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如何面对自卑心理

一、当代人的心理现状

(一)心灵危机四伏

当今社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人们的普遍心态,我想“浮躁”恐怕会是首选。纵观整个世界,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不管学生还是社会上的人,都被这种情绪笼罩着。浮躁来源于压力。目前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压力,诸如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等。压力过大,人的精神往往承受不住,于是内心当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其中最严重的是抑郁症,其次还有焦虑症、孤独症、自闭症、自卑症,等等。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最繁荣的时期,科学高度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逢盛世,每个人对生活、对生命应该很满足、很满意才是,可事实上恰恰相反,尽管拥有如此庞大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全世界70亿人口中,患有抑郁症的约3亿5千万人,其他如焦虑症、孤独症、自卑症等全部加起来,将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原因何在?

溯本求源,我们先来看一看人体的构成。譬如一株植物是由根、茎、叶等部分构成;一栋楼是由钢筋、水泥、玻璃,还有其他建筑材料构成。而作为一个人来说,总体而言,一半是物质,即身体;另一半则是精神。肉体与精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它们的需求也迥然相异,这意味着一个人同时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需求,也就注定了人有两种不同的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无论是否有信仰,不管信仰何种宗教,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回顾人类发展历程,在精神生活领域中,我们的祖先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1000多年前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物质生活领域,则是从200年前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突飞猛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虽然坐拥古人的智慧成果和现代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两者却人为地失去了平衡。大家都重视物质财富,努力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精神领域则被疏忽了,成了一块被废弃的荒地,至于祖先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大家不甚了解,也漠不关心,以致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心灵危机。

什么是心灵危机?就是精神空虚、心情浮躁、缺乏幸福感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常态。全世界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下降,人们的精神越来越不健康,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二)疗愈心灵的方式——禅修

自卑症就是众多心理问题中的一个,在现代心理学中,称为自卑心态、自卑心理或者自卑症。近几十年西方在心理学研究方面投入比较多,由于佛教有一部分内容本身就是心理学,因此西方心理学对此也多有借鉴。

在西方,打坐、正念禅修已经非常流行,其中的寂止和慈悲禅已被广泛应用到学校、医院等行业,许多医生、护士甚至连小学生都开始打坐,并且范围不断扩展,各行各业里都有人修,效果也十分明显。这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证实,西方人经过反复科学实验,发现禅修确实对心灵健康很有帮助,于是在西方国家越来越盛行起来。受此影响,现在日本、韩国也开始发展禅修。我相信,未来5到10年内,禅修在东南亚也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些禅修源自于佛教的禅修。当年佛教被传到西方之后,西方人对其进行了少许改造加工,即把禅修从佛教中脱离出来,作为心灵健康的一种方式。这种禅修虽然源自佛教,但是已经没有佛教相关信仰的成分了,成为任何人——有信仰或没有信仰、信仰佛教或其他宗教——都可以使用的方法。

禅修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能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帮助。当心静下来的时候,灵敏度会变得非常高,此时进行思考,能够看得清晰透彻,判断也精确敏锐。据说美国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每当他需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都会先行打坐禅修,然后再做出决定。仅从这一点即足以看出,佛教心理学对现实生活的巨大价值。而且佛教本来就是通过修行使人断除烦恼得到解脱的,所以,在生活中运用佛教的方法,可以让人们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这次我就从佛教的角度介绍一下如何面对自卑心理。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

首先,我们对自卑心理作一些必要的了解。自卑在诸多心理疾病当中,症状较轻,远不如抑郁症那么严重,甚至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一种病。但是自卑心理可以引发诸多负面情绪,若不及时解决而任其发展,有可能演变成其他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自卑是怎样一种心态呢?有自卑心理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差,样样不如人,别人能掌握的,我学不会;别人能完成的工作,我完成不了;而且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永远赶不上别人,并且认为这种差距是天生的。实际上他不一定比其他人差,可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忽略自己。基于这种自卑心态,其行为表现为不擅长社交、疏于与人沟通、羞于跟人打交道,长此以往,慢慢地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越来越颓废,以致变得焦虑乃至抑郁。

