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呼冤

众人皆拥新任官,
为官才知断案难;
宽猛并济金石颤,
苛刑无度铁胆寒。
一板清风落案堂,
二字公平济世安;
狄公典范今成录,
留予后人自省参。

自古以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非黑白,皆由官判。故为官者清直,则百姓和睦;百姓和睦,则礼教开化。好逸恶劳,飞短流长之歪风邪气,亦不见于世,百姓安居乐业,地方一片晏然。人纵有歹毒心肠,落户此间,终日目击耳闻,无非律法森严,明镜高悬,自当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故而一方百姓,全凭清官教化;为官不清,下梁难正。

问顶上乌纱,何以为清?不过略求不受贿赂,不祸黎民。上为天子,行他人不可为、不敢为之事;下为众生,雪他人不可呼、不敢呼之冤。明察万事,无论民间琐碎,官场权谋,蛛丝马迹,分毫不舍。以人为鉴,以此为铭:“仗义执行,以示苍天,毫冤必举,寸恶必扬。”如能践行,但看古今,大有可为。

然也有为官不清者,贪赃牟利,枉顾王法;为保乌纱,屈打成招;缺凭少据,草菅人命。此等败类,不修养自身,不配为官作宰;此等走狗,锻不出良刀,安能叫百姓太平!

余尝于闲暇之余,披阅古籍新书,搜罗残边角料,饱览名官奇案。然奇案众多,无可考者亦众多。

故余作此书,深挖奇事,再现古人之机关手段,破悬疑难案之卓绝风姿。书中之人,或为全声誉,杀人灭口;或见财起意,断人性命;或淫邪通奸,悔恨终身;或误服剧毒,暴毙身亡;或因戏言一句,涉瓜李之嫌;或未下杀手,亦难逃重责。多亏一方县令,英明神算,不惜屈尊,乔装伪声,私访案情,即便假扮阴司,亦在所不辞。诸多手段,只为揪出真凶,了结一切怪奇冤屈;若非如此,怎得沉冤昭雪,拨乱世,返正途?

今微风和煦,暖阳懒散,余愈发慨叹光阴沉痛,不宜再等,遂提笔著书,以供大众略读。余不敢妄言此书一出,有警示世人、教化社会之功用;但希求此书能随同读者左右,消磨些许时光。

诗云:

往昔疑奇卷上闻,
可畏狄公如斯人。
执正人间无赖鬼,
昭洗苦海冤旅魂。

此书所记,乃是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高宗永徽 年间,一位大唐县令巧断奇案的故事。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人。为人廉明,多谋善断,犀利非常。曾任朝廷命官,侍奉天子左右,耿直不阿,勇谏忠言,于辅佐国务有力挽狂澜、持危扶颠之功。在狄仁杰任县令之后,朝廷念其忠心,升任其为并州都督府法曹。睿宗继位后,追封梁国公。

狄仁杰一生丰功伟绩,皆已载入新旧《唐书》。列传由古传今,后人寻来阅读,也非难事。

然而,狄仁杰早年入仕为官,断案扬名,获“狄判官”之美誉的片段,在正史中不过草草一提,甚至略去不记。要找寻其中遗失的片段,就只得分心野史轶闻,或根据狄仁杰仕任的轨迹一一寻访县志,采集类似资料。此类事迹虽鲜为人知,但读来着实有趣,叫人越发对狄仁杰肃然起敬。世人除却看到一位天子脚下的忠臣,还可品读出一位贤令清官。他聪颖过人,却从不借此对谁刁难作恶,始终秉持一颗仁义之心;所任官职,虽是小小县令,却神机妙算,成功破获无数奇难案件。

有关狄仁杰早年为官的经历,我将在此书中为诸公娓娓道来。一朝良臣入仕,惩恶扬善之事迹,大可追溯到其初任昌平县令之时。

须知那时,狄仁杰一经到任,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除暴安良,清理积案。

如此一来,任务繁重。协理狄仁杰打理事务的,正是他左右四名亲随。

当首位的人名叫洪亮,是狄府上的老仆,自幼照料狄仁杰。虽有些年纪,但胆量非常,圆滑善变,善于侦查。无论狄仁杰交予的任务有多艰险、多棘手,他都能即刻到位,不辱使命。狄仁杰任命他为都头,地位在衙门众差役之上,又视他为军师,常与他商议机密要事。

另有马荣和乔泰两兄弟,专为狄仁杰执行有关缉凶的险要事务。这两位原先都是绿林好汉,通俗点说,也就是强盗。某日,狄仁杰进京公干,路遇马荣和乔泰拦路打劫。狄仁杰第一眼便觉二人不同于一般的强盗,倒有一番英雄气派。从那提剑戳刺而来的身手,以及炉火纯青的拳脚功夫,足见其武艺高强。他有意收服二人,随他左右,报效朝廷;如此一来,二人亦能大展宏图,将一身本领用在正途。只见对方拳脚相向,狄仁杰却并未拔剑出鞘,只威声一震,呵斥二人住手。他借此机会,对二人语重心长地规劝了一番。

