污染等,这样就会有安全感。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客观因素,它与主观意识的安全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些客观因素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这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会有安全感。

因此,我们的精神需要一个支柱——精神支柱。人若是缺乏精神支柱,就如同飘荡在空中的一张纸,毫无方向、漂泊不定,所以这个精神支柱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可以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很多人认为是家庭、爱人、金钱等。的确,家庭可以作为精神支柱,但家庭可能会破裂,一旦破裂就无法再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安全感,但我们也可能会破产。所有外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精神支柱的一部分,至少暂时可以。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便会发现,外界的人也好、事物也罢,没有一个可以作为精神的可靠所依——这并非某种宗教或哲学的说法,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可以倚靠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己强大的内心,让精神自身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内心强大以后,拥有家庭、金钱、地位时,我能感到幸福快乐;当这些东西不复存在时,我一样可以感觉到安全感。因此,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对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2)满足感: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精神的另一个需求是满足感。到底要拥有多少,我们的心才能满足?这其实没有一个标准,它无法用有多少套房子、多少辆车、多少存款等数字来衡量。比如,英国在1973年到2001年间国内生产毛额增加了66%,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丝毫没有改变;日本在1958年到1986年间每人所得增加了五倍,但是满意度同样不见增长。

我们能否感到满足,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一般人的自制力本来就差,当看到五花八门、充满诱惑的广告,以及有钱人的种种奢侈生活,内心难免产生羡慕嫉妒恨,久而久之,最后精神都不正常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都是人为故意操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刺激大家多消费。因此,置身于这样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来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太需要什么,这个辨别能力非常重要。

如果能控制住内心的欲望,那么,什么时候控制住了,什么时候自己就满足了;如果控制不住,那么不仅这一辈子、下一辈子……永远都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二)精神不健康源于错误的价值观

如前所述,精神的需求无法通过单方面的物质增长来解决。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治。精神的问题还须从内心着手,才能溯本求源、对症下药。

现在这么多人精神不健康,首要原因就是观念错误。正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正确,所以奋斗的方向自然有偏差,最后的结果当然也就事与愿违。希望所有人慎重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

譬如,近来医学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心碎症候群,即由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生理疾病。也就是说,最初一个人的身体是健康的,但是由于太多的焦虑、压力、担忧等负面情绪,心理慢慢变得不健康,以致引起一些身体上的疾病。

过去医学界不清楚情绪对身体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医生把这件事当做无稽之谈,当遇到失眠、脱发、肠胃不好、高血压等患者时,只是针对肉体进行治疗,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因素,最后总是屡屡失败,造成了久病难医的后果。后来日本心脏科医师提出了证据,证实许多疾病确实与精神状态紧密关联,随后美国科学家也取得了相关发现,医学界才予以接受,并正式称之为“心碎症候群”。

美国著名的内科医生、医学博士、心理咨询大师约翰·辛得勒(John A.Schindler)在其著作《病由心生》一书中写道:

“医学证明,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

“下表列出了不良情绪能导致的几百种疾病中的一部分。每种疾病后的百分数反映了在患有这类疾病的病患中,有多少人是由不良情绪造成的。这些数据都是根据我几十年的行医经历统计出来的。”

不良情绪引发的生理疾病

“从上表中,你可以看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造成的。”

现代人平时情绪浮躁,加之每天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工作,久而久之,人就变得越来越急躁、烦闷,情绪长期处于比较糟糕的状态。倘若没有有效的方法去释放这些压力,很可能会发展为精神疾病,那时就不仅仅是不开心或者焦虑了,而是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拖垮身体。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精神领域,这与是否学佛、有无宗教信仰没有关系,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是任何人都需要的。只要能够解决问题,至于是佛、耶稣还是其他什么都没关系。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解决当下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精神问题

(一)精神同样需要锻炼

现代人只知道身体需要运动,却没有意识到精神也同样需要锻炼。在这方面两者是一样的,否则就会出现健康问题。

佛教不相信有一个万能神、造物主在主宰世界,也不相信鬼神的力量。如果自己不肯面对现实、不愿意付出,只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神,然后天天向他祈祷,这种做法无济于事。佛教相信的是人的努力,只有自己勤奋用功、脚踏实地地做一些训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何谓精神上的锻炼?用佛教的话讲,就是修行或者禅修;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叫做心理训练。

