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近十余年来世界各学术界、政府及企业关注的热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虽然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大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就概念而言,智慧城市起源于西方,中国在规划建设初期也大量学习、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但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建设模式。如今,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总结经验与不足就显得非常必要。
智慧城市与我结缘,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清华大学顾朝林教授。1998年,顾先生刚到南京大学就接纳我为博士生,并让我参加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引导我去探索“信息化与区域空间结构”这一前沿领域。那时的我,对这一领域还一无所知。感谢先生提供机会,使我于1999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赴香港中文大学跟随沈建法教授做研究助理和副研究员。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当时在内地还较少见到的大量英文文献,对当时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国际层面里的城市与区域研究理论基础、范式和进展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有了这些积累的同时,还得到时任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李平主任的大力支持,于2005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一书。
2011年,我组织了第一届“信息化、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会议”。在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邀请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郭理桥副司长做了关于智慧城市的主题报告。之后,应郭司长邀请,我参与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遴选工作,并先后对北京、南京、济南、兰州、宜昌等多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调研与考察。在实践中,我也逐渐认识到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从城市科学的视角加强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郭司长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深入思考,促使我一直试图将信息化与城市研究、空间规划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探索落实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领域。这对本丛书的选题有着很大的启发。
尽管智慧城市的概念很热,也有大量的著作推陈出新,但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显然不能单纯依靠技术路径。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大数据开始强力支撑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探索成果不断涌现。因此,我与时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平博士讨论后,并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这套“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智能技术在社会经济及治理领域的广泛和深度应用,以及经济转型与规划转型,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城市规划成为规划、地理、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等领域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我要感谢很多前辈和朋友,从他们的学术报告或成果交流中,我都汲取了太多的营养,对本丛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是,叶嘉安院士、吴志强院士、周成虎院士、郭仁忠院士、陈军院士、张荣教授、陆延青教授、李满春教授、孙建军教授、卢佩莹教授、路紫教授、王德教授、柴彦威教授、修春亮教授、沈振江教授、党安荣教授、詹庆明教授、刘瑜教授、曹小曙教授、周素红教授、汪明峰教授、杨俊宴教授、徐菲菲教授、裴韬研究员、龙瀛研究员、王芙蓉博士、万碧玉博士、迈克尔·巴蒂(Michael Batty)教授、帕特里夏·L.莫赫塔拉(Patricia L.Mokhtarian)教授、曹新宇教授、叶信岳教授、彭仲仁教授等。同时,也要感谢南京大学“智城至慧”研究团队的师生们。做有“温度”、有“深度”的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方面的著作是国内外城市研究、政策领域的优先选题,许多出版社都相继翻译出版了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相关著作,对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到了方向性的引领作用。但是,国内目前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政策和实践领域,虽名为智慧城市,但信息化建设的特色仅突出了实践指导性,对城市研究的理论创新尚存在不足。对地理、规划等相关学科发展的贡献略显薄弱,亟须加强。同时,国内的智慧城市成果技术主义痕迹浓厚。当前的从业者也多为IT领域专家与技术人员,故需要站在技术、人文与空间相结合的高度,基于更加综合的视野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进一步,国外的成果多是从社会学和政策的角度关注智慧城市的综合治理。尽管对中国的智慧城市研究与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当下仍需立足中国国情,面向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构建智慧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多维度分析与研究,探讨智慧城市的空间组织以及建设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自2010年这套丛书立项,至今已过去11年。感谢商务印书馆领导以及地理编辑室李娟主任及其同事们,一直在支持、鼓励我,给了我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做自由的探索。我时常很惭愧,未能保障丛书的及时出版。但现在看来,基于数十年的研究和积累沉淀下来、认真思考中国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已有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方向,才是这套丛书的目的所在。恰巧这些年来,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逐渐从蔓延式增长转向了理性的探索与思考。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也逐渐清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市场,“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也为我们从事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新的背景、服务国家需求、成为试验田。
本丛书旨在对智慧社会理论进行总结与梳理,紧扣智能技术、人与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探索基于城市研究的智慧城市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城市社会经济与空间转型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过城市流动空间的评价,探索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利用大数据对城市中的要素互动及其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探索新的城市研究与智慧城市规划的方法体系;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将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关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探索城市智慧治理的框架、内容与路径。
期待本丛书的出版,能弥补国内智慧城市研究理论创新与方法体系建设的不足;丰富城市地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理论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路径、方法上的指导;也为国际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中国经验。
甄峰
2021年4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