马、乔二人听后,百般动容。马荣说:“我哥俩之所以干这种肮脏的勾当,无非是因为天下动荡,乱臣当道。我们空有一副拳脚,却无人赏识,亦无投奔之地,为能喝上一口稀粥,才沦落成街头小贼。但大人您不嫌弃我俩低贱,肯掏心窝子地说话,我们愿从此跟随您,效犬马之劳,肝胆涂地,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狄仁杰听罢他的肺腑之言,乃将两位壮士收入营中。

狄仁杰手下还有一随从,名叫陶干。他昔日在江湖上招摇撞骗,但早已改邪归正,在某个县衙下找了份跑腿的差事。难办的是,此人仇家甚多,无一天不遭人骚扰报复。最终,陶干忍无可忍,他知狄仁杰是个清官,就到其手下寻求庇护。狄仁杰见他是个百事通,油滑世故,派得上用场,故将他带在身边,留任帮手。

他很快便与其余三名亲随打成了一片,四人感情甚密,结为挚友。

狄仁杰于昌平供职期间,这四人皆有出力,立功无数。他们常奉狄仁杰之命,微服私访,四处探听消息,搜集有价值的线索,协助他结了不少疑难案子。

这日,狄仁杰正坐在书厅,批阅例行公文,忽闻县衙门外有人敲锣,其声镗镗。他知是有案情来报,赶忙取了官袍乌纱,穿戴整齐,阔步公堂,端坐于高脚案台之后。台下皂隶、捕快、壮班皆已到齐,分两边站立,序列左右。只见堂口站着一个百姓,四十岁上下,正激动得汗流浃面,叫冤不迭。

狄仁杰命两名差役提他上来,屈膝案前,问他道:“你姓甚名谁,又受了何等冤屈?怎么不等衙门传召,就自己跑来敲锣了?”

那人恭敬地答道:“回大人的话!小人名叫孔万德,就住在北城门外的六里墩。因为家里人少,房子又大,就拿来开客栈了。十多年了,小人从来都安分守己,没干过一点儿亏心事。就在昨天,快到黄昏时候,有两名丝绸商人光顾小店,说是打江苏来,途经此处,一路上顺便做点生意,眼看天快黑了,就想住上一晚。小人看他们常年在外经商,指不定能成熟客,就给开了一间房。他们吃吃喝喝,有说有笑的,好几个人都看见了!今天天快亮的时候,这俩人就走了。

“谁知今早九时,地保庞德来小人店里闹,说附近镇门前躺了两具男尸。他还血口喷人,说:‘他们住到你店里,你见钱眼开,就杀了人,接着把死尸拖到了市集上去!’小人还没来得及解释,他就喊人把那两具尸体拖来,直接丢在了小店门口!他大声威胁,逼小人交出五百两银子当封口费,还吼小人说:‘人是从你客栈里出来的,明摆着就是你杀的!你把他俩拖到市集去,不就是为了掩盖罪行吗?’小人实在受不了他的污蔑,就急忙跑来报官了,还请大人您还小的清白啊!”

狄仁杰听罢,将目光投向了跪在案前的男人,心想,单看样貌,此人确实不像是个穷凶极恶的罪犯。但人命关天,此案非同小可,怎么能仅凭他一面之词就妄下断言?于是狄仁杰说:“你自称本地良民,从来安分守己。可凭什么地保不说他人是凶手,偏指认你?本县仍是不能信你,得传地保庞德前来对质。”

狄仁杰着差役提来庞德,却见那庞德年近三十,穿着一身青色襕衫,面上布满了褶子。他扑通一声跪在案前,说:“小人庞德,六里墩地保,在此叩见大人!这案子是在小人的地头上发生的,就让小人来给您汇报。是这样的,今早小人在市集门口发现了两具男尸,起初还不认得他俩是哪里人,一问附近的居民才知道,那是昨晚住在孔家客栈的客人。于是小人急忙去盘问孔万德,说分明就是他抢了人家的钱财,杀人灭口,接着又把尸体拖到市集门口去的。因为您想,孔万德明明说他俩天没亮就走了,那会儿街上人多着呢,却没有一个说看见了可疑人物。不仅如此,小人还问过镇周边的居民,他们都说没听到有人喊救命。也就是说,小人猜得没错,孔万德是昨天夜里动的手,为了不叫人怀疑,就把尸体扔到市集门口了。既然真凶就在这里,还望大人速速发落!”

狄仁杰心道,庞德所言不无道理,可他细看那孔万德,仍觉得他并非是谋财害命、手段如此丧心病狂之人。他思忖稍许,乃道:“你们双方各执一词,谁对谁错,还需勘验过后,本县方能定夺。本县这就赶往现场勘验,之后再继续审查。”

二人皆被带下堂去,随时听候传令,预备同衙门众人一同赴案发现场,勘验究竟。 pguLdPTi6Qebyhd9NHKVdcoFMS4f3FO3Nmnm4DIEfs21I0LxzWovTtDmwM6fXKy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