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在赵国地位很高。而蔺相如出身微贱,经人推荐来到赵王身边工作。后来赵王得到了当时最名贵的一块宝玉“和氏璧”,秦国国君听说后派人来对赵王说:“秦国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换这块和氏璧。”赵王听了之后很为难,因为当时的秦国很强大,但不讲信誉。要是不答应这桩交易,秦国很有可能以此为借口来攻打赵国;如果答应秦王,把和氏璧给他送去,秦国又有可能失信,拿了宝玉之后不给赵国城池。赵王就找蔺相如商量该怎么办。蔺相如说:“如果不把和氏璧给秦王送去的话,他更有理由欺负咱们,不如先把东西给他送去,如果秦国耍赖,不兑现承诺,那把和氏璧再拿回来也不迟。”赵王说:“和氏璧都送到秦国了,还想拿回来?这个任务不容易完成啊!”蔺相如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去试一下。”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发现秦国果然没有拿城池换和氏璧的诚意,就勇敢地和秦国君臣展开了斗争,最终成功护送和氏璧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完成这次任务后,赵王很高兴,封他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邀请赵王在渑池(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相会。宴会的时候,秦王请赵王弹奏一种名叫“瑟”的乐器,赵王弹奏了。秦王就命秦国的史官记载下来:在渑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弹奏了乐器。这样记载就像是赵王在为秦王服务,让人感觉秦王地位比赵王高。事实上,秦王也的确是仗着秦国势力更强大而刁难赵王。蔺相如看不下去,马上拿起一种名叫“缶”的打击乐器,请秦王击打。秦王拒绝了蔺相如的要求。蔺相如拿着缶走到秦王面前说:“现在我离您这么近,想跟您拼命的话,您的千军万马可来不及救您!”秦王惊呆了,没想到蔺相如会用性命要挟,因此,秦王勉强地拿起缶击打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对赵国史官说:“你也记下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样一来双方就扯平了,蔺相如凭借着勇敢和智慧为赵王争回了面子。赵王非常高兴,回国以后就封蔺相如为上卿,这个官位比名将廉颇还要高。
廉颇听到这个消息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这家伙只不过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现在居然官位比我还高,这不是让我丢人吗!”廉颇四处宣扬说:“要是碰到蔺相如,我一定当面狠狠羞辱他一顿!”蔺相如听说以后,就尽量避免和廉颇见面,每当碰到大臣们一起朝见赵王的时候,蔺相如就称病不去上朝,就是为了避免和廉颇争位置。乘车出门,只要一碰到廉颇的车队,蔺相如必定绕道躲着走。几次下来以后,蔺相如的手下都受不了了,觉得这样太憋屈了,就跑去问蔺相如:“大人,您是惧怕廉颇吗?为什么老是这样躲着他呢?”蔺相如反问道:“你们觉得是廉颇厉害,还是秦王厉害?”手下都说:“那当然是秦王更厉害。”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三番两次当面让他下不来台,我还会惧怕廉颇吗?”手下们一想也有道理,继续问道:“那您为什么老躲着廉颇将军呢?”蔺相如答道:“现在秦国对我们虎视眈眈,但不敢轻易来攻打我们,主要就是忌惮我和廉颇将军,他们忌惮我的智谋和廉颇将军的韬略。只要我和廉颇将军同心协力,赵国就有希望。我要是和廉颇将军闹矛盾,最开心的就是秦国呀,他们会趁着我们不团结来进攻我们,那样的话赵国就危险了。所以我情愿让着廉颇将军,也不愿给赵国带来危机啊!”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手下们才恍然大悟,并对蔺相如的格局和胸怀敬佩不已。
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之前一时气盛,嫉妒蔺相如,但他毕竟是一个贤能之人,听完这些话之后,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觉得蔺相如这话讲得非常在理,自己的格局太小了。于是廉颇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请罪,两人把手言欢,结为好友,赵国也在这两个人的共同辅佐下变得稳定繁荣。
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敢,帮助赵国解决了很多难题,让这个国家得以持续繁荣安定。同时,这个过程也成就了蔺相如,使得他能够名垂青史。如果蔺相如格局狭小,斤斤计较,面对廉颇的挑衅按捺不住,继而跟廉颇发生冲突,那么秦国就会趁机攻打赵国,使得赵国衰弱。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不仅赵国会面临危机,蔺相如和廉颇也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被指责为只顾个人颜面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人。蔺相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采取了避让廉颇的策略。蔺相如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大事者必须先有大局观,而大局观恰恰是一种大智慧。为了顾全大局,有时候还得学会忍耐,即便自己在理,也要学会容忍、礼让,甚至主动承担一些后果。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会因为感情而产生立场,所以始终保持理性、不偏不倚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是一件很难的事。当别人对你有误会,甚至发起挑衅时,还能继续不偏不倚,那就更难了。一般人的气量和格局有限,装不下那么多的委屈,装不下那么深的误会;肩膀也不够宽厚,挑不起那么沉重的担子。蔺相如也是普通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是维护赵国利益,所以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和挑衅改变初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气度、格局、担当,是成就大事必备的素质。即便不谈成就大事,一个有气度、有格局的人,也更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赵王归国,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
——《资治通鉴·卷四·周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