(二)精神的锻炼即禅修

1.什么是禅

平时,我们时而高兴、愉悦、兴奋,时而愤怒、紧张、焦虑……意识的波动幅度很大。意识波动越大,意味着大脑的活动越快,长此以往,就会让人感到身心疲惫。

机器高速转动时会发热,若不及时散热就会发生故障。同理,我们拼命工作、赚钱,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导致我们就像无法散热的机器一样,变得烦躁甚至暴躁、狂躁。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平静下来。

什么方法可以让人静下来?就是禅修。

禅是一个外来语,源自印度梵文Samadhi,翻译成中文即禅、禅定、静虑。它的本意是让心平定、安静,因此后来又加了一个“定”字——禅定。这个词无论发音还是含义都很契合原意。唐朝的玄奘法师等,从意译的角度将其翻译成了“静虑”。静即平静,虑即思考,意思是让心静下来,然后在平静的状态下思考。

禅定的训练即禅修。禅修不但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非常有效。虽然它源自古老的东方文化,但是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人人都可以选择这个方法来锻炼自己的精神。

或许有人会问,我学习禅修之后,是否就成了佛教徒呢?不是的。虽然这个方法源自佛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信佛或者学佛。基督教、儒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中一些好的理念和方法,同样可以为我所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部分。大家对此应持开放心态,不要有过多分别。

比如,现在全世界都在用瑜伽养生。瑜伽最初是印度教的一个修行方法,它有一个口号,叫“梵我一体”。梵即梵天,是印度教信奉的造物主、万能神;我,指练修瑜伽的人;梵我一体,意即梵天和我的一种沟通、一个完美的结合,也就是我成为梵天,这是印度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但是,练瑜伽的人不一定要信仰印度教,多数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养生的方法而已。

同样,佛教的禅修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特别盛行,并且已经传到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许不到五年、十年,中国的很多企业、单位也会有自己的禅堂、禅修教练等。

修禅的人并不一定要学佛、信佛。当然,如果在信佛的基础上修禅,那么它的广度、深度都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效果也非常好。如果没有任何信仰,只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心态、锻炼精神,也完全没有问题。

2.禅修的作用

禅修可以有效地调整人的精神状态。它的作用就是将意识的波动幅度逐渐降低,最后达到几乎没有波动的境地。那时人会感觉到一种异常的平静,在这种状态下,不会有任何焦虑、担忧和压力。若能在这种状态中停留10分钟、20分钟,精神就可以得到深层次的放松与休息。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5分钟的禅修相当于一个小时的深度睡眠。平时工作压力大的人常常会失眠,即使不失眠,睡眠质量也非常差,整晚都在做梦甚至做噩梦。

有失眠问题的人,每晚临睡前在床上打坐10分钟、20分钟或者半小时,可以使心达到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此时不要过多思考,保持一个比较平静的心态入睡,这样一周左右就可以调整好睡眠。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而且是经过很多人亲身验证的事实。

我遇到过一个人,因为儿子在美国读书而前往陪读。当时,她自己在校外租房子住,由于地方偏僻,加上语言不通、附近又没有认识的人,时间一长就患上了抑郁症。回国后,病情仍然很严重,整宿整宿地失眠。我告诉她,可以用禅修的方法来调整,两周后一定会逐渐康复。她马上照做,认真投入地修禅,两个星期之后果然好转。现在她的抑郁症已经痊愈。这就是禅定的力量,它完全可以让一个人从抑郁症中走出来。

简单地说,禅修的作用就是消除精神上的担忧、焦虑、抑郁等,让心灵重新恢复健康。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即是佛教的专用禅,那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效果。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去了解。

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只要能够帮助到他人,都乐于为之,无论这些人是否信仰佛教都没关系。所以,大家可以尽管使用佛教中这些调整心态的方法。

禅修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快乐,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我们使用之后,再把这种方法和这些理念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这样的话,学佛不学佛其实都没问题,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奉献精神。

