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是战国时代的一位大名人,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大贵族,和本国国君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四位公子还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都喜欢招揽各式各样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有可能获得他们的赏识。四位公子把这些人才养在自己门下,称为“门客”。四位公子都喜欢行侠仗义,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所以他们在战国时代的威望很高。
孟尝君原名叫田文,“田”是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姓。孟尝君的父亲田婴,被封为靖郭君,长期执掌着齐国国政。孟尝君继承他父亲的产业和地位,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
有一次,孟尝君奉命出使楚国。楚国国君送了一具象牙床给孟尝君,这是非常贵重的一份礼物。楚王派一个名叫登徒直的人,帮孟尝君把象牙床运送回齐国。登徒直不愿意去送,因为象牙床价值千金,路上稍有损伤,他倾家荡产也赔偿不起。但楚王的命令又不能公然违抗,怎么办呢?登徒直打听到孟尝君手下有位门客,名叫公孙戌,是一个能言善辩,很有口才的人。于是登徒直找到公孙戌,对他说:“你要是能说服孟尝君拒绝接收这具象牙床,免了我这趟差事,我就把家里那把祖传的宝剑送给你。”登徒直那把祖传的宝剑,价值也很高昂,公孙戌非常心动,就满口答应了登徒直的请求。
公孙戌找了个时间去拜见孟尝君,对孟尝君说:“您名满天下,人们都仰慕您,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您是个能够为人排忧解难,却不贪慕钱财的人。很多小国家甚至把宰相印信呈送给您,就是希望您能帮助他们这些弱小的国家解决困难。现在您一到楚国,就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楚国是大国,物产丰富,送具象牙床给您不算什么。但这件事一旦传出去,那些等着您去排忧解难,却拿不出珍贵礼物献给您的弱小国家怎么办?他们拿不出像样的礼物,还好意思让您帮忙解决困难吗?这样一来,您还当得起解人危难、不贪钱财的声誉吗?”
我们经常说,要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古代的名人更是如此,都非常珍惜名誉,尤其像孟尝君这样的大人物,名誉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孟尝君听完公孙戌的建议,觉得他讲得很在理,就决定拒绝楚王的礼物。公孙戌一看游说成功,就神情洋溢地走了。他心里惦记着登徒直答应送他的那把祖传宝剑,走路时的神态难免有些得意忘形。结果还没走出门就被孟尝君叫回来了。孟尝君问他:“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意思是说,你走就走呗,这么趾高气扬干什么?
公孙戌也很诚实,把登徒直对他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孟尝君。换成一般人,听到公孙戌这个解释会怎么想?也许会勃然大怒,会对公孙戌说:“你居然敢坑骗我,让我拒绝楚王送的象牙床,而你自己却从别人那里得到一把宝剑,坏我的好事成全你自己!”但孟尝君并不这么想,他的气量非常大,他不仅没有生气,还告诉公孙戌说:“你可以放心地收下这把宝剑,我并没有觉得你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孟尝君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呢?我们先来看后面发生的故事。接下来,孟尝君在自己的房门口写下这么一句话:“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文”,是孟尝君称自己的名字,他原名叫田文。孟尝君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告诉手下的门客:“只要你们能传播我的好名声,阻止我犯错误,你们有任何意见,都可以直接向我提出来,哪怕是你私下收了别人的好处,变着法帮别人说话,我也不介意,只要你说得在理,有助于树立我的好名声,我一概接受。”
孟尝君这么做,其实是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自己不一定知道,需要别人的提醒和规劝。如何避免犯错,使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才是本质问题。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别人提意见的态度有问题,或者提意见的时候另有目的,就无视他所提的意见,无视自己身上的缺点,无视自己所犯的错误,那我们很容易就找到拒绝改正、拒绝进步的理由,也就永远不可能成长为更好的人。所以,关键在于他提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是否需要改进,而不是他提意见时的态度和目的。公孙戌虽然有私心,但他指出来的问题和所提的建议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孟尝君改进自身形象的,所以孟尝君马上接受了。孟尝君能一下子抓住问题的本质,不愧是盛名满天下的大人物。
中国古代典籍《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什么意思呢?葑和菲是两种草本植物,古人采摘以作食物。这两种菜的叶子和根茎都可以食用,叶子通常是甘美的,但根茎有时甘美可食,有时苦恶不可食,要看具体情况。人们在采摘的时候,不能因为它的根是苦的,就连叶子也扔了。诗句中的“下体”指的就是根茎。公孙戌给孟尝君提意见的动机很糟糕,贪图得到别人的宝剑,但他说的道理本身是对的,这就好比是根茎苦涩、叶子甘美的葑和菲。孟尝君是善于采摘的人,没有因为公孙戌不纯的动机而连带否定他所陈述的道理本身。听得进这样的意见,这既是孟尝君的气度与能力,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世界上有一种人,表面上和蔼谦逊,对别人提的意见恭恭敬敬,背地里却不以为然,永远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对不同意见完全不屑一顾,更别提按别人的意见来改正了。孟尝君不是这种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只要道理对,哪怕对方提建议时怀有别的心思,他也能就事论事,汲取对方正确的部分。有了这样的态度,那些本来就怀着诚意、毫无私心地帮助我们的人,岂不是能更积极地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宝贵意见,帮助我们取得进步?这不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吗?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