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与现代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

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伴之以相应的社会形式,即采取一定的生产关系。现代化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从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生产力的技术性质和客观要求来看,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是它正常运转和顺利发展的最合理的社会形式。不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过程。

一、建立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特征的,没有公有制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又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必须适合而不是任意超越中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要迅速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较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就必须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就是说,在现阶段,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应该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结构。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这种设计,绝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产物,它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一,它的基本格局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接着,我们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经济为必要补充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格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它的基本内容是与我国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仍然是发展水平低,技术层次多(大量的手工生产、部分的机器生产和少量的自动化生产),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社会结构,正是与这种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现状相适应,为这种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所决定的。

可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既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事实,又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所有制结构的科学设计。为了巩固、完善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不仅应当重视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要看到,“公有制经济本身也有多种形式。除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外,还应发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联合建立的公有制企业,以及各地区、部门、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的公有制企业” 。这就使得我国所有制结构主体部分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更能够适合多层次的生产力的状况,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的结构,作为一种所有制的内部关系,由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支配关系和使用关系构成,其中所有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关系。人们通常说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就是这三种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所有和支配、使用密切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所有是支配和使用的前提,支配和使用是所有的表现。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等同的。

恩格斯说:“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不折不扣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只有所有者才对生产资料具有出让权或处置权,而单纯的使用者是不具有这种权力的。人们往往把支配权和使用权联系起来,统称为经营权。所有制本身的结构主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互关系问题。能否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对所有制形式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个问题既是所有制本身结构的基本问题,也是经营方式的首要问题。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成员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活动的经营者,他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完全统一的。各个历史时代的小生产者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直接经营自己占有的那部分生产资料,他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也是统一的。同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耕地的所有权仍归原始氏族或部落,但耕地的经营权却分配给了“个体家庭”。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就更为普遍化和经常化了。在这几种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固然也有直接经营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剥削阶级是将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指派给忠实于自己的管家、出租给众多的佃农、委托给聘请的经理去经营,他们自己则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被剥削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历史经验证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或分离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规模和为生产力的技术性质所决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佳规模是否相适应。一般地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规模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佳规模相适应时,就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否则就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同程度的分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往往把所有权和经营权混为一谈,或者否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分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或者把经营方式的变化当作所有制的变化,并据此来反对采取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这正是我们过去对公有制经济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和多形式的所有制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关系上,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三类不同的做法。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统一,如国家所有国家经营、地方所有地方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个人所有个人经营等。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如国家所有企业经营、地方所有企业经营、国家或地方所有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经营等。三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如国家、地方或集体所有的小型企业,租赁给集体或个人经营,生产资料所有者只按合同收取一定的租金,而不干预租赁者的正常经营活动。只有逐步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有统有分的合理的所有制内在结构,才能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调动各类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全面的社会经济联系

在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之根基所在。发展全面的社会经济联系既是现代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结构所使然,是这种所有制结构及其所决定的商品经济在经济联系、经济活动中的必然表现。现代的生产、经济是社会化的,只有在全面的社会经济联系中才能正常进行。全面的社会经济联系既包括横向的经济联系,又包括纵向的经济联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网络结构。

所谓横向经济联系,是指建立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它包括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各种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是发展社会化生产力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前提,没有一定的横向经济联系,社会分工就不能形成,社会协作就不能发展,也谈不上社会化的生产力。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没有一定的横向经济联系,商品生产就不可能进行,商品交换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所谓商品经济。要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现代化经济的横向联系,明显地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点。横向经济联系是多层次的。它可以是相同或不相同的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联系。其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最低层次的经济联系,也是最基本的经济联系,其他高层次的经济联系都以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基础,并最终落实到企业层次上来。横向经济联系有多种渠道,其中生产和流通是两条最主要的渠道。横向经济联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联系的广度看,有单项的、多项的和综合的;从联系的深度看,有松散的和紧密的,或联合经营的;从联系的空间看,有同城市、同地区、同国家的和异城、异地、异国的;从联系的时间看,有一次性的、周期性的和阶段性的或者长期性的;等等。