(三)来自科学界的印证

禅修能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这是否是佛教在自说自话呢?我们可以参看以下来自科学界的论证。

1.科学实验证明:禅修可重塑大脑

对于精神方面的疾病,虽然西方心理学尚未取得革命性的成就,但是神经科学却在近20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当代很多脑神经科学家认为,通过禅修可以重塑大脑;当大脑的结构被改变之后,它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甚至可以治疗很多精神上的疾病,如空虚、孤独、抑郁等。

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他们挑选了12位具有丰富禅修经验的藏传佛教修行人,然后用仪器观测他们在打坐过程中大脑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证明,禅修能够影响大脑功能,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这个研究结果于2004年11月刊登在学术界权威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脑神经科学家印证:禅定可治疗、预防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接下来再看一些科学家的印证。

2016年5月,我前往哈佛医学院,与那里的几位研究禅定与大脑关系的科学家交流。他们说:“如果抑郁症已发展到严重的地步,需要服用药物适当控制一下;情况略有好转之后,再慢慢减少药量,开始打坐禅修;最后可以完全脱离药物,只用禅修来解决。若抑郁症尚处于轻度,则完全可以不用药物,直接开始打坐禅修”。

我之前一直认为:抑郁症发展到非常严重的时候,人的精神必定处于非常糟糕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心静不下来,无法打坐,所以需要服用抗抑郁剂适当控制,这是必要的;病情好转之后,减少药量,开始打坐禅修;最后脱离药物,只用禅修来解决。如果抑郁症尚处于轻度,一开始就打坐禅修,这样完全可以。

在与脑神经科学家们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时,我非常开心。并非自己对佛教的方法没有信心,而是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加来自科学实验的佐证,就更有说服力了。大家可以完全放心地接受禅修这个方法。

再者,禅定还可以预防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

佛教认为禅定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科学家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与佛教可谓是不谋而合!

对于抑郁症,西方惯用的传统医疗手段是直接服用药物,这个治疗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但是,不管抗抑郁剂还是其他精神疾病药品,都有副作用。因此,除非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否则尽量不要吃药;即使一定要吃,也不能长期服用。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坐,这没有任何副作用且安全有效。我遇到过好几个抑郁症比较严重的人,在打坐、修禅定之后都相继痊愈了。

患有心理疾病的时候,心里总是无法遏制地去想某件事情,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虽然自己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可怎么也无法控制不去想它,搞得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这类问题也可以通过禅定来解决。禅定可以让心专注于一个目标,从而逐渐安定、平静下来,不会过多地胡思乱想;如果在此过程中又开始想其他事情,那么立即将注意力拉回来,继续锁定在原来的目标上。这样反复训练之后,强迫症、焦虑症等都会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是从科学的角度,印证了禅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治疗方法。

四、具体的禅修方法

(一)前期准备阶段

每次打坐的时候,都要做好以下两点:

1.身体的姿势

对于刚开始打坐的人来说,身体的姿势非常重要。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个:盘腿,全盘或半盘都可以。我们打坐时的禅垫,最好是前面稍低、后面稍高,这样坐在上面比较轻松,不容易疲劳。年纪比较大的人,如果实在不能盘腿,可以坐在椅子上。

第二个:手的摆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双手放在膝盖上,手心朝下;另一种是结禅定的手印,即两手手心朝上放在丹田处——肚脐下面四指的位置,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个大拇指相对。

第三个:两臂要展开,不能内收。

第四个:脊柱正直,不要歪斜。自然坐直即可,不用刻意用力。

第五个:头稍微往前倾。

第六个:双眼垂视鼻尖方向,同时半闭。完全闭上眼睛容易睡着,所以要保持半闭的状态。

第七个:舌尖抵在上颚,或者放在上面牙齿的根部。

这就是佛教的“毗卢七法”。同时口腔和鼻孔自然呼吸,不要太快,也不要故意很慢。打坐时保持这种姿势,可使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达到放松、自然的状态。