自卑心理有两个特点,一是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比大家都差;二是没有追求,不想奋斗。尤其第二点最为严重,认为奋斗了也没用,努力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导致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上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最后一事无成,所以自卑是一个非常消极、悲观的心态。一个学生如果产生了自卑心,他会变得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学习也不努力,成绩会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自卑心日渐严重,觉得其他同学确实都比自己好,会越来越不安、焦虑,晚上休息不好甚至失眠,从而真正地颓废下去。

佛教也讲过有关自卑的问题。六波罗蜜多中的第四个是精进,也就是努力、积极向上;与它对立、矛盾的则是懒惰。

佛教将懒惰分为三种:

第一种懒惰是不良嗜好或不务正业。比如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应放在电子游戏等吃喝玩乐方面。但是如若本末颠倒,把学习荒废了,而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各种娱乐上面,就是第一种懒惰。

第二种是怯懦。觉得学习、工作都很麻烦,不想做事,消极怠工,不求上进,或者沉湎于吃喝玩乐睡。

第三种叫自轻蔑懒惰。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干什么都将一事无成,因而不努力、不用功。这种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学佛之人如果懒惰,他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出种种的理由和借口,而根本不会积极向上。看到别人修行有成,如果是一个没有自卑心的人,就会下决心一定要迎头赶上;反之则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而是想方设法去逃避。

佛教有一部极为重要的论著——《入菩萨行论》,其中第七品叫做精进,以精进来对治懒惰,下面要介绍的四种方法就取自于此。使用了这些方法,是否意味着成为了佛教徒呢?并不是。如果本身就信仰佛教,就在信仰的基础上去做;如果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的信仰,那也没问题,就像西方目前非常流行的禅修一样,大家都可以修。实际上佛教中治疗自卑心的一部分方法,早已被西方心理学家所采用了。

不解决自卑的问题,如果是学佛之人,在修行上就不会有所成就;如果是学生,在学业上就不会有所进步;如果是社会上的人,对工作对家庭就没有责任感,一遇到问题就想逃避,整天处在消极的情绪中;不仅仅是个人,而且还会影响到家人、同学、朋友等。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三、消除自卑心的四种方法

(一)追求

1.自卑是心态问题or能力问题

每个人首先需要有所追求,但是有自卑心的人,缺的就是追求,不管做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别人能行,可我不行”。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因为自卑的心态障碍了对本身优点的发掘。

有个典型的例子,在非洲草原上,猎豹最高时速可达一百多公里,是跑得最快的动物,然而这种速度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鸵鸟的奔跑速度也很快,但很多时候往往成为猎豹的猎物。本来鸵鸟有一个优点,就是耐力极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猎豹是追不上它的。但是鸵鸟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个特点,或者说把自己的这个本能忽略了。一旦它发现危险来临,就将头钻进沙土里,以为自己什么都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人们将鸵鸟的这一行为称作“鸵鸟政策”,不过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但是仍然用来比喻逃避现实的做法。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故事,米拉日巴大师是公认的大成就者,达到了即身成就的境界。有一次,他的学生对他说:“您肯定是佛或菩萨的化身。否则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米拉日巴大师听到后很是不悦,批评道:“你们这种说法,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和赞扬,但对佛教而言,却是一种侮辱!任何一个人只要像我这般努力,都会得到与我同样的成就。但是你们不相信,认为我本来就是佛,而不是我一步一步修出来的,这就是对佛法的侮辱。”这里他的学生就有一点类似于自卑的心态。他们认为米拉日巴大师本来就是佛,否则不可能在短短一生当中即身成就,所以米拉日巴大师批评了他们。

有自卑心的人,特别容易忽视自己的一些优势,认为自己凡事都低人一等。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这跟家庭、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诸多客观因素都有关系。长此以往,这个自卑心就变成了一个笼子,而人则成了笼子里的一只鸟,永远都飞不出去。其实这种心态的人,不想追求并不是不想拥有,而是自觉学也学不会、做也做不成,于是干脆像驼鸟那样自我放弃。

