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展示空间设计构成要素

展示空间设计的内容十分丰富,覆盖的领域也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从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只要人们视觉能够接受的有态物质,都可以作为展示空间设计的内容,因此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展示设计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目的可划分为推广型、交易型和教育型;按规模可划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按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固定展示、定期持续展示和短期展示;按参展区域可划分为地方展、国家展和世界展,还可以从内容、形式和空间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此外,将展示的性质概括为商业性和文化性两大类,也是当代展示常见的形态分类办法。(图 1—4、图 1—5)通过合理的分类和区分,可以更好地把握展示的特点和本质,为展示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更好的指导,实现展示效果的最大化。

图 1—4 商业展示空间—售卖空间

图 1—5 文化展示空间—文化传播空间

一、展示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

现代展示的构成要素包括展品、展示场所、展示方式、展示氛围和受众等。展品是展示的核心内容和主体,可以是文物、工艺品、科技产品、图书、图片、影像等,其选择和展示方式十分重要。展区是围绕展品构建的空间环境,包括展示区域的规划、设计、装饰和布局等,是展品展示的主要场所和空间背景。展示方式是展示活动的呈现形式,包括模型展示、实物展示、互动展示、讲解解说、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决定了观众对展示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方式。环境氛围是指展示现场的气氛和展示活动所传递的感受和情感,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对受众群体的研究和定位是展示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明确了观众的特点、需求和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展示内容和服务。因此,在展示设计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受众调查和分析,包括对受众群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习惯、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他们的需求和心理,为展示活动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这五个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只有它们有机配合,才能构建出成功的展示活动,为观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学习体验。

(一)展品

展品是展示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是展示内容的载体,也是展示目的和任务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展品需具备可感性、典型性、公开性。

1.可感性

展品需要具有可感性,使观众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听觉、嗅觉等感知方式与展品进行互动。例如,一个展品可以是一件实物、一幅画、一部电影或是一个立体模型等,观众可以通过触碰、眼看、耳听、鼻嗅等多种方式获得体验。

2.典型性

展品需要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某个领域或某种文化。例如,一个展品可以根据某项特定的文化历史进行分类,如展品可以是某种文物、某种传统工艺品,或承载某个历史事件,它们代表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3.公开性

展品需要具有公开性,即可以让观众进行观察和接近,以达成展示的目的和任务。例如,一张历史照片、一份文件档案、一枚纪念章等,都可以在展览中公开展示,以吸引观众进行观察和学习。

综上所述,展品有实物、信息和技术等多种载体,同时还必须具备可感性、典型性、公开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只有在这些关键点上取得良好的平衡和融合,才能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展示效果和体验。(图 1—6、图 1—7、图 1—8)

(二)展示场所

展示场所是指人们用于展示和展览物品、信息和文化的具体物理空间。它是展示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空间来展示展品,还能够引导观众理解和体验展品。展示场所包括展示内部空间和展示外部空间两种。

展示内部空间是展示活动的核心,用于展示展品和吸引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常见的展示内部空间有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中心等。

展示外部空间是展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展品和展览的网上推广,还提供了额外的展示和交流空间,如广场、街头、公共设施等公共空间。

图 1—6 建筑模型错落有致地展出

图 1—7 精美的文物通过灯光让观众得到良好的体验

图 1—8 材质与灯光交汇使观众得到好的体验

展示场所的选址和设计关系到观展者的体验和展示效果,所以必须充分反映展品的性质、主题、文化背景、展示目的和群众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安全、访问、参观、交通、环境、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精心设计的展示场所可以促进展品的发挥和展示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获得更好的反响。

1.展览馆

展览馆是一种专门用于陈列临时的、内容广泛的展品的专门展示场所。就规模而言展览馆可以分为:陈列馆、中型展览馆、大型展览馆、特大型展览馆。(图 1—9、图 1—10)展览馆是一个多功能的载体,它不仅是展示中心,也是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中心。因此,特大型展览馆通常是一个建筑群。

图 1—9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摄影师:Duccio Malagamba)

图 1—10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内部空间(摄影师:Duccio Malagamba)