2.呼吸和冥想

身体的姿势做好之后,要开始一种冥想——瑜伽和心理学称之为冥想,佛教叫做观想。它的目的是清理不良情绪,就像盛食物前先把碗洗干净一样。这样做可以让心平静下来,有助于增强打坐的效果。

人的不良情绪,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叫毁灭性的情绪。诸如震怒、仇恨等,这些极为严重的情绪可以毁灭自己,波及他人,后果极其可怕,故而称之为毁灭性的情绪。

第二种是负面情绪。例如傲慢、嫉妒、攀比、轻微的焦虑……这些虽然没有毁灭性的情绪那么严重,但是也会给我们制造很多麻烦。

第三种是垃圾情绪。就是平时乱七八糟的念头,各种胡思乱想。它的严重程度虽然不及前面两种,可是毕竟毫无价值,如同每天吃一堆垃圾食品,最后身体会垮掉一样,若是积蓄过多没有营养的垃圾情绪,精神恐怕也会崩溃。

具体应该如何清理这些不良情绪呢?需要在冥想的同时,配合呼吸,并且在身体的姿势上也有一些要求。

(1)首先从左鼻孔排气。左手大拇指的指尖摁住无名指的指根,其余四指放在大拇指上面,握成拳头,这叫做金刚拳。左右大腿的腿根处有静脉和动脉,将左手的金刚拳压在左大腿根部的血脉上。

右手也同样用拇指尖摁住无名指指根,其他四指握成拳头,伸出食指。

右手保持这个形状,手心朝上,先放在膝盖上,然后把伸出来的食指放在右鼻孔上面;先深吸一口气再摁住右鼻孔,然后将气从左边鼻孔缓慢地排出去。

最重要的是,排气的同时需要冥想。可以这样想:我今天或者长期以来累积的怒气、傲慢、虚荣、焦虑等不良情绪,以及身体上的病毒、癌细胞等各种疾病,所有不好的东西都转化为黑色的气体,从左鼻孔排出去。这种黑色的气体,就像从烟囱里冒出来的黑烟,或是有些柴油车排气管喷出的又黑又脏的气体。

这个动作需要重复做三次。

(2)从右鼻孔排气。交换左右手的握法,右手握金刚拳压住右大腿腿根的血脉,左手也跟前面的右手一样,用食指压住左鼻孔,从右鼻孔深长地排气。同时观想所有的不良情绪及疾病等,全部转换为肮脏的黑色气体,悉数从右鼻孔排出。这个动作也是做三次。

(3)从两个鼻孔排气。两只手同时握金刚拳,分别按住左右大腿的腿根,然后一边冥想呼出黑色气体,一边从两个鼻孔同时排气。此动作同样重复三次。

以上三种排气做完之后,身体恢复毗卢七法。尔后冥想,我的身体经过刚才九次排气之后,不良情绪得到了清理,身体变得洁净、透明,如同一个里里外外洗得干干净净的玻璃杯。

如果是佛教徒,此后还有一两个环节,大家可以通过其他资料学习,此处不再赘述。

(二)数息禅

1.数息禅的作用

平时我们之所以无法放松,是因为大脑总是在想各种事情,思绪杂乱无章,以致心情难以平静;有时候则因为过度担忧某件事,导致心中忐忑、坐立不安。比如,当有人患上某种病,由于害怕病情恶化,整日提心吊胆、忧心忡忡,不但没有心情学习、工作,就连跟朋友聚会、旅游也兴致全无。

有一种现象叫做“反安慰剂效应”。举个例子,日本研究人员把一群受试者的眼睛蒙住,告诉他们,研究人员手里有一株“有毒”的植物,人体与之接触便会中毒(实际上这株植物没有任何毒性);然后拿这株植物去碰受试者的手,很快他们的皮肤便出现红肿等异样——这就是“反安慰剂效应”在作怪。由此可见,我们平时心里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对身体的伤害非常严重,所以一定要学会放松,要想得开。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法,让杂乱的大脑停止运转,从而使人达到绝对宁静、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种种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都可以被一一化解。

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我们不可能马上就把心里的事情、杂念全部放下,但是可以先放下一部分。也就是说,让心或大脑先停止大部分运作,继而逐渐放下所有的工作,最终进入一个极为平静的状态。