所以,先要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目前的这种心态只是精神上的一点小问题,思维方式不正常,以致忽略了自己的优势,轻视了自己的能力。比如我们生病的时候,一定要被医生明确告知身体出现了问题,才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否则我们自认为健康,就不会吃药、配合治疗,最后也无法康复。同样的,我们先认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正视它,这样才愿意逐渐采取措施,而不是找种种借口掩盖。

2.奋起追求

在意识到自己心态出现问题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想办法消除这种想法,建立起真正的追求。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如果是一名大学生,且不说造福人类、为社会服务这些大的目标,就从最简单的说起,我们读书的费用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起码要对父母有一个交代吧?仅仅为了这一点,也不能无所作为!父母年纪大了以后,身体日渐衰退,内心也有许多的苦闷和烦恼。作为子女,消除他们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因此,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尽力让父母安享晚年。回报父母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责任。如果连这也做不好,别说孝敬父母,反而会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让他们晚年有太多太多的牵挂。倘若如此,从佛教的角度讲,将来他们往生的时候肯定是走不好的。况且我对自己以后的家庭、儿女,也有责任照顾好他们,做孩子的榜样。但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都很困难,连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责任都做不到,更何谈取得什么成就?因此我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一定要有所作为!

也许我们这时鼓起了一点勇气,但是有可能立即就想到:“问题是我追求也没有用啊,我做不到,因为我比别人都差呀!”不要紧,先把为什么我要有追求的原因找出来,然后继续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又流淌了多少的汗水?因过去福报,未曾多作努力自然拥有财富地位的人,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像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经受了多少风雨,承受了多少压力,经历了多少磨难,最终才取得了成功!而我,何曾这样努力过!既然尚未尝试,又何以知道自己不行?连想都不想,只是一味地拒绝、拒绝、再拒绝!而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我不行”——如此而已。所以正如刚才所说,是心态出了一点问题。

学生朋友还可以想一想班上成绩在前几名的同学,他们的好成绩是怎么得来的?我是曾经努力过,证明自己确实不行,还是没等开始就退缩了?既然一开始就未曾付出过,那么凭什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可见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还是心态的问题。

这个时候,就要把这个不健康的心态“隔离”起来;否则我们永远都站在不健康心理的立场,千方百计寻找各种借口,这样就没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跟这个负面心态划清界限,想方设法与其做斗争。无论心理学还是佛教都十分强调这一点。比如我们身上长了肿瘤,这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它虽然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但却是我要解决的对象,而不能站在肿瘤的立场去说话。同样,当我们的精神领域出现问题的时候,应立即把它分离出来,将其当作要解决的负面问题。

这里讲得比较简略,除了这些内容以外,还可以再延伸去想很多原因。我为什么要追求?为什么不能没有追求?从各自的实际生活当中去找,肯定能找到许许多多的理由。先通过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让自己振作起来,勇敢去追求,而不要在不求上进中荒废时间。

另外,当我们了解了自卑心理之后,在与朋友的日常聊天中,如果发现朋友有这种心理问题的话,我们可以用上面的思维方式引导他,婉转地告诉他问题的症结在于心态,鼓励他去勇于追求。这样外来的力量和自己内在的力量结合起来,也许他就能够鼓起勇气,重新走上人生的正轨。

(二)自信

佛教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贪嗔痴慢疑,倘若控制不好,任其蔓延,就会毁掉我们的生活和前途,所以称之为五毒。其中“慢”指的是傲慢,是需要戒除的,但是对有自卑心的人,不妨可以先有一点点“傲慢心”。

有自卑心的人最缺乏的就是自信,不敢面对学习、考试、工作,等等,成了人生中的逃兵。所以当下的重中之重,是要停止逃避,建立自信。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自信呢?

