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淡泊情怀,美妙人生

“世间什么最难?”

“平常最难!”

“世间什么最真?”

“淡泊最真!”

看到这段对话的朋友可能心里在笑:您说的这不是废话吗?平常有什么难的?淡泊有什么真的?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平常的啊。

确实,我们的生活很平常,我们也是平常人,但不一定人人能有颗平常的心,更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甘于淡泊。

总有人觉得,既然人身难得,我们来到世间就应该做一番大事业,这才对得起暇满的人身和短暂的生命。这想法是没错,人总是要有些进取心的,正所谓“勇猛精进”,不仅在修行上是这样,在工作中,特别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事业中,更是应当如此。可是,在做这些事业时,务必要记得,我们必须怀有平常心,以平常心、清净心、无私心去做一切事业,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端正心态,也有助于我们能在逆境时及时调整自己。一味地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在做事业时患得患失,从而陷入心为物役的泥淖之中,既丧失了自己的本真心性,也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起来。我们不妨这样观想:我们要做的事情,第一是对他人有帮助的第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成就我们自己。我与众生绝非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诚如莲花生大师所言,世间的一切众生就宛如海中的浪花一样,一个浪花激起了另一个浪花,但是浪花的生起,浪花的消灭,都是因缘所生;而不论浪花以何种面目显现,其实都和大海是同一本性的。浪花就如同个体,大海就如同众生,既然如此,我们当知,在一切事业中,自己的付出不仅有利于众生,也有利于自己。所以,名利金钱也可以看淡些了,人情冷暖也无须过于计较,一切的一切原本就是生活的平常面貌。可见,我们心生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把生活看得复杂化了。常有一颗淡泊之心,才能把一切看得平常。真正的智者不会为了生活的琐碎而皱眉,更不会因为琐碎的生活而生起逃避的心,真正的智者也许没有事业,但他们必定是淡泊世事之人,怀有平常心,自然也不会被生活困住,因为他们深知,自己面对的一切无非是自己心的呈现。一切都平常,一切皆是禅,一切都是我们自性本身。

还在咸阳读书时,我曾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学僧名叫道岫,虽然他在禅道的修持方面很下功夫,但始终不能开悟,而那些比他晚来的学僧,已经有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领悟了,道岫想到自己这样用功还是一无所得,觉得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然始终不能入门,那还是做个云水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行李,临走时来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向着广圄拜了一拜,说道:“师父,弟子辜负了您的慈悲和教诲,自从来到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多年了,而弟子对于参禅,仍是没有开悟,我想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日向师父辞行,我将云游他方。”

广圄禅师十分惊讶,便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着急要走呢?难道到了别处就可以开悟了吗?”

道岫又说道:“弟子每日除了吃饭、睡觉,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一直都很用功的。再看看那些同参的道友们,他们一个个都能得到开悟,领会到了禅意的奥妙,而我却始终参不得要领。现在,我心里萌发倦怠感和挫败感,我想我还是做个云水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慈爱地注视着他,并开示道:“开悟,无非是人们内在本性的流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无法把自己领悟到的感受传达给别人,所以,参悟既是学不来的也急不得的。别人开悟,那是别人的境界,和你所修的禅道是两回事,为什么一定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说道:“师父,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生出了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我不如他们啊。”

广圄禅师不解地问道:“大,是怎么样的大?小,又是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却只能在草地上的方圆几丈嬉闹而已。”

广圄禅师问道:“那么,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能够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听后似有所悟,之后恭敬合礼而退。

故事里的道岫并非没有参悟禅机,只是他总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有了这些计较才会有烦恼。当道岫把自己比作小麻雀,把别人比作大鹏鸟时,他就站在了分别的角度;而无论是大鹏鸟还是小麻雀,都不能飞越生死的界限,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就是没有分别的,就是平等的。而禅,就是一种平等的觉性。只有在消除了分别和计较之后,禅意才能从平等的体性中流出。我们生活在世间,每天也不免要和别人做一番比较,当我们觉得自己比别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心里就特高兴;当我们看到自己过得不如别人,自己不能拥有的,别人全有,我们就会打心底里郁闷,有时还很不服气。可是有时转念一想,也大可不必如此,每个人的因果业缘都不一样,自己要过的生活和别人的要过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千般计较、万种盘算,不仅让自己活得难受,也让周围的人看着厌烦,这是何苦呢!倒不如把一切看得淡泊些,凡事都尽力去做,但凡事也都不去计较,潇洒快乐地走完这人生,岂不是更好。