数息禅便是这样一种放松的方法,无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在使用,它的作用就是将纷乱的念头全部理顺、集中。

比如,当水管破裂,房间里到处都是积水的时候,需要先把所有水集中到一个管道,再导引出去。我们平时杂乱的念头就像满地的水,而数呼吸就相当于管道,也就是说,先将各种杂念集中在数呼吸这一个念头上。

又如,当小孩哭闹的时候,如果大人给他一个玩具,他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同样的,先提供一个东西让心去思维,也即用数呼吸来替代其他的念头,心就不会去想抑郁、焦虑等事情,变得相对和缓、宁静。

久而久之,我们将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这个能力会逐渐增强,甚至达到较高的境界。那时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内心——让它想某件事,就会立即认真去思考;不让它想任何事,就会变得一片空白。

2.具体方法

身体的姿势保持毗卢七法。心里不要回想过去,也不要展望未来,家庭、工作、健康……所有的事情都不要想,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专心数呼吸的次数,同时保持正常的呼吸,不要刻意调快或调慢。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从1数到7作为一组,亦即7次呼吸算一组。每当数到7再重新从1开始数,如此循环。一般情况做3组以上,可以做7组、14组、21组乃至更多。为什么不从7继续往上数?因为数字增多以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心会散乱,所以要一组一组地数。

我们可以每天早上做15到20分钟,晚上临睡前再做20分钟、半小时。数息禅做一两个月之后,再进行其他的训练。

(三)寂止禅

寂止禅是较数息禅更进一步的训练。此时心里不想任何事情,完全放下所有的念头——即大脑停止一切思维活动,以期达到一个极度宁静、放松的状态。

训练的方法很简单。在自己面前放一样物品,矿泉水瓶、书、笔等任何静止的东西都可以,然后眼睛直视此物品上的某一点。举例而言,如果是一本书,可将焦点集中在封面的某个字;如果是矿泉水瓶,可将目光锁定在瓶盖上的细微图像,总之要盯住较小的一个点。其间尽量不要转动眼球,且尽可能少眨眼。

最关键的是,此时我们的心念要与双眼一并专注于这一点,心里既不追究过去的事,也不迎接未来的事或者思考任何当下的事。由此心可以进入一个极度宁静的状态,然后尽量在这个状态中安住。随着训练日久,我们在此状态中停留的时间也会慢慢延长,从一两分钟慢慢增加到10分钟、20分钟,甚至半小时。

在此过程中,所有的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会全部烟消云散,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格外的宁静和放松,这是平时生活中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就好像高温天气时,如果从30多度的室外走进有冷气的房间,人顿时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

寂止禅的训练方式简单方便,无论对心理还是身体,都有极大的助益。

(四)慈悲禅

慈悲禅不是一种放松的方法,而是通过思考问题的方式修慈悲心。

1.具体方法

当得知自己患上某种疾病时,很多人往往会哀叹:“为什么是我?凭什么轮到我头上?”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生病既然已成事实,若一味拒绝,只能让自己更加难受。我们应当慢慢接受现实,然后通过慈悲心的力量,将病痛转化为一种正能量。

怎样转化呢?

(1)首先要这样思维:这个世界上不止自己一个人生病,有成千上万的人也患有同样的病,而且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得这种病;此外,世上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疾病,不计其数的人正在或者将要饱受病痛的折磨。

又想,既然自己已经得了这个病,那么希望其他人不再患同样的病并且远离一切病痛,因此发自内心地希望,以我的病能够代替天下所有人的病!也就是说,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得病,未来其他人都不要生病,已经患病的也祝愿他们早日康复!

