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的新作《幸福从心开始》如期付梓了。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连修行人都不能幸免,各种“活佛”“转世”满天飞,让人真假莫辨;而这位仁波切,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低调与专注,脚踏实地地致力于佛法在世间的弘扬,其智慧与慈悲为世人所景仰。

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这本薄薄的册子,精选自堪布仁波切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演讲及开示,内容紧凑而又充满生活气息。从目录即可看到:心如水、怒气的解析、如何面对自卑心、在欲望和焦虑的世界里如何安顿心灵、如何面对绝症……一切都紧密围绕着我们的这颗心。

犹如莲花不着水——钦慕堪布无碍之智

心到底是什么?从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智者穷尽一生都无法给出圆满的答案;近代心理学对此也仅了知一二,远未彻底通达。虽然佛法中早已将此剖析得一清二楚,但在《心如水》里,堪布仁波切并没有以高深晦涩的佛理来宣讲,而是另辟蹊径,从人们司空见惯、易于理解的事物——水的变化入手,向世人揭开了心的奥秘:

水从非常平静的状态,到被风吹起一丝丝的涟漪、一层层的波浪,以至变成巨浪;心也是一样,当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时,就像静静的湖面一样,没有任何杂念,特别地放松、愉快;阿赖耶识上面开始产生细微的念头,犹如轻风吹动的湖面,微微地泛起波纹;当它开始思考时,则有如水面上吹起了波浪;而内心开始产生烦恼,犹如水从波浪变成了巨浪……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若任由它逐步向负面的方向发展,烦恼就会愈演愈烈。

内心的种种变化,显现于外,即是通常所说的心灵危机,诸如精神空虚、心情浮躁、缺乏幸福感等,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其中最严重的是抑郁症,其次还有焦虑症、孤独症、自闭症、自卑症等。(《如何面对自卑心理》)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共同的命运——生老病死。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生老病死在决定我们的命运、幸福或者痛苦,但实际上,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决定了这一切——对有些人来说,生老病死所带来的打击会非常严重;对有些人则可能没有什么影响;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不但没有因此受挫,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长,提升自己的心灵……(《如何面对绝症》)

堪布仁波切告诉我们,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情况,始作俑者还是自己的心。每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告知,自己便主动接受了一个观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先天即被无明的黑暗所笼罩,所以,我们对世界真实的样子一无所知,身处牢笼而浑然不觉——这不是物质的牢笼,而是心灵的藩篱,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执著、愚昧蒙蔽了自己。(《跟你一起看电影》)

对上述问题,堪布仁波切给出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堪布说,心病还需心药治。内心的问题还需从内心着手,才能溯本求源、对症下药。为此,堪布又以水为喻“从浑浊的河里打一桶水,只要静静地放置几个小时,不去干扰它,水里的泥沙等杂质就会慢慢沉淀下来,最后还原成清澈的水。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虽然很浮躁、暴躁,但假如一段时间内不去扰动它,烦恼便会像水里的泥沙一样慢慢沉淀,最后完全可以变得清澈透明,显现出心的本来面目”。

让心静下来的方法就是禅修。禅修可以有效地调整人的精神状态,将意识的波动幅度逐渐降低,最后达到几乎没有波动的境地。它不但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而且可以治疗和预防很多精神上的疾病,如空虚、孤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在欲望和焦虑的世界里如何安顿心灵》)

堪布进一步指出,如果在此基础上证悟了空性,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焦虑等所有的问题立即就能得到解决。就像漫天乌云之上是碧蓝如洗的天空一样,通过智慧观察,穿透层层烦恼,就会发现心的本质是清净纯洁的,此时便会恍然大悟——所有的烦恼犹如幻觉、梦境一般!从此之后便彻底断除烦恼,心永远都不会再变成浑浊状态。(《怒气的解析》)

古人云,大道之要,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水从清至浊,从浊而清,是任何一个再愚拙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一切显现,都是佛菩萨的良苦用心,用以点化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妙手偶得之”。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人们对此浑然不觉,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说的就是这个状况。人们每天都要与水打交道,时时刻刻离不开水,但又有谁洞察到其中竟然蕴含着如此的奥妙呢?而堪布独具慧眼,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浅显、最常见、最容易接受的琐事出发,高处着眼,低处入手,向众人一一开示着修行至关紧要的道理。谦卑无争,功盖天下而不知其功;朴实无华,行满万物而不知其行。如此的智慧令人钦慕之至!

