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平常心就是道

话说,古时候,有位禅师收了三个弟子,某天,师父问这三人:“我门前有二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大徒弟说:“我看荣的好。”二徒弟说:“我看枯的好。”三徒弟笑笑,说道:“枯也由它,荣也由它。”是枯是荣,全是外境,与我何干。看到枯荣,就说明在心内计较着得失。我看倒是最好得也由它,失也由它,真个是自在随缘,随缘自在。这不是要我们消极对待一切事情,而是不能让外物外境束缚了自己的心。

禅宗语录里说,平常心是饥来则食,困来则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只有经历之后看破之后,想通之后,才能有这种自然平淡、恬静安然的心。所以,平常心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平常心,只有在经过世事之后,才能自然拥有,要想刻意去寻找,那是找不到的。

马祖道一有言:平常心是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道”就是平常心呢?我觉得这样就不合适了。“道”这个概念太宽泛了,显然,不足以准确地说明平常心的具体性。

马祖道一所说的“道”也就是禅道,是一种生活之道。生活之道需要平常心来作为指导。《景德传灯录卷 28》中写道:“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于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可见,平常心就是一种生活的心态,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得安宁而祥和。顺乎道,就是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无为、不争、知足、安忍、不贪、不执。同时,它也是不骄不躁、不喜不悲。有人把平常心看作是一种人生修为,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平常心本也不神秘。它和我们所说的“清净自性”是很相似的。

在道德体系中,所有一切对平常心的解释看似也是一种曲解,比如把平常心等同于仁爱之心。在平常心的维度里,仁爱或不仁爱,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在平常心的世界中,没有对立,一切都应该是个统一体。

平常心不仅是追求不来的,而且也不能执着于它。所以说,平常心是不执。一旦执着,一旦计较,就不再平常了。平常心也是不能造作的。并不是说今天我遇到的事情太让人气愤了,我要用平常心来控制自己。也许我们通过这样的自我暗示能控制住自己的坏脾气,但这终究是远离平常心的旨趣的。

在马祖道一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一切都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因为我们的心,原本就不受任何束缚。就如同瓶子中的那只鹅,人们都以为要超脱尘世才能获得自由和解脱,可是,我们原本就不在尘世之中啊!马祖道一把禅视作生活,视作一种自由和无拘无束,平常心大抵也是这样的:它任运自在,无所作为,但却能调节着我们的情绪。它内在于我们体内,但我们始终都找不到它的身影。平常心不是召之即来的,因为一旦我们能够拥有这颗平常心,就不会再丢失了它。平常心应该是“大我”,充满了灵性的光明,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指引。

随缘任运是平常心,自性清静是平常心,自然而然是平常心。真正的平常心必定是摆脱了一切目的性的。所以说,平常心是强求不来的,甚至刻意地去想,也不能够感受到。惟有在当下体会,在生活中体悟,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在重建心灵之后,才能一睹平常心的光彩。而这个过程,必将伴随我们这一生。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平常心呢?大家不妨看看下面这个禅宗故事,也许您曾听过——确实,它是个老掉牙的公案,它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六》,但时至今日,能真正参透它的人又有多少呢?

有源禅师向慧海禅师问到:“您现在修道还是那么用功吗?”