这种爱和慈悲的心态非常重要。这样思维以后,我们不但接受了这个病,而且还增长了自己的慈悲之心。

(2)发愿之后,继续思维并冥想:全世界所有的人集中于一处,他们现在或者未来所患的癌症、艾滋病、抑郁症等疾病,统统变成了一种黑色的气体;这种黑色气体被我吸进体内,并在身体里转换为快乐;最后,除了自己之外,所有的人都重获健康。

上述步骤反复训练。

以上是生病时如何通过思维来修慈悲心。实际上,当我们身康体健的时候就要开始训练,否则生病时就难以派上用场。训练的方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观想代替天下所有的人得病。

2.慈悲禅的作用

慈悲禅是一项非常好的训练方法,在佛教中被称为自他相换。平时我们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和父母、兄弟、同事等发生争执、不快,修慈悲禅便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不仅如此,若能诚心实意地发愿与观想,还能积累巨大的功德。这都缘于爱和慈悲心的力量,因此做这个训练必须具有强烈的爱,才愿意代他人承受痛苦。至于怎样才能激发强烈的爱,感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去了解。

也许有人会担心,观想黑色的气体融入自己的身体,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其实不会,我们不会患上别人的病;那其他人能否因为我们的观想而变得健康呢?也不会。这只是一个作用于心理上的训练,以此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而且对心理也有莫大的帮助,尤其是脾气不好的人,完全可以因此而改善。

(五)空性禅

空性禅是用禅定来面对痛苦,这个方法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认真投入地进行训练,并且做得比较好,它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我们的问题。

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了表面上的感受,而忽略了更值得关注的东西。比如,当我们心里难受,心口和背后发痛、浑身没有力气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说话,也不要急于做任何决定——因为此时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决定都是不理智的,最终会损人害己。当下唯一要做的就是关上房门,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然后尝试下面的方法,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神奇的效果。

这个方法很简单,先不要想任何事情,让心尽量安静,然后去“看”自己内心痛苦的感受。所谓的“看”并非用眼睛去观察,而是用心去感受。

这期间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除了异常强烈的痛苦之外,大多数的痛苦,只要我们一去关注它,它就会立刻消失;反之,如果我们没有予以关注,任其发展,结果往往会深陷其中、越想越难受,以至最后不可收拾。

痛苦的感受可分为诞生、存在和毁灭三个阶段。我们只需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的内心——痛苦诞生了,然后消失无踪……就像一阵轻风从身边吹过,又如一朵云彩飘来又飘远,至于它最终飘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做什么。然后,我们的心就在这个消失的状态中安住、如如不动。

不过,痛苦的感受很快会再度出现,此时我们只要知道它回来了即可。当我们发现它回来的时候,它马上又会消失,我们便继续关注它的消失,然后安住在这个消失的状态中。所谓“消失的状态”,其实没有什么状态可言,只是痛苦的感受不存在了,我们就在这个当中停驻。

总结一下整个过程:第一,关注内心,感受痛苦的诞生;第二,了知痛苦的消失;第三,安住在它消失的状态中。

(六)祈请佛菩萨加持

前几种训练方法没有信仰的成分,任何人都可以修;下面这个方法则含有佛教内容,有信仰的人才可以修。如果对佛教比较感兴趣,也不妨一试。

首先,观想一尊佛或菩萨端坐于自己头顶的上方,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等自己喜欢的任何一尊佛菩萨都可以。

然后,向这尊佛菩萨祈祷。祈祷什么呢?祈祷我和天下所有众生的疾病都得以痊愈,世间所有的生命都能够获得健康。假如观想的是观音菩萨,则可同时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观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

念的时候还可以观想:从观音菩萨的身体或手中的宝瓶里降下许多甘露水,就像淋浴一样,从头顶进入身体;在甘露水的不断冲刷下,我们身上的病痛,心里的焦虑、抑郁等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变成肮脏、污秽的物质,从每个毛孔排出,并渗入到地下;之后再重新观想并祈祷观音菩萨,念其名号或心咒,以及观想降甘露冲洗身体……如此反复多次。

最后,观想自己的身体变得十分干净、透明,疾病也得以痊愈,身体恢复健康。

这几种训练方法对健康都大有益处,而且简单易行。如果做得比较好,有可能真的治愈疾病——这并非心理安慰,而是确有其事;假如练得不够认真,则很难达到这个效果,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可以延缓病情的恶化,或者降低疾病对人体的伤害等。

(七)禅修的注意事项

1.三个要点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始至终全神贯注,同时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专注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一种觉知。当心里冒出念头或是快要瞌睡时,要能够立即察觉;否则,不知不觉地去想其他事情或打起瞌睡,会浪费很多时间。

