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节的内容,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风口”千万不能瞎追,容易把自己追瞎;不能迷信“红利”,它充其量只是骗子的专利。
但是很多创业小白在找项目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市面上能做的项目就这么多,大部分有成熟市场的项目早已卷到不行,为什么不去提前布局那些前景光明、一片蓝海的行业呢?
其实,所谓的提前布局,本质上是一个“卡点”的问题。如果十年前,你跑去干新能源汽车,二十年前,你去创业开发短视频平台,那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今天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如何选时机找项目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类千奇百怪的项目,我们拿到项目,都会下意识地分析这个项目在当下到底适不适合创业者。那么,我们怎么快速判断做这个项目的时机是否成熟呢?
我们有个诀窍,那就是看这个项目“谁会愿意付费”。 一个创业项目,往往是那些会为之付钱的人,决定这个项目的生老病死和荣辱成败。 我们团队将其称为“付费者咒语”。
我给大家举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2021年下半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元宇宙”。
大洋彼岸的美国,扎克伯格直接把公司名字换成了Meta(元宇宙),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股价上市当天涨幅34%。抖音上一个叫“柳夜熙”的虚拟人账号一夜涨粉100万。
当时我的私信,全部都在问,做元宇宙项目到底能不能赚到钱?这群人觉得,过去十年自己每一次都跟风口擦肩而过,这次再也不想干瞪眼了。元宇宙这波风口,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那么,到底谁会为元宇宙的产品付费呢?
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全网都在说Web3.0是未来互联网的主力,即将颠覆现有的互联架构,但我们捋了一遍,为元宇宙付费的,只有一些游戏公司。除此之外,包括Meta在内,叫嚣着未来要靠元宇宙“技术”赚到大钱的公司,都很难会在今后一到三年为这个技术买单。
令人唏嘘的是,虽然没有多少人为元宇宙的产品付费,但倒是有不少人为元宇宙的课程付费。据我们所知,某些讲元宇宙知识的老师,倒是靠卖知识付费课赚了几千万。
如果你心里默念“付费者咒语”,你很容易发现,人们不愿意为元宇宙产品付费,是因为很多底层的技术还不成熟,像“脑机接口”“五感全沉浸式”这样的关键技术,都还在“子宫”里孕育着。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元宇宙的气氛已经被烘托到这儿了,有无数人愿意付费买课程去了解。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若干年里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商业循环”,可以让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入元宇宙这个行业,而你作为“局中人”,又能赚到谁的钱呢?
你可能会说,行业还在萌芽期,技术也在储备和探索,这不正是占坑的好时候吗?可是,你觉得烧钱开发技术的事,是你一个手无寸铁的普通人能干的吗?这样的“机会”,咱小老百姓还是不要凑热闹的好。
第二个例子是养老产业。
现在,很多人都想做养老相关的产业,他们的理由无非就是中国已经是老龄化社会了,未来养老会是个持续增长的万亿市场。
但我们发现,很多做养老的朋友,几乎一入行就是死。
其实你只要默念“付费者咒语”,分析到底谁在为养老产业付费,这个答案就会不言自明。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最有钱的人是70后,但可惜的是,这群会为养老付费的一代人还没有老。
70后这代人,他们的财富一方面赶上了人均工资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赶上了房地产的“黄金20年”。可是往前看,现在养老付费的关键群体60后,他们就没那么幸运了。再往后看,80后以及90后在上班时房价就已经涨了,他们想买房的时候,房价已经高到他们负担不起了。
按照这个逻辑推导,养老产业的黄金爆发期,一定是在70后这拨人真正老去以后。他们和当下养老的消费主力50后、60后不同。老人省钱过日子、攒钱活着,他不愿意拿钱去消费,而只有70后这帮人又有钱又有闲,老了之后他们还愿意消费,所以养老产业才会爆发。
所以,现在入局养老产业,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当然,研究付费人群,不仅能帮你判断需求的真伪以及入局的时机,更能帮你找到你的“核心用户群”,他们是你的衣食父母。创业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清晰地了解你的付费人群到底是谁,判断你的产品和服务到底有什么核心优势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掏腰包。
不过,你不要高估了自己洞察你核心用户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开了一家咖啡厅,你认为你的付费用户是谁?你会说,用户不就是附近喝咖啡的人吗?那我随便问你几个问题:
如果想做线下,周围三公里爱喝咖啡的人,是像星巴克那样想找个“第三空间”拍个照片谈个生意的老板,还是像瑞幸那样在手机上下个单到店自提当早餐的办公族,还是找个便利店买杯十元以下的咖啡凑合一下的学生?