“当然用功了。”慧海禅师回答说。

“那么,您是如何用功的呢?”有源禅师穷追不舍地继续问道。

“呵呵,这个简单!饿了呢,我就吃饭;困了呢,我就睡觉。舒服吧,爽吧,简单吧。”我想当时慧海和尚说这话时也许带着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有源禅师不满意了,他说:“世间一切人都是如此这般的,您和这些人相比,您用功的办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慧海禅师腰杆儿一挺,说道:“当然和他们有区别了。您看世间那些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总要思考很多事情;该睡觉时又不肯好好睡觉,总要计较着很多事情。活得真够累的!”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总说自己压力大、烦恼多呢?大抵和慧海禅师所说的情况大致相同:吃饭时总要琢磨一下我在单位该巴结谁;某位领导要下去了,我还要不要跟他保持联系;某个朋友又要加薪了,他是怎么获得老板欢心的呢?瞧吧,这么一琢磨,自己连饭也吃不好了。再多琢磨点儿,只能让自己更心烦而已这么着吃饭,那您受的罪过可真够大的了,您吃的不是饭,是郁闷。还有些人到了夜里该休息时,他又该琢磨了,谁家比他过得好,他要琢磨;谁人比他赚钱多,他要不满;谁家搬进新居了,他还不高兴。如此一来,这睡觉也不是睡觉了那是自己跟自己憋气玩儿。

尽管外部环境能给人带来心理压力,但其实生活中很多压力和烦恼确实也是我们自己找的。假如我们能安住于当下的环境里,不去思索,也不做计较,那烦恼和压力也就不会产生了。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从心上来,所以,平常心不仅是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更是人们应当达到的心灵境界。

菩提达摩在《二入四行论》里写道:“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所谓的众生无我,即是说一切生命体,都没有独立自存的“我”。“无我”论是佛教的一个理论特色,是以“无我”来对治“我执”。佛教认为人生的各种痛苦和烦恼皆是因为我执深重才造成的,而“无我”便否定了现象“我”的不真实性。现象“我”的非真实性是由于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促成的,一旦因缘条件发生了变化事物和现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世间众生的一切苦乐感受,也都是从因缘中得成的。假如是受到了表扬、赞美等等荣誉,是我们过去所种植的善因到了一定的时候而感召来的,待到这些因缘发生了变化,或者消失,我们所得到的赞誉等等也会随之不在的。所以,何必要那么欢喜呢?得到与失去还是一切随缘吧,我们不必为了得失利害而作过多的计较,人生不过百来年,每天都计较的日子并不好过。不论我们遇到欢喜的事情还是烦恼的事情,都能做到内心平和,不动不摇,这样就是符合“道”的生活。

可是真正能保持平常心,看破得失的人,世上又能有几个呢?保持平常心态谁都会说,可真的要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很难的。不经过世事的磨砺是很难做到在得失面前保持内心平和的。

从前,有位婆罗门,他年岁较大时才得了个女儿,因为夫妇俩没有儿子,只有这一个独生女儿,所以十分疼爱她。这个女孩生得乖巧伶俐,聪明漂亮,不幸的是,在她十五六岁时因为染上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这对夫妻自然是心痛极了,这个婆罗门无法面对爱女的过早离世,整日里以泪洗面,不久就变得有些疯癫了。佛陀怜悯这一家人,于是就来到这个婆罗门的家里,这对夫妻哭诉道:“佛陀,您看,我的爱女聪明可爱,善良美丽,可是却丢下我们不管了,我们现在一想到这事就心痛,真希望您能开解我们心里的痛苦和忧愁。”

佛陀悲悯地注视着他们,说道:“在这世界上,有四件事物是不能永久存在的。有常者必无常,富贵者必不长久,会和者必定分离,强健者必定归于死亡。”

任何存在的事物,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比如我们的身体有新陈代谢,再经过生老病死等一系列变化而消失,至于大地山河,甚至整个宇宙,也是有生就会有灭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生住异灭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连整个世界都是有生有灭,那么财富就更是如此了。经常听到说“富不过三代”,正是这个意思。既然财富是不能永久存留的,那么六亲眷属也必定会有分离的时候。孩子大了就要出去读书工作,即使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生活一辈子,也总是会因为无常的到来而分开的。再年轻、再强壮的人,他们也会有死亡的那一天,“死”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我们躲不开它,但也不必害怕它,因为死亡很公平。