(2)觉察到走神或困倦时,要立即调整,马上回到专注的焦点。

(3)调整后,继续专注于当下的禅修。

2.在训练过程中保持信心与耐心

(1)信心。大家要知道,接受心理训练的前提条件是相信这个训练方法。因为它依靠的是心理作用而非物质作用。与身体锻炼、吃药等外在的物质作用不同,心理训练是一种内心的观想,它看不见、摸不着。假如我们半信半疑、不能全盘接受,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实际上,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也同样需要心理作用。病人如果相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并辅以外在的治疗手段,便有可能完全康复;即使达不到完全治愈,至少也可将疾病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500多年来,佛教一直都在强调人心的力量,其他宗教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运用此原理。可是很多人依然觉得难以置信,直至出现了量子物理和心理学研究之后,人们才开始逐渐相信自己内心的巨大力量。

针对心理作用的实验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一份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借此让大家感受一下心理作用的强大力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一个有趣的安慰剂效应实验:研究人员向一位谢顶的人介绍一种促进生发的新药,告诉他这种药可短期内见效,一定能让他长出头发——其实这种药根本没有生发的疗效。那个人对医生的话深信不疑,用药后不久竟然真的长出了头发!这就缘于他的心理作用,因为他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药”能让自己长出头发。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它与前文提到的反安慰剂效应恰恰相反。

又如,通过思维的力量能够改变自己身体的部分结构、状态。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西方量子力学的科学家早在几十年前便已证实,精神可以改变电子的运行轨道。

大量事实都可以证明心理作用的强大,可见精神并非是一个简单、浅显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就是心的力量。

(2)耐心。大家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心理训练不可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明显的作用,因此会觉得比较枯燥。但这是暂时的,只有经过了前期枯燥的训练,才能收获后面的一切,所以大家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任何事情都有先因后果的关系,因成熟为果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几天可见成效,有的则需要几周乃至更长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抱有坚定的信心与十足的耐心,不要因为一时未见收效便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只要选择了正确的训练方法,认真投入地进行训练,我们就一定能够调动自己内心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五、禅修的现状及未来

(一)禅修在美国的发展状况

禅定虽然起源于东方的佛教,不过如今除了少数佛教徒以外,东方国度几乎无人在修;西方则不然,禅修在不少行业已较为普及。我想,未来的十年内,禅修会越来越流行。不过,普及的背后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状况。但不管怎样,西方人已经发现了禅定的特殊功效,并加以实际利用。下面我们看看禅修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像Google这样的美国大企业,已经开始提倡通过禅修调节员工的心态。

Google的高层人员认为,大企业要求高,员工压力大,仅靠提高薪酬待遇无法解决心理问题。后来他们发现禅修很有效果,于是开始在公司内部推广。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禅堂,并设有两种禅修方式:一种是所有员工必须参加的禅修,有两天和七天的课程,参加禅修时无需上班;另外一种很有趣,员工如果自行到禅堂打坐,可以得到奖金,但这个奖金不是直接发给本人,而是捐给员工指定的慈善机构。

Google公司的禅修教练必须要有1500个小时以上的打坐经验——就算每天打坐1小时,也需四五年的时间,足见他们对禅修教练的要求之高。2015年我访问Google公司时,与那里的几名禅修教练进行了交流。他们所使用的是佛教的禅修,既有慈悲禅,也有目前西方非常盛行的“正念禅”,以及其他的一些禅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念禅”是佛教打坐时用到的诸多方法之一,并非禅修的名称,但在西方被当做一种禅修颇为盛行。

在美国,禅修流传很广,连小学生都开始训练禅定。维吉尼亚大学周边的一些小学以及中学开展了打坐的实验,并检验禅修的实际效果。2015年4月份我参观了其中一所小学,并与禅修老师进行了交流。

