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词组,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存在差异。关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

在理论界首次明确界定这一概念的是1993年刘明浚等人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

我国在教育管理层面首次陈述这一概念,是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来给“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

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既简约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据以进行有序的实际操作,进而实现培养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计划实施性、过程控制性、质量保障性等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桥梁与媒介。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高职教育类型的个性。因此,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将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来分析与界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引申出系列观点。到目前为止,有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为如下两大类:

狭义说,即教学活动范畴观。它基本等同于教学模式,是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狭义的、片面的理解。这种观点认为,模式是某种事物的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抽象、简约化的描述。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而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

广义说,即教学与管理活动范畴观。这种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高校的整个培养过程,它与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制度维度上的制约要素之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广义的、全面的理解。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但目前世界上较为一致认可的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他设想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即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美国合作教育大会的文件中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可见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显然,其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能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然,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广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前者工与学的结合是模块式的组合,后者工与学的结合则是渗透式的融合;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的提高,后者除此以外还要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因此,“全程式”工学结合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探索。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二是带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等。前者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校外,因为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且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岗位实习”才能真正实现。后者的实现路径是校内与校外,而且主要是校内,因为专业建设虽然必须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但其行为主体是教师。

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分别在四方面实现工学结合:一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工学结合;二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工学结合;三是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四是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如“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轮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在第三产业的成功案例较少,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为此,笔者从2019年开始,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为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最终提出了“双元育人 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WtqzcmRRaqutCutnhuNEbrmGi/Okq1XOMHnRkVEvfmAdOJk0rxwtsp8K30obq+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