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创业不是一场豪赌

我发现,创业很像钱锺书笔下的“围城”:打工人想去创业,因为他们不想被资本家压榨剩余价值。他们羡慕创业者不用打卡,不用加班,不必赶截止日期,每天有一群人为老板赚钱。可是创业者真的这么想吗?

在老板们看来,自己才是给员工打工的。

硅谷著名的投资人,《创业维艰》一书的作者本·霍洛维茨对创业有个非常生动的描述,他曾说:“创业的8年时间里,我只过了3天顺心的日子,至少经历了10次生死劫。”身为打工人,你可能体会不到作为一个创业者未来可能要承担什么、遭遇什么。

创业真不是打工人享受自由的“度假村”,当然更不是逃避职场焦虑的“避风港”。如果你想现在就辞职创业,那么请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

创业真的是在豪赌吗?

很多在职的朋友,经常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我已经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拿不准具体的方向,怎么办?

我工作5年,做老本行看不到什么前景了,索性离职,直接换一个行业创业,可以吗?

我很确定自己一定是要出来创业的,但眼前的机会有很多,怎么选?

后来我发现,大家的问题都有一些共性:表面上是不知道怎么选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入局,不知道看准的方向做到中途不赚钱怎么办,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共同的担忧: 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担心付出太多:原来的工作做得还行,也做出过成绩,要是创业失败了,工作机会没了,过去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这可都是沉没成本呀!

担心得到太少:面对未知的行业、陌生的角色,我真的能胜任吗?我选的赛道,赚钱到底容不容易?脱离了平台,我一个人能否担此大任?要是赚不到钱,我的生活该怎么办?

要知道,如果割舍不了过去的种种“好处”,不断放大创业失败的“坏处”,创业对你来说,一定是场“豪赌”,永远都是高付出低产出。

但是,创业真的是“豪赌”吗?

我见过很多辞职下海,最后一鸣惊人的创业者。创业在他们看来,不像是在赌博,更像是在射箭。对他们而言,过去自己在职场中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给自己的开弓蓄势。一旦发现市场上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瞄准靶心,射向目标。

先胜而后战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把职场当作创业的练兵场。

我见过的创业成功者,他们从入职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迟早要离职单干。

当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们怎么可能会虚度时光?他们会把职场上遇到的每一个挑战,当作是未来自己创业的“模拟题”。把公司当练兵场,简直再划算不过了,项目做好了,学到的经验就是自己创业的盘缠;没做出结果,亏损还不用自己承担,天底下哪里找这样好的机会。

他们很明白,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没有做出成绩,凭什么自己当老板了就能大杀四方呢?如果你的主业能干得有声有色,创业就等于换了一个平台,因为能力完全可以“无缝衔接”,也就不存在赌博这一说。

第二,先胜而后战,开战即决战。

这群敢于离职的创业者,如果做不到百发百中,他们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很多想创业的朋友,一旦看到不错的风口,就会像狼看到猎物似的,立马提交离职报告。但成功的创业者会多问自己一个问题:风口虽好,但机会真的属于我吗?如果这个项目不是我做,而是其他人来做,还能成功吗?

这就叫“先胜而后战”。

我给你举个例子,为什么老罗做手机不行,但是华为能入场就秒杀全场呢?

老罗并不是一个“先胜而后战”的人,他做手机,是因为看到了手机的风口。相信以自己的能力把手机卖出去不是什么难事。相比之下,华为在做手机之前干了一件事:组建了一个一万人的手机团队。

从他们组建团队的那一刻,结局就已经很明确了:未来国内手机这个市场,华为一定是第一。这就是“先战而后胜”的威力。

第三,先有生存的技能,再找发展的机会。

很多人害怕,要是辞职创业做到一半,发现效果没有预期好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恐惧,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会有。但有一个办法,我想分享给你。在辞职之前,你必须确保自己有一个活下去的“生存技能”,它能保障你的公司在亏损的情形之下,仍然有钱进账,能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这样,你离职创业的失败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这个经验,是我从我的朋友——小鹅通创始人“老鲍”那里学来的。

老鲍离职创业之前,是腾讯的一名T4级别的工程师。2015年,他赶上了“互联网+”的尾巴,在鹅厂蛰伏了8年的老鲍,决定要赌一把。拿着腾讯给的3000万元投资,他做了自己的第一款App,为的是帮助蓝领应聘工作。

不过这个项目一开始就不顺利,投资人给的钱很快就烧光了,谈了上百个投资人,后续融资毫无进展。

老鲍并不是一遇挫折就放弃的人,不过这次,他暂时搁置了招聘软件的开发,而是选择了“先生存,再谋发展”,改做自己最擅长的技术外包。他知道这不是自己创业的“初心”,但至少能让公司先活下来。

就这样,他做了两年技术外包,公司也维持了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在公众号领域已经小有名气的财经媒体人吴晓波。得知老鲍是腾讯出来的工程师之后,吴晓波就表达了自己想做知识付费工具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签下了单子,正是这笔合同,让老鲍吃尽了第一波知识付费的红利。

2016年,腾讯的公众号势头正盛,很多知识类账号有粉丝,但市场上没有合适的知识付费工具。这波红利,就像是专门为他定制的。腾讯系出身的他,借助吴晓波积累下的技术和口碑,很快就成为全行业第一的知识付费SaaS服务商。

老鲍的这段创业故事,我经常会讲给想辞职创业的朋友听。其实很多人都和老鲍一样,一开始觉得有风口,就带着自己的想法准备大展宏图。但决定你成功与否的是,一旦发现现实和你想的不一样,你是否有一项关键的“生存技能”,让公司先活下来。 dbX4zWUinNxqPSC7MoClZ+wbOMvuSx2nu/vYemclpap0qDoNsc5zmn87JFfO3d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