目前,美国政府计划出资,对50所学校,共计1万名学生开展禅定实验。截至2015年,已有两千多名学生参与,据说效果显著。研究人员发现,禅定对中小学生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一是可以减缓压力。研究人员十分严谨,他们并非依靠简单的询问,而是通过唾液中的压力荷尔蒙来检测学生的压力状况。从中他们发现,参加禅修之前,学生在年初时的压力比较小,到了考试集中的年底压力便会陡增;参加禅修之后,这种现象不见了,学生在年底时也和年初一样,没有太大的压力。

二是可以提升学习能力。据说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在面临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会去打坐禅修。他打坐的目的,并非是向佛菩萨寻求答案,而是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之后再做决定。因为在非常宁静的状态中,人的精神极其敏锐,判断、决策的能力将大大提升。这个方法应用在学习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医疗系统和学校中也在推广禅定。

美国自杀率较高的两个职业是老师和医生,因为他们的压力最大,据说50%的护士都会改行。因此他们率先在医疗系统和学校推广禅定,让医生、护士及老师接受训练,并且专门为医护人员编写了禅修教材。

在美国较为普遍的禅修方法,一是南传佛教的内观禅,二是藏传佛教的慈悲禅。医护人员主要修习的是慈悲心、自他相换等方法。2015年,我曾前往美国的一家医院,给那里的医护人员讲解慈悲心的修法。

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据他们反映,医务工作者很容易出现职业疲劳。刚进入这一行业时,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看到病人和家属痛不欲生,自己心里也会受到沉重的打击。不过,这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此阶段过后,很多医护人员会渐渐变得麻木,即使目睹病人饱受痛苦、家属悲痛欲绝也无动于衷。久而久之,很多医护人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有的患上了抑郁症,有的甚至跳楼自杀。

此外,医生如果不用心对待工作将导致误诊,不但给病人平添许多痛苦,也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单靠金钱是无法解决的,即使给医生再好的待遇、再高的薪水恐怕都无济于事。

于是,医院下决心推行慈悲禅,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院方反映,医护人员修习慈悲心之后,较之前更关爱患者,对诊疗更认真负责;患者从医生的眼神中,也能够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温暖。这对于病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慰藉,这种安慰会转变成精神上的力量,从而对疾病的康复起到很大帮助。

以上这些有关禅修的疗效并非来自佛教的宣传,而是经过医学界权威人士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其背后有严谨的数据支持。在美国,每个禅修项目都要先通过科学实验取得一定的数据,确认有效之后才能着手推广。我想,未来的十几年里,他们一定会把禅修拓展到更多的行业中,以此调整更多人的心态。

目前美国学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觉得,靠禅修来解决心理问题十分奏效;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如果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不改变,仅依靠禅修来减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倘若我们只在精神出现问题时使用禅修,虽然的确可以取得疗效,但是由于问题的根源尚未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仍会持续不断、没完没了地制造新的精神疾病。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深度思考。

(二)建议与展望

禅定传入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早已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我们拥有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善加利用、大力弘扬。

我觉得,企业可以考虑在内部开展禅修训练。创建自己的禅堂,聘请或者培养禅修教练,当员工心理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疏导,这胜过任何物质方面的奖惩措施。当然,如果是因为基本的物质需求未满足而导致的心理问题,用钱自然是最快、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一般情况下,用禅修来调整心态是最为理想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悄然改变。现在人们的休闲方式,大多是先去吃饭,再去酒吧或卡拉OK;也许不久的将来,会变成先去素食馆,然后一起到禅堂打坐。就像在西方哲学史中,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超越现代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同样的,当人们厌烦了喧嚣、纷杂的环境,便会倾心于恬静、简单的生活,追求平静所带来的力量。

因此,在企业内设置禅堂,恰恰与这种需求相契合。它可以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如果条件允许,可建两个禅堂并配置不同的教练,一间举行佛教的禅修,另一间单纯用来调整心态。

总而言之,禅定一定能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继而改变我们的人生。希望大家相信禅定的力量并付诸实践,先从自我调节、自我疗愈做起,然后再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一来,大家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二者相互平衡,从此便可以告别焦虑与空虚,生活过得既幸福又充满意义。 JqKds8wzsqMmXB9FjB+Djl/C0XC+SryF579Zt9Dt07UjLrdxm67ak6CCAyyLL2/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