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又一力作

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和调整,各国发展进程的不平衡,以及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上的巨大差异,加之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等,使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加深,民众间的好感度下降。这也更加凸显公共外交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性。

过去几年中国公共外交工作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我们从过去的比较被动到现在的越来越主动,不仅主动阐释了“我是谁”,而且阐释了“我们是谁”,提出了事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倡议和主张,如“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仪、全球安全倡议等。

我们从过去强调中国特色到现在更多强调人类普遍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关注自己到更多关注我们与世界。

我们从过去政策和价值理念的阐述,到更多地讲人讲事,讲我们的美好生活。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内涵与意义全面提升,形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更能让人听得懂、看得见,更能让人理解和认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好中国新形象。对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非常透彻。他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他同时还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公共外交做什么、怎么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路径和方法。

中国公共外交也应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深厚滋养,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发掘新时代内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做好民心相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他提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告诉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故事要讲什么。他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促进民心相通是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的使命。该协会旨在与各国广泛和深入交流,以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家形象,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王义桅教授一直积极参与协会工作,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公共外交的研究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王义桅教授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做了开拓性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切身的体会。他带着自己的助手们完成的《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的姊妹篇《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从政治体制、宗教历史文化、国民性等方面深入分析民心相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奉献出这部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又一力作,值得所有关心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人士阅读、参考和借鉴。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吴海龙大使 N6NAO0gD2Jy/HgBcprwwYFkj3wB7CpyG9ZSKhXA3s5eMLG+ixyLN8p5GpdoafP5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