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序言

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必然产生与其地位相称的伟大经典。这种伟大的经典,诚如美国学者阿德勒所言:“每一部书都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人所必须面对而且经常发生的基本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从不曾完全解决,这些书便成为知性代代相传的来源与不朽名作。”当然,这些经典虽然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描写人类心灵所面对的最困难的主题,却并不容易读。伟大书籍含有多层深意,自然便显示它的富丽,它们引出了各种注解,“其他书我们只要读一遍就能洞悉无遗,但是伟大的书籍,却让人钻研不尽。它们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宋代理学家极为推崇的《四书》,就是这样的经典,这样经得起不断诠释的伟大的书籍。

《四书》是由《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聚合而成,这四部书成为儒学核心典籍,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论语》、《孟子》不用说,二书反映了孔子、孟子的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历来为统治者和士人所重视,尤其是《论语》,汉唐千百年间被视为士人务必精熟之书。《大学》、《中庸》相传分别为孔子的弟子曾参、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内容涉及安邦定国的根本理念和深奥的心性哲学,自汉代起,也逐渐为人所重。《汉书·艺文志》中,有《中庸说》两篇;《隋书·经籍志》中,有刘宋散骑常侍戴顒《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萧衍《中庸讲疏》二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至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为了对抗佛教,给自己的“道统”说寻找经典依据,特地挑出《大学》,着力加以宣扬。而其弟子李翱,则尤为尊信《中庸》。至宋代,学者致力于理学的建构,以上几部书继续受到推崇,为《孟子》一书还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其间,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努力起了重大作用。当然,“四书学”的正式确立,还得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完成为标志。

在理学家眼中,晚于《五经》(或《六经》)的《四书》体现了《五经》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基本精神,而更为简明扼要,易于为广大士人理解。朱熹在讲到《四书》与《五经》的关系时,曾打了一个比方,说前者是“熟饭”,而后者是“禾”(打禾为饭)。“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经过理学家的努力,儒家典籍诠释的重点,从“经”转变为“传记”,经学形态也由训诂转变为义理。对于这种历史性转变,学术界的讨论是相当充分的,成果堪称丰硕。

四书学之兴起,在思想家看来不外乎抉发“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但社会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对它的接受却不是同步的。朱熹在世之时,并未因作《四书章句集注》而获荣宠,反倒因党禁受贬抑,其学术被诋为“伪学”而遭禁锢。直到死后二十多年,朱熹的政治、学术地位才获得追认。说来真是有点不可想象,真正使“四书学”大显于天下的,是在蒙元时期。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科举考试,正式规定第一场即从《四书》内出题,并只能依据朱熹的《章句集注》加以发挥,这就首次在国家制度层面确立了四书学的官学地位。对于尊崇四书学的人来说,真该山呼“大哉乾元”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元代四书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尤其是缺乏专精的研究成果。于是乎,有了周春健君《元代四书学研究》的问世。

为了这部书的写作,作者在搜集材料上花了相当大的工夫。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吸收前儒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对元代四书类著作全面排查,对书名、撰者、内容、佚文、流传、价值等加以简要考证,撰为《元代四书类著述考》,作为全书立论的基础。全书首先对金元之际四书学北传及元初蒙古统治者“以儒治国”的文化政策加以系统论述,以把握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对四书学官学地位制度化的过程加以梳理,显现出元代四书学明显的科举化特征。接下来的几部分中,对元代四书学的地域与学术师承,对北方和南方的传承谱系详加考索,展示了元代四书学真实而具体的成就和面貌。这对元代四书学的研究来说,是个不小的推进。书中认为,元代四书学的总体成就虽然不算高,却在学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尤其是学术与权力的有效链接,使四书学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最大程度的普及,以至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这对思想史研究,对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启迪作用。

周春健君是山东滨州人,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师。他从志学阶段即受齐鲁传统文化熏陶,企盼在中国古代文史研究领域有所作为。2004年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旨趣在中国经学史。不久,即选定四书学为研究对象,时间断限几经变换,最后确定为蒙元时期。他天资聪颖,勤奋上进,在学风普遍较为浮躁的环境中平心静气,坐得下来,因而能在不太充裕的时间内写出合格的博士论文。作为导师,我是相当满意的。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就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当这部书被确定列入中山大学哲学系“经典与解释丛书”后,他嘱我为之作序,在我自然是义不容辞。经典与解释是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丛书组织单位学者说得好:“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生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既为学人,就要有所追求,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将古今学问与社会人生贯通起来。春健君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初涉斯域,即有所获。惟愿今后认定方向,孜孜不已,沉潜数载,必将卓有成效,达到新的境界。君其勖哉,君其勖哉!

周国林
二〇〇八年五月于武昌桂子山 xLPGaxVY+C2+zRApUFNRM7iajC6F/Vj6cTauDr6GvfTTTq8+FZcv0tfAbdVVzh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