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互联网产业的全球发展

一、世界互联网的发展

(一)互联网简史

互联网的雏形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资助建立的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最初的设计用途是作为在万一遭受核攻击时使用的一个分散式指挥通信系统。这个网络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随后,其他研究者和学术机构的加入挖掘出这个网络的潜能,规模不断扩大。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节点数已经达到40个。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网络节点超过60个,主机100多台。地域范围跨越了美洲大陆,连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通过通信卫星与夏威夷和欧洲等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又建立了一个类似的平行网络,并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连接和共享他们的巨型计算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NSFNET)采用了ARPANET发展出来的传输控制协议/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成为美国最早的主干网络。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 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互联网的基础。

在美国网络发展的同时,其他国家的网络建设也在进展之中。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NPL)的网络,20世纪70年代初连接主机12台,终端80多个。其他还有英国邮政局的公用分组交换网络(Electronic Packet Switching System,EPSS)(1973年),法国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e,IRIA)的CYCLADES分布式数据处理网络(1975年),加拿大的DATAPAC公用分组交换网(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DDX-3公用数据网(1979年)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美国的NSFNET主干或其子网。进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93年,两个重要的技术创新,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和马赛克(Mosaic)浏览器的应用使互联网有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活动和流行文化的主要媒介。

(二)发展格局
1.互联网基础设施

与早期电子通信技术(如电话、电视与广播)的扩散状况相似,互联网在国家之间的拓展也是不均衡的。从很大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互联网连接程度取决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与英语水平、法律制度环境以及现有的技术资源状况(Hargittai,1999)。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如道路与电话系统)发展较好的国家,其互联网设施的发展速度也较快。

美国在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实力最雄厚的通信企业和最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当这些技术向全球拓展时,其他国家的研究网络都倾向与美国的互联网进行直接连接。不少国家的互联网接入商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优先与美国,而不是与他们本国的其他网络连接。这样,几乎每个国家都与美国建立了直接的互联网连接,而其他国家之间的连接则相对较少。从全球各大区域之间的连接来看,欧洲到美国与加拿大(4 972Gbps),亚洲到美国与加拿大(2 721Gbps),以及拉美到美国与加拿大(2 848Gbps)是全球互联网最关键的主干连接(图2-1)。同时,欧亚之间的连接(1 345Gbps)正在快速增长,目前也占据了国际互联网带宽容量的很大部分。

图2-1 2005~2010年各地区之间的互联网连接带宽

资料来源:www.telegeography.com。

随着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不断增加,少数全球城市与次一级区域节点之间在通信技术路径上存在的差距正在缩小。然而,电子通信的实体基础设施与互联网的虚拟本质之间还是存在着微妙的差异。承接大部分国际通信流量的海底电缆系统需要一种由国家、区域和区域内部集聚点组成的等级体系(Malecki and Wei,2009)。从理论上讲,互联网骨干网络也遵循相同的地理格局(Townsend,2001a)。然而,最近光纤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国际通信地理格局提供了变动的机会。增加的骨干网容量可以通过简单的安装新路由器来快速部署公用线路。因此,信息和资本流的全球地理格局促使世界城市处于纷杂的变动状态,一些新的大都市群体在这些新的国际通信网络中的地位正在提升。全球城市仍然维持着重要地位,而且它们之间的纽带比以前更为紧密。同时,它们不再是国际通信网络的唯一中介。一些竞争者加入进来,降低了全球网络的集中度。更多的城市在快速变动的全球互联网骨干网络中变得愈来愈重要。

2.互联网用户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2018年世界上使用互联网的人口比重达到51.4%,但是互联网使用在世界各地的扩散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图2-2使用的是2011年世界银行提供的互联网用户数据和总人口数据库。该数据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跟踪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和连接状况。互联网用户是指可以访问互联网的人口部分,利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计算得出。在图中,用户规模采用六边形图表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小由其互联网用户人口决定(其中,每三个单位六边形代表一百万用户)。地图未显示用户数量少于333 333的国家和地区。图中的阴影反映了它的互联网渗透率。较暗的阴影处表示人口中人均互联网使用率较高。图中的扭曲变形显示了用户在国家一级的集中程度。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5亿,随后依次是美国、印度和日本。