2.博物馆

博物馆是指陈列长期化、专门化的内容的展示场所,博物馆除了一般展示的功能外,还具有研究、教育、收藏的功能。(图 1—11、图1—12)

图 1—11 日本美秀博物馆建筑与环境

图 1—12 日本美秀博物馆室内展厅

3.商店和商场

商店和商场是固定的室内场所,同时也是商品展示的最佳场所,这些场所是用来展示商品并且售卖商品的。它们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以销售为主的展销结合性

商店和商场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场所,此类场所需要满足展示和销售的功能。商店通过展示商品、提供客户服务、促销等方式进行销售,而商场则通过开办专柜、出售品牌商品、搭建展销场地等方式进行销售。

(2)相对固定性

商店和商场通常是固定的场所,它们布局合理,根据所在地区、消费文化和客户需求设计而成。商店通常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设置,商场有时候会在大型购物中心内或者大型商业区域内开业,以便于顾客进入,提供稳定和连续的货物方便顾客购买。

(3)信息反馈及时性

商店和商场都非常注重与顾客的沟通和交流,并及时提供商品信息,从而帮助顾客做出更好的购买决策。商店和商场会通过广告、展示、客户服务等方式向顾客传达商品信息,以提升顾客购物体验和提高销售量。(图 1—13)

图 1—13 好的展示设计能大力提升客户体验

商店和商场需要合理规划,提供多种服务,灵活适应消费者需求,还需要随着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实时调整以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三)展示方式与展示氛围

展示方式是展示活动的呈现形式,包括模型展示、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互动展示、讲解解说等多种形式,决定了观众对展示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方式。展示设备通常包括展示架、展示柜、展示框和展示墙等,这些设备根据展品的种类、性质和规格进行设计和制作,使得展品更加美观、安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方便观众观赏和了解展品,并且提升展品的价值和吸引力,同时还能避免展品被损坏或者被偷盗。

展示氛围是指展示现场的气氛和展示活动所传递的感受和情感,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四)受众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受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特征和喜好来制订合适的展示计划。对于不同的受众类型,展览设计需要有不同的创意和体验方案,以确保观众在展览中有一个良好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能达到展览的宣传和教育目的。因此,展览设计师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个体需求或群体喜好,制订具有吸引力的概念与主题。基于目标观众群体的研究和定位,展览设计师需要进行展区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在设计参观路线和模式时,考虑受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也非常重要。在生理方面,需要关注观众的空间舒适感和运动健康,保证观众的身体舒适度,以便更长时间地停留、欣赏和体验。在心理方面,设计者也需要重视观众的心理偏好,如情绪态度、表现与期许,以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造就更深的记忆与留存作用,促使院馆的转化。

如浙江西湖美术馆的设计采用了通用设计原则和情境体验的理念,让所有观众都能够亲近 65,000 件艺术品和 5,000 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布置了多个展示区域,其中包括围绕西湖风景的主题展示,参观者可以沿着新老历史上的参观路线走。同时,在展览空间的规划中,灯光设计和色彩组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以确保观众在欣赏艺术品时有一种愉悦和舒适的体验。

展览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特征和喜好,为观众提供一种愉悦的观展体验。设计者需要把目光放在大多数人身上,同时也重视每一个观众的个性需求,使得大家在空间以及观赏过程中保持愉悦的感受。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日本美秀博物馆时,融合了“人与环境的对话”“人对空间的向往”等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他深入探究空间语言的本质,将建筑关注的核心转向场所在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体验。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对话”是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因此,他注重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景观形成对话关系,将美术馆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空间。

在美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人对空间的向往也是贝聿铭先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他将空间划分得非常精细,将建筑内外空间巧妙地联系起来,同时将“日本式空间美学”的概念融入设计中。通过充分利用室内和室外的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使建筑形成一种与周围环境和谐的、令人向往的氛围。另外,建筑的多层次空间设计也使观者在空间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图 1—14)

图 1—14 博物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vsVhsq3gS/XYWgWpF1MPH4hoJeJ5T9HdlPwP5kyVReFOuojHF23B4dQ4111eo4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