婆罗门听完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心里的痛苦便减轻了好多。于是他们又向佛陀请求要出家修行,后得阿罗汉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有得必有失,这个规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可是,为什么有人就能在得失面前坦然平和,有人会因为一丝一毫的失去而觉得痛心疾首呢?这自然是心态不同而造成感受不同。但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前文所提到过的“我执”过重。我们在这个现象世界中的一切都过分执着,由此而生出种种贪爱之心,已经得到的往往不舍得丢掉,还没得到的总想着拼命夺取,无休无止的欲望充斥在心中,各种纷争也由此而来。是故要保持平常心,先了解佛教的无我论,认识到了“无我”,也才能对治人性中的贪执;我们要保持平常心,也就是要对我们的清净本性有所体认和了悟。在禅宗的教法中,把人的主体自我觉醒、自我解脱的理论发挥到了极致,而我们所谓的“保持平常心”也正是基于主体的自我解脱和自我主宰,所以,人们精神上的一切痛苦都可以通过自我觉醒而得到治愈。

在说到该如何体悟到平常心这个问题时,我倒想起了多年前听来的一个禅宗小故事: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他饱学经论,后来去拜访师兄灵祐禅师时,灵祐禅师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广识,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吧,在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听后一时语塞,竟想不出答案来。待他回到住处,苦思冥想半日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又翻遍了书本,还是找不到答案。智闲对他的师兄说道“希望您能以慈悲心来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灵祐禅师坚决地说道:“这个我可不能告诉你,假如我把答案告诉你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没任何关系。现在我告诉了你答案,你将来肯定会后悔的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听师兄不肯指示他,在回家之后就把所有的经典都给烧毁了,从此之后就到南阳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每当他闲下来时就思考这个问题。多年之后,有一天他在菜园子里除草,忽然觉得锄头碰到了石头,只听见“咣当”一声,智闲禅师顿觉身心畅达,终而大彻大悟,于是在沐浴焚香之后,对着他师兄灵佑的住处遥拜道:“师兄啊,您真是太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答案,我就没有今天的喜悦和解脱了!”

平常心也只是生活本身,它与那些烦恼、痛苦、恐惧、疑虑一样都是可以从我们自心内部去探寻的东西。平常心,是一颗灵明智慧而又柔软的心。它只能靠着我们去心领会,而如果想让某个师长教给你到哪里去找平常心,那绝对是找不到的。就像故事里的那位智闲禅师,他面对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时想请师兄给他一个开示,但师兄灵佑禅师根本不理会他的开示请求,而是要他自己去体悟。这个体悟的过程时间较长,但在智闲禅师悟出答案之后的喜悦,却是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的。

平常心自然也需要体悟,在平常生活中感受它,并且学会应用它来化解自己心中的各种烦恼。只有这样,才算是活在了平常心的观照之下。假如我们仅仅是在紧张时告诉自己“我要保持平常心”,那么这个效果就不如通过感悟所得到的那种灵光一闪更来得深刻。

一位朋友问过我:“佛家的无我论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他认为假如我们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争取,人就没办法生活了。比如工作机会要争取,因为我们需要依靠物质才能生活;感情也需要适当地争取,除非是打定主意要单身一辈子。

大安法师曾针对上面这个问题做出过开示,法师在他的新浪博客说道:“‘无我’不是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有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

假如有哪一个人说:“我很讨厌名利这些东西。”那说明他并非是真正的怀有平常心,一味地抵触也是挂碍的象征。

在名利得失面前保持平常心,是说既能做到欣然接受而不至于得意忘形,也能做到坦然面对失去而不至于过分悲戚。

现代社会里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当然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有了合适的工作机会,我们当然应该表现积极,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可是,假如再好的职位、再喜欢的工作都被别人占据了,那我们就应该转头找别的出路,而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假如我们有了一个十分深爱的人,适当地去表白,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当然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假如对方没这个意思,那我们自然也没必要再去强求。过于地执着于自己的感情,并不一定就表明爱情的忠贞,对于情欲的执着和贪求,往往会使我们原本灵明澄净的心变得闭塞又自私。 X+kd+N+7Tl3rzs2cDZVUBQvQwniB0JiTPHS2hicSV6r7j+bI7NQw826yaSFYPY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