横向经济联系具有互相协作和互相竞争两种不同的性质,是协作和竞争的辩证统一。横向经济联系,一方面通过互相取长补短、调剂余缺,加强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协作是自主的、多维的、非排他性的,因而对于同类协作对象来说,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商品经济没有协作的条件,生产就不能发展;没有竞争的环境,企业就不能进步。这种既协作又竞争的关系,使得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

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对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把各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让和管理经验的推广,不断提高企业的基本素质;有利于造成协作和竞争的外部环境,保护和发展先进,鞭策和淘汰落后;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调整生产力结构;有利于搞活流通、繁荣市场,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有利于打开村寨、城堡、国门,实行对内、对外的开放政策,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与横向经济联系相对应的还有纵向经济联系。所谓纵向经济联系,是指各级国家机构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实质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国原有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为了克服这种弊端,必须改革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但是,这绝不是说不需要国家对企业的任何领导和管理。首先,社会化大生产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就像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个有权威的指挥应该也只能是人民的国家。其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宏观的计划调节和控制,这个宏观的指导、调节和管理的任务,应该也只能由国家来承担。如同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一样,建立合理的纵向经济联系,也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

纵向经济联系的层次,是按照行政领导的层次来划分的。在我国,主要分为中央、省、自治区、市、县、乡、镇和企业等几个层次。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地、市、州的层次。这些层次之间的经济联系,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上来。因此,在纵向经济联系中,企业是一个最低的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各种纵向经济联系的最终承担者和体现者。

纵向经济联系的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控制手段,即各种形式的行政手段;二是间接控制手段,即各种形式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手段。行政手段指国家各级行政机构通过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政策和方案,决定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委派、任免或批准聘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统计、计量、标准制定、质量检验等监督性活动,以及搞好文教、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和各项服务事业等形式的活动。经济手段指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构通过直接掌握的资金、外汇和各种重要物资,以及价格、财政、税收、利润、利息、工资、奖金等经济杠杆,影响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调节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信息手段指国家各级信息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会议、广告等形式,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些纵向经济联系手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济性和行政性的统一。国家所使用的经济手段,不仅具有经济性质,而且具有行政性质。同样,国家所使用的行政手段,不仅具有行政性质,而且具有经济性质。二是独立性和关联性的统一。各种纵向经济联系手段,一方面具有独立性,各种手段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关联性,各种手段的作用都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处于统一国民经济整体之中。因此,在使用这些手段时,必须注意它们的协调性和同步性,切忌互相掣肘、互相抵消。

改革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纵向经济联系,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和基层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协作和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增强自己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有利于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促进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正确发挥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指导、调节和控制。一句话,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和新型经济体制的建立。

横向经济联系和纵向经济联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企业是这种网络结构中的网结,各种经济联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交叉点,各种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和体现者。这种立体网络结构的生产关系体系,是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没有发达的横向经济联系,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特别是社会化、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没有合理的纵向经济联系,国家就不可能有计划地控制和调节宏观的经济活动,创造出一个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的良好外部环境,其结果不仅宏观经济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且微观经济也难以真正搞活。只有建立合理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式的生产关系体系,才有可能把企业的活力与国家的管理、微观经济的搞活和宏观经济的控制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旺发达。

现代化的立体网络结构的生产关系体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复杂的相关性。横向经济联系是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纵向经济联系也是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这两种内容丰富的联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交叉,会产生极其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连锁反应。尤其是国家计划决策的改革和价格体系的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大变化。二是永恒的动态性。无论横向经济联系还是纵向经济联系,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因此,立体网络式生产关系体系的合理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即是说,建立合理的立体网络结构的生产关系体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是一个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的过程。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无论是发展横向经济联系,还是改革纵向经济联系,都必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立体网络结构,应该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企业这个国民经济的细胞有了充分的活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FzLff4xoCzl1AiWYITdg1OicYR1v4FSeuryoFZILYrmpAhy0LPfoHkm5Gqfv9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