图2-2 201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

资料来源:Graham et al.,2015。

图2-2展现出两个重要趋势。首先,亚洲是世界互联网用户最大的组成部分,占全世界比重为42%。中国、印度和日本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比欧洲和北美的总和还要多。其次,互联网用户规模较大的国家很少拥有较高的普及率(超过80%)。印度等一些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最低,只有不到20%。换句话说,对这些互联网大国而言,它们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此外,互联网渗透的另一个关键地理模式是,除了加拿大、新西兰、卡塔尔和韩国这四个国家外,其他渗透率超过80%的国家都在欧洲。相比之下,整个拉美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几乎与美国相同,拥有40%~60%的渗透率。非洲的情况最为多样化。一些国家经历了高速增长,而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在过去三年中,几乎所有北非国家的互联网用户人数翻了一番(阿尔及利亚除外),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也出现了大幅增长。然而,超过20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不到10%,近年来增长缓慢。因此,尽管互联网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个星球上的大多数人们仍然无法访问。

3.全球数字鸿沟

技术基础建设、财富和教育在地球上不均衡分布,会导致网络使用在空间上的差异。这正是数字鸿沟的主要表现之一。尽管互联网的扩散很快,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平等仍然存在于国际互联网使用的地理格局之中。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信息富国与信息穷国的数字鸿沟正是它们之间经济鸿沟的结果,即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也是如此。互联网曾经被预言是自由的、富有活力的、缩小空间差异的工具。事实上,网络拥有者与未拥有者之间的差异增加了不平等的来源,造成被社会排斥者与主流社会的基本割裂。其复杂的互动进程扩大了信息社会的理想状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鸿沟。

根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7)发布的全球联接指数(Global Connectivity Index,GCI)报告,近几年的全球数字鸿沟趋于扩大,马太效应显现。该报告依据各个国家的GCI得分与人均GDP的正向关系,将不同国家分为三类:起步者、加速者、领跑者(表2-1),呈现出S形曲线的发展规律,反映出各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图2-3)。对比2015~201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三类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差距正在扩大。数字鸿沟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对比2015年,2017年领跑者的平均GCI得分提高了4.7分,加速者的平均GCI得分提高了4.5分,而起步者的平均GCI得分仅提高2.4分。这让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国家在向数字转型时,面临更为严峻和落后的困境。对各国政府而言,数字鸿沟的扩大化会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7)。那些经济缺乏可持续增长的国家,还将影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受教育机会、社会就业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某国的基础设施发展过慢,不仅可能会丧失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还可能导致区域甚至全球的不稳定和贫困,乃至一系列极端问题的产生。

表2-1 基于全球联接指数(GCI)的各国数字经济发展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7)整理。

图2-3 2015~2017年主要国家数字化进程的表现

资料来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7。

二、世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一)网络信息生产与内容产业

信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品。互联网则是这些信息交流和生产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域名指标常被用于分析新经济和比较区域竞争力的常用方法。全球层次的统计数据提供了各国在互联网内容生产上存在巨大差异的证据(图2-4)。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域名分布极不均衡的状况。如此,一些互联网产业集群已经在全球范围浮现。根据已有的研究,互联网内容生产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源自这个地区或城市的相关产业专业化程度。同时,风险投资的区域分布也明显影响了新的互联网企业的地理区位。最近,关于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也逐渐深入到一些具体的内容产业,如网络多媒体产业、音乐产业、赌博网站等。这些产业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侧面去理解互联网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媒体和互联网产业活动往往集聚于城市中心区并形成产业集群(Zook,2005)。这种状况被认为有利于接近潜在的合作者和供应商、雇员、教育和培训设施,也能够与顾客特别是在中心区的消费者保持频繁交流和紧密关系。