亦如日月不住空——感叹堪布无量之悲

虽然一切事物本质上如梦如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因此变得冷漠、无情,相反,堪布仁波切的广大悲心于字里行间处处可见:

“餐桌上的鸡鸭鱼肉等众多生命,我们不但肆意践踏它们的幸福,将它们吞入腹中,而且食用的方式还这么残忍!比如大闸蟹就是被活活蒸熟的,想一想蒸的时候它该有多么痛苦……虽然不可能所有人的信仰都一样,可餐桌上的这些生命是有知觉的呀!”“过去我们虽然经常看到一些病人,但一直置身度外、漠不关心。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我无需关心;我不是他,他痛我不痛。”(《如何面对绝症》)

餐桌上的动物、身边的病人、不幸的遇难者……人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而透过这一段段文字,我们仿佛看到慈师眼中噙满了泪水,对着那些无明的愚夫们在呐喊!这是真诚无欺的慈悲心。在这样的慈悲面前,谁人不为之感动!

此外,堪布仁波切还告诉我们,当我们与别人产生矛盾时,真正的敌人并非这个人,而是他心中的愤怒;我们要消灭的也不是这个人,而应是他心中的怒气。通过换位思考我们便会意识到,如若有一天自己情绪失控,很有可能也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要谴责和仇视那些制造暴力的人,而应该谴责并且想方设法消灭他们心中的毒药——愤怒。

这种博大宽容的慈悲心,即便是天下最慈祥的母亲对自己最亲爱的儿女,也难及一分。而且,这种慈悲心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我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地遭人中伤,看起来我没有任何过失,都是别人的错,然而若是回顾从前,便会发现有可能是我犯错在先。因为我过去的错误,使得他现在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是我的烦恼引发的过错迫使他这样去做,并且导致他也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以后又会让他遭受痛苦。因此,他不仅是被迫的,而且是真正无辜的受害者。”“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指责乃至仇恨对方,而应理智地自我反思。”(《怒气的解析》)

身受众谤而无怨无恨,推己及人而宽容大度,这是冷静理智的慈悲心。若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无碍的智慧,又哪里会有如此清醒明白的慈悲!

除此之外,堪布仁波切在介绍各种各样的禅修方法时,总是一再强调,无论是有宗教信仰的人还是无神论者,也不管是信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只要对你身心健康有所裨益,均可放心拿去使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这已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能涵盖,也不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能包容,而是真正无量的慈悲心!眼前的所有人,无始以来无一不曾做过我的母亲,也无一未曾做过我的妻儿,能救脱他们于轮回,自然是上上之选;能于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也可聊以慰藉;即便这些都不可能,那么减轻一点他们现在的痛苦,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

通过一个个无可辩驳的例子,堪布仁波切向人们诠释了最高境界的慈悲心——无我。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唯其无我,方能成就大我。这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

智悲双运、理事圆融——发现佛教的当代价值

堪布仁波切自谦为“一位教佛法的老师”,从其无碍的智慧和广大的悲心中,我们也体味到了佛法的伟大之处。如此古老而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落伍,反而历久弥新,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而精神日趋空乏的现代社会里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本书的最后,堪布仁波切以自觉、自强、自信为主题,介绍了佛教的戒律、禅定和智慧,不但刷新了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并且看到它在当今时代的特殊价值——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佛教在认识自我、心灵慈善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人所需的。

人的烦恼有千千万,化解的方法便有万万千。无论是普通大众、初学者,或是致力于解脱之道的修行人,在浩瀚无边的佛法智慧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心灵的问题;人人都可以从心开始,从自身开始,通过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心灵,最终使人生变得充实、幸福、有意义!

这,正是现在的人们所需要的,也是佛法于当今时代的价值,更是此书希望带给大家的收获。

编者

2019年3月29日 xNrUFLfN1ZPFMtYPYY7wfhg9LoiMAHvDZvi8RUOriDApK0h5DQ5Ju0QxQO9cwl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