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有幸阅读薄世宁大夫的新作《命悬一线,我不放手》,深为书中精彩的案例、作者深刻的思考所打动,欣然为之作序。

薄大夫是北京大学培养出的优秀医生,看到他的成长,我很欣慰。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四年前的2019年,他出版了《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一位四十多岁的“年轻医生”,能在一本书有限的篇幅中把现代医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医学的本质,以及各种疾病深奥复杂的专业原理讲得如此透彻、易懂,非常难得。同为医者,我对薄大夫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深有同感。比如,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疾病与人终生相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等等。该书获得了很多奖项,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而薄大夫的这本新作《命悬一线,我不放手》又有突破。这本书融医学知识于故事之中,既是病人的故事,也是作者自己当医生的故事;既有对疾病、诊疗的理性分析,又蕴含着医者、患者的情感;既有科学,又有人文。整本书散发着医学的温度。我常说,医学的温度,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失的东西。

薄大夫讲的故事很真实。这些他亲历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病人在疾病面前真实的感受,有与疾病坚韧的抗争,有对生的眷恋;也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医生,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能共情也会困惑,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成长。

薄大夫讲的故事有温度。我认为,他的故事最集中体现的是“我不放手”这四个字,其中既包含了医者孜孜不怠的努力,也包含了家属对亲人的不舍,还有病人与疾病坚韧的抗争。“我不放手”不是非理性地抗拒死亡,而是对待生命积极的态度,是医学最有温度的表述。每个人从出生到离开,医学都在提供着关爱,帮人们治愈疾病、缓解病痛、减少死亡恐惧。“我不放手”是对生命最高的礼遇。在今天,医学技术的发展太快了,能交付给病人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了。但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从医者追求技术至上,而忽视了对病人心理层面的关怀。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治愈,然而,治愈只是通向关怀的路径之一,没有永远的治愈,只有永恒的关怀。技术永远有局限,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却可以是无限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医学的本质和初心,不能少了医学的温度。

薄大夫讲的故事有思考。薄大夫在书中不断引导医者和读者思考“怎么看病”,包括:如何把情感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如何尊重和保护患者利益,更好地实施医患共同决策;如何快速建立医患信任;当病人无力回天时,如何实现关怀而非抛弃;等等。书中的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放弃不是抛弃,放弃积极救治不能放弃关怀;医生对病人有情感,不仅让行医的过程有温度,更能提升医者的理性思维能力;死亡不是失败;当亲人即将离去时,帮他不遗憾、不恐惧地离去;等等。这些思考都是很深邃、很有实际意义的。

阅读薄大夫的这本书,能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医学,让他们看到真实、急迫的救治场景,从而更加了解医院的工作,了解医生的辛苦与难处;也让医生更能体会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纠结和愿望。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信任虽不能消除医学的不确定性,但是一定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猜忌和防备,从而创建更好的医患关系,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薄大夫能写出这本好书,主要源于他对病人的深厚感情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我们的医生们每天都经历着同样的事情,但不见得都能写出这么好的故事,这里有一个能不能与患者深入交流、能不能感受患者的痛苦并产生共情的问题。当然,这与写作能力和文字功底也有很大的关系。薄大夫具有很强的叙事能力,他善于抓住事件的焦点和冲突,通过细节描述,生动揭示人物个性与心理活动,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也是让我很钦佩的地方。

衷心希望越来越多有经验、有情怀、有能力的中国医生像薄世宁大夫那样投入医学普及与医学人文事业,产生越来越多像这本书一样的优秀作品,让医学人文的翅膀越来越硬,让医学更加温暖。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2023年7月18日于北京 o3EuPNB6v8C6x+sdfNEPPjTASK+6g+58QPYn+xRiHAHrqYwbu+21n0isEKphGm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