前面提到,有自卑心理的人,当被人劝说要努力追求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自我否定,这就是明显的自卑心的表现。如果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必须要认识到这就是自卑心态,明了问题的关键是心态不健康,并不是没有能力,首先要从理论上明白。理论上明白后,当下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没关系,在此基础上逐步采取措施,心态就会慢慢转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期望一蹴而就。

有自卑心的人之所以觉得自己不行,是因为心理不健康,所以才会产生种种不切实际、不合理的想法。有时候人在生病或者吃了某种有毒的植物时,眼前会出现形形色色根本不存在的景象,耳中传来各种声音。虽然这些景象和声音非常逼真,与真实的世界一模一样,但是这时一定要告诉自己,这都是错觉,是因为我刚才吃的东西导致的。自卑心理表现出的种种自不如他的想法,就如同吃了有毒植物后感官所产生的幻觉一样,只不过是心里的错觉。所以我一定要战胜它,我一定可以的,这时候要有这样的勇气,激励自己。

如果是学生朋友,可以这样给自己鼓劲:我行,我一定能行!同学们学业有成,那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我只是因为心态的问题,觉得任何事情自己都做不了,根本不是能力问题,能力我一定有的。比如某某同学,他是怎么用功的?如果我也像他这样,那我成绩肯定比他好;之前远远地落在后面,只是因为我心理不健康。大家条件都差不多,只要我付出足够的劳动和汗水,别人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得到,甚至有可能会比他们更好!有这样一个信念,就是一种“傲慢”,就是自信。

一般而言,傲慢心的表现是: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别人都不如我。这种想法平时是应该避免的。然而有自卑心的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比我优秀,我哪里都不如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换一种思维方法,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厉害,只是未曾努力而已;如果付诸努力,一定会超越所有人。要以这样的思维和心态来振奋精神,树立信心,打破以前因心理不健康导致的“我不能、不成、不行”等种种错觉,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付出努力与汗水,我会跟他们一样优秀,取得和他们一样好的成绩,甚至超过他们!

对于有自卑心态的人来说,树立追求、培养自信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但只要经过训练,完全能够实现。前面这两个方法最好采用禅修的方式,每天花十分钟、二十分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些内容,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延展、扩充。这种做法就是精神上的一种振作,但偶尔想一下是没有用的,要通过打坐,反反复复地思维。当然起初可能比较艰难,自己的心会找种种理由反抗,这时候一定要坚持不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说服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激烈的矛盾会渐渐缓解,最后就真的觉得自己是可以的,完全没有问题。信心与自卑心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信心慢慢地培养起来,自卑心也就渐渐地减少、淡化,乃至逐渐消失。

(三)欢喜

1.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喜欢学习,社会上的人应该喜欢自己的岗位,因为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然而事实是,许多人并非从心里喜欢自己的工作,只是因为谋生或需要,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治疗自卑心起见,最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让自己内心常常充满喜悦。

如果一个学生,一直不喜欢学习,现在让他很快喜欢上学习,恐怕很难。针对这种情形,可以在课余或校外期间做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事情,比如兴趣小组、慈善活动,等等。如果是一个社会上的人,可以在上班之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若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也可以去从事一些慈善活动。

其实大家在本职工作和学习之外,最好再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去做。大部分的人都适合参加慈善类的活动,如帮助老人、残疾人、贫困者等弱势群体,以及保护动物等。如果目前没有太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可以去救助流浪狗、流浪猫等小动物,它们也是富有情感的小生命,让它们感受幸福,我们心里会觉得特别舒服,能够从中收获快乐。做善事时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到,自己的付出让被帮助的对象感到温暖和幸福,我们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对自卑心具有最大的杀伤力!

有些人喜欢吃喝玩乐,当下觉得快乐,可是花了那么多钱,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其中又牵扯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后续不得不面对的一些后果等,所以事后会感到特别空虚和内疚。但我们去帮助别人、帮助动物就不一样了,好比喝黑咖啡,虽然有点苦涩,但回味醇香悠长。同样,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许辛苦一点,但是过后不仅不会感到空虚,反而因为有一定的成就感而格外开心,并且增强了自信,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心里有了成就感,自然会觉得我也有一定的水平和能力,类似的事情今天做一件,明天做一点,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起来,成就感会越来越强。成就感越强,自卑心就会越弱,最后会慢慢地烟消云散。