禅宗牛头派创始人法融禅师有诗写道: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当我们用心做事情时,只要是心无所住、心无所用,不被任何思想意识拘束住,那么我们当下的这心即为平常心。一旦我们心中生出了计较、执著或是任何的分别,那就会使心灵落入层层的枷锁之中,再难得见生活的乐趣,更难以领略人生中的美妙风景。

不仅道是不可求、不待求的,人生中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往往喜欢跪在佛菩萨面前许下自己的心愿,希望能有锦绣前程和美满婚姻,能有喜欢的工作和事业,能有幸福的家庭,这些心愿确实很美好,无需否认,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然而,仅仅去祈求就能求来吗?

为什么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根据佛教的说法,是每个人所造的业不相同,因了这不同的业力,所以每个人的生活和遭际都有差别。当我们一味羡慕别人能有幸福的家庭和满意的工作时,也当从心底生出这样的想法:别人所享受到的福报,都是凭借他们自己的业力,假如我也想有好的命运,那就要自己给自己修福,那就需要多行善,在行善的过程中也要以平常心处之,而且行善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行,没必要盲目攀比,别人捐了一百,我们捐五十也是一样的,一旦在行善上有了比较,这样也会生出烦恼来。

“无心”与“有心”原本也是一体。一切分别、比较都是妄心,然而妄心与清净心本是一体,去除了分别和执着,妄心便呈现出清净无暇的一面来。平常心原本也是我们心性中之一体,没什么神奇的,是我们把它想的神奇了。很多人说,我也想保持平常心啊,可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平常心是找不来的,它颇有些类似于参禅悟道,道不能修,但可以悟;禅不可说,但可以参。平常心,刻意去找,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有偈语云:

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千重百帀,四海一家。解却粘,去却缚。言无言,作无作。廓然本体等虚空,风从虎兮云从龙。

修行就是:你遇到饭就去吃饭,别多琢磨;你遇到茶便去吃茶,放下计较。人的思维很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如果我们把再重要的事情也能看得平常,那么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自然也能踏实些,顺利些。所以不要抱怨事情进展不顺就是天意的作弄,要知道,是我们自己先在心上乱了方寸,然后才导致事情的进展出现了问题。若要事情能办好那就先把心安稳。

纵观人的一生,谁人不是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中得到?得与失总是均衡的,只是我们从来不曾发觉而已。上帝关上了门,就必定会开一扇窗。我们的人生便是在得失中过往,不过如此,也不必计较。计较得越多,往往使我们失去得越多,不如计较,还能时刻舍出的人,往往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活一世,自当奋斗不息,可是,我们也要给自己的心中留下一些超脱,把得与失看得淡泊些,把名和利看得淡泊些,从容不迫地品尝人间的苦与乐、酸和甜,得失皆是缘,随缘平常心。常怀平常心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淡泊而适性,而越是淡泊,生活中收获的就会越多,因为他们从不计较自己得到的少;越是适性,人生中的困境越不会捆绑住他们,因为他们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的曙光,以平和的心面对逆境,哪怕是再曲折的道路,他们也必定能走得泰然。

那么,既然我们明白了自己内心烦恼的根源在哪里,就把平常心这支清心胶囊随身携带着吧。还有,当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最好是能试着观想这些烦恼而不是自我欺骗地说“我没有任何烦恼”。烦恼是躲不开的,但只要用对了办法就可以清除掉它。不敢面对自己的烦恼和欲望,只能让自己在烦恼的迷雾中陷得更深,永远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平常心这味药,不仅是对治我们当下烦恼的清心丸药,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v170kzwiP/V4wc4ESdzJAyCMWJ/BQOrrptjkAJFdGxykiXjopin4IOnNNdXsfP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