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创业的当打之年。出于做音频节目的需要,在2015年之后,我结识了很多做互联网餐饮的从业者。我以为,做餐饮的人,像我这个年纪的“中年油腻大叔”会偏多。
然而,当时叱咤互联网餐饮的人,居然只是一群让很多餐饮老兵嗤之以鼻的“小年轻”,虽然其中不乏很多名校出身的大学生。
我就在思考,为什么在互联网餐饮的赛道,大学生扎堆的现象尤其普遍?究竟是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选择了餐饮,还是互联网餐饮的发展,恰巧选择了大学生?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功的案例。
互联网餐饮的红利当中,有一个叫作“张天一”的“怪咖”。为什么要说他“怪”?因为他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硕士,他放着好好的律政精英不做,反而在北京中关村附近创业,卖自己湖南老家的米粉。
不过,我认识的张天一,是一个极其有商业嗅觉和互联网营销能力的人。
首先,他在对时机的把握方面是一个难得的“天才”。2013年,国家开始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尤其关照大学生群体。张天一告诉我,他在创业以前,明显地能感觉到属于他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前方有使命在召唤他。
另外,他几乎是我当年观察到的90后当中,一个网感极强的“鬼才”,他没有上过商学院的课,就知道如何用最具湖南当地特色的方言“霸蛮”给自己的品牌做定位;在当时营销费用很有限、传播渠道不多的情况下,他就学会了用最小的成本,在不同的自媒体渠道上给自己贴“硕士米粉”的标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打造自己的个人IP给品牌赋能。
可以说,张天一是我见过的最具自我营销能力的创业者。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玩转自己的“高才生创业”“理想主义者”“具有营销思维的餐饮人”这些标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已经在北京开设了8家门店,多次受到资本的青睐。
哪怕到了现在的“创业寒冬”,张天一创立的“霸蛮品牌”历经好几次行业的大洗牌,还依旧通过多次品牌迭代,成为餐饮业的一个“不老神话”。他也逐渐从一个抢滩风口的创业弄潮儿,蝶变成一个成熟的餐饮创业者。
不过,我提张天一的故事,并不是想假借他的成功故事,去证明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反,回顾张天一成功的过往我发现,创业根本不适合当下的中国大学生。
张天一的这条创业路,其实中途饱受不小的争议。在一个节目中,一度以“敢言”著称的格力老板董明珠对他的做法并不认同。相反,董小姐认为,身为一个北大的高才生,张天一选择卖米粉是对国家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而当时的张天一非常坚定,他认为,北京就是缺一碗好吃的米粉,卖米粉同样有价值,同样对社会有帮助。
他们的这段对话,讨论的其实是大学生创业最致命的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创业到底做什么?第二,大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接受自己本专业知识的洗礼,结果却在毕业后干一些和自己专业并没有关系的事情,这到底对自我发展有没有长远的帮助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不管是在校创业,还是毕业后直接加入创业大军,供他们选择的行业都少得可怜。
大学生在选择创什么业的时候,清一色用的是“排除法”。我和同事们开玩笑说,大学生创业就像是逛超市,看一眼芯片、新能源、高端制造这些“大玩具”,掏一掏口袋,发现里面根本没钱,索性直接放弃。
但是就像小孩子逛超市,不买点东西拿手里心里会难受;大学生创业也一样,为了让自己有点事做,不管好坏,总要找点事情来搞。
所以你会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到最后要么是和朋友众筹搞个奶茶店,要么是和父母要钱加盟了悦刻卖点电子烟,或者去抖音拍点段子直播赚点打赏钱。总而言之,几乎就是为了上路而上路。
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2014年很多做互联网餐饮的创业者,几乎都是大学生和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因为“餐饮”的确是为数不多的,不需要什么门槛就能白手起家的行当之一。而放到现在,真正能留给大学生来做并且能赚到钱的赛道,我们扪心自问,究竟还有多少呢?
另一方面,2014年的“互联网餐饮”还算一个新的业态,很多传统餐饮人对互联网的玩法接触没有那么快,比起这群“生瓜蛋子”也还“慢半拍”。再加上那个时候,天使投资的风潮刚刚开始,这拨年轻人只要有一点成绩,搞到融资相对来说并不困难。所以,那个时候“互联网餐饮”是大学生的首选,这并不代表大学生做互联网一定能成,只是“时机”使然。
这些年我回过头再去看,当时那群从“互联网餐饮”拿到钱的“小朋友”,能顺利活下来的几乎没有,而那些乐于向“年轻品牌”借鉴经验的传统餐饮品牌,业绩则直接翻了好几倍,老板都开上了劳斯莱斯。
所以,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弊端,就是选择极其有限,即便碰到“时运”之时“闹得欢”,也会在潮水退去之后,因为“内功”修炼不够而重新回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