因此,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重要。最好是也能喜欢上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毕竟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实际上通过转换思维的方式,也并非不可实现。

有的学生朋友不怎么喜欢学习,这个时候要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喜欢学习!因为学习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帮助,会让自己一生受益。虽然有个说法叫做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人这一生当中专门用以学习的黄金时段,就是从小学到大学这个时期,而且每人一生只有一次。其他阶段虽然也都可以学习,但是各方面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完善。所以上学期间虽然累一点辛苦一些,但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对我们将来会有莫大的好处。多想一想学习对我们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思考,慢慢地就会改变学习态度,逐渐喜欢上学习。

在社会上工作也是如此。如果说之前上班只是为了薪水,对工作本身并不喜欢,而现在我积极调整心态,很用心地去生产某种产品,以后这个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能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受到大家的欢迎,从而我也感到欢欣鼓舞。这样一来,我的努力和付出既帮助到很多人,还有效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一箭双雕。

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很多修行人被抓进了监狱。当时,他们的上师教导他们要调整心态,不论在监狱或者其他地方劳动,同样都是修行。修行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吗?在监狱中从事各种劳动,一样也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这件事将来可以给更多人带来助益。利益众生有很多方法,把当下的工作做好,也是帮助他人的一种方式;对人无益的事我们不会去做,也不会有人让我们去做。所以现在认真、开心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未来一定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那样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这并非是自我安慰。平时我们最关心的可能是薪水,不太考虑能否利及他人。现在思维方式转变了,之前特别不喜欢的工作,现在至少不反感,并且觉得还有一定的意义。学习也是如此。这样开心地工作,快乐地学习,而且还有成就感、满足感,长此以往,之前的自卑心理就慢慢地消失无踪了。

2.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有一定把握的事情去做,而且既然做就一定要做好。

做事之前,先在心里仔细斟酌:这个事情凭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水平,可不可以做?有没有把握做好?如果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开始就不要做;如果可以做,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善始善终。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打退堂鼓:“我就说不行,你非让我去做,你看现在果然做不下去了!”然后就放弃,这样是不对的,这个时候要尽可能地克服,坚持到底,而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后悔、埋怨甚至放弃。

先从比较简单的事情做起,成功之后就会切实感觉到,我是有能力的,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差。然后再去做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事,循序渐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每天都做一点善事,随着很多小事情积少成多,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四)放弃

最后一个,不得已时要学会放弃。刚才不是说一定要坚持吗,现在怎么又说放弃?放弃有放弃的方法,这并不矛盾。俗话讲得好,以退为进,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坚持。

比如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如果受客观条件影响,实在没有办法继续的时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强求;否则又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回到负面的自我谴责、自我批评的状态,无形中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这时候不妨暂时搁置,换一种心态去面对。这并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现有的客观条件尚不成熟。换作任何一个人也不会成功,就算世界上再伟大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这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先做别的事情,等这边的条件成熟了再来做,那时一定会成功的。要学会淡然处之,轻松面对。

四、结语

此外,有些时候身体上的不完美也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自卑,其实这个没有必要,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兼而有之。就缺点而言,既有肉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一般来说肉体上的缺陷比较明显,容易被看出来,而心理方面的缺陷则相对隐蔽。

有的人身体没问题,但是心理有缺陷,也许是为人处事方面、也许是人品道德方面,等等;有的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心理上有很多优点,比如更懂得关心爱护别人,更有慈悲心,等等,这些完全可以弥补身体的缺憾。这样一平衡,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各有优劣。况且相较身体而言,精神方面更为重要,它有无限提升的空间,可以提升到非常完美的程度,如此一来,生理方面的缺憾根本就不值一提了。所以,现在我们勤奋努力地打坐,逐步提升自己的心灵,将来每个人都有能力帮助他人。

相信通过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最终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自卑心。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工作和佛教的修行中,发挥出自己真正的能力,创造各自的未来。 AuTSXNPYL3zRv6Op9Eqik6sVP0KYPrugdIAShNHcH9hgfrZhfmRMEeQSthULSD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