如果你想做网红咖啡店,那你知道你投放软广的时候,应该精准到什么年龄、收入、性别和学历标签吗?
再如,你眼馋母婴行业的暴利,想做母婴产品,你可能会想到用户的主力军是宝妈们。但你能否想到,一线城市的宝妈,和一个四五线城市的宝妈,对一款尿不湿的功能偏好有什么不同?你是否知道月薪五千和年入百万的宝妈,给孩子选童话书的时候有啥不一样的标准?
而一个创业小白,最爱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当成创业的中心,忽视为你掏钱的人群。
你爱喝阿拉比卡咖啡,你就以为全世界都喜欢;你想着每个孩子都该喝进口奶粉,你就以为其他奶粉都进不了县城的门。但别忘了,如果你创造的需求别人根本不需要,别说财富自由,你连先活下来都困难!
所以,我给那些创业小白的建议就是,不管你做的买卖是大是小,是在环球影城开个鸡排店,还是从阿里辞职出来创业想做SaaS工具,一定要先把你的用户长什么样子给画出来,颗粒度越细致越好。往大了说,是他们的性别、城市、年龄、收入、家庭、婚育、学历等“标签化”的信息;往小了说,甚至要搞清楚他们一天是怎么度过的,手机上最常用的App是什么,刷抖音最喜欢刷什么类型的账号,日常的焦虑是老板不给升职加薪,还是“老公爱不爱我”等这样“叙事化”的细节。
“用户画像”,不是虚焦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你只有理解了人,才可以洞察用户的“付费点”。这个付费点,也就是创业成功的“引爆点”。
当然,找到你的“引爆点”只是开始,定义好了你的付费人群,就像射击的时候找准了靶子,探险的时候找到了地图。接下来,有两步必不可少的工作:一是“匹配”,二是“放大”。
所谓“匹配”,就是看你预设的产品和服务,和你画出的用户画像是否一致。如果不匹配,只能要么“重塑产品”,使之适应用户;要么框定产品,并反推用户是谁。
所谓“放大”,就是在验证了产品和用户的适配度之后,再重新去思考怎么让你的付费用户更多,重新去构造放大流量的方法,寻找更有效的传播渠道。
光是这样还不够,得想着怎么让你的用户付费后还能夸你,还心甘情愿地为你做宣传。
定位好产品,不断锁定精准用户,先匹配,后放大,这是很多创业后起之秀的“逆袭密码”。
比如知名的运动品牌安德玛,它凭什么能突破阿迪达斯和耐克几十年的江湖地位?要知道最开始,这家公司是靠给专业运动员做服饰起家的,但是这个市场太小了,公司也没钱打广告找代言,那么,它是怎么做大做强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德玛发现自己的一款胸衣的塑形效果特别赞。那么,谁最需要塑形胸衣,并且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呢?毫无疑问,健身教练。于是,它找到了大批健身教练,并把这些衣服免费送给他们。当学员和其他撸铁达人发现穿上安德玛的衣服能完美展示自己流汗换来的健身痕迹的时候,这款衣服就正式破圈了。
先确定优势产品的“付费逻辑”是显身材,再用这个付费逻辑去倒推精准的人群,安德玛的产品营销和品牌裂变不费吹灰之力、不花一分钱就完成了。
所以,看清“谁会为你付费”,对你的产品定位和品牌营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