图2-4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互联网域名分布

资料来源:www.zooknic.com。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像最初许多专家所预测的那样促进地理均衡,反而加剧了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差异(Zook,2001;汪明峰,2007)。互联网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这些活动在城市中的高度集中可以更好地与市场、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保持紧密联系。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偏好尤其是对大都市区的偏好已成为互联网扩散和渗透的标签。互联网内容生产集群化使一些城市和区域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更小的空间尺度上,电子商务企业都偏好分布在最大的大都市中心和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地区。此外,从市场需求来看,一些国家的数字鸿沟问题的主要空间表现也是体现在互联网技术对大城市的偏好上(汪明峰,2004)。因为对各种先进通信技术的需求往往都是由城市市场的增长来推动的。特大城市在推动各方面的新技术投资和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硅谷网络组织(Silicon Valley Network,2000)发布的一系列报告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经济的繁荣时期,互联网集群在全球层面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状况。在美国,除了众所周知的硅谷之外,还有芝加哥的硅城、西雅图的硅林、圣弗朗西斯科的多媒体谷、洛杉矶的数码海岸、奥斯汀/达拉斯的硅山、迈阿密的硅滩、研究三角地区的硅三角、亚特兰大的新南首府、华盛顿特区的硅域、纽约的硅街,以及波士顿的128公路,都是互联网企业集中的产业集群区域。近几年,东亚地区的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但其空间差异状况似乎更加明显。根据新井等(Arai et al.,2004)的调查,2001年在日本有近1/3的多媒体和互联网企业集中于东京地区,并在几个特定城区形成企业集群。同样在韩国,首都地区(包括首尔、仁川和京畿道)所拥有的域名数量更要超过全国的3/4以上(Huh and Kim,2003)。

对硅谷的研究报告指出(Joint Venture:Silicon Valley Network,2000),互联网产业集群的特征包括:1.一大批熟练的、富有经验的技术型人才;2.支柱企业,锚定、支持和推进互联网扩散和企业家创业活动,主要是指一些领先的高技术、媒体和娱乐业公司,为互联网公司的创业提供人才、资金及其他资源;3.大量可利用的风险基金或其他资金来源;4.大学,以提供各种人才及可转化为商业用途的研究成果;5.专门化的支持服务,如懂技术的律师、会计师和猎头等;6.强有力的政府项目,以培育经济增长、开发当地劳动力,以及改善地方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

(二)电子商务的全球扩散

技术与经济融合的趋势产生了电子商务。它的繁荣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它可以有多种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Business,B2B)、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Consumer,B2C)、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onsumer-To-Consumer,C2C)、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Consumer-To-Business,C2B)、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Government,B2G)和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Citizens-To-Government,C2G)等。事实上,各种电子商务活动都与地理学有紧密关系。

1.B2B电子商务

与B2C电子商务相比,B2B的规模更大,增长更快,其全球分布的地区差异更为明显。2017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29万亿美元,其中87%以B2B电子商务的形式出现(表2-2)。美国是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市场,占到全球的近三分之一。中国位列第三,与发达经济体相比,B2B在整体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中的占比较小,为49%。图2-5展示了B2B电子商务技术在全球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创造和使用电子商务技术的能力受到全球化效应和国家层面效应的影响。此外,商业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也存在不同的影响作用。

表2-2 2017年全球十大电子商务经济体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19。

2.网上零售业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和互联网宽带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世界网上零售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图2-5 B2B电子商务技术全球扩散的解释模型

资料来源:Kshetri and Dholakia,2002。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有效的“破坏性”技术,为创新型的企业提供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机会,从而改变原有产业的运行格局。电子商务对原有产业的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具有“去中介”和“再中介”作用,即互联网缩短了生产网络和消费网络之间的连接(Currah,2002;Wrigley et al.,2002)。在价值链重构过程中,互联网有可能绕过甚至剔除原有价值链中的关键节点,而直接把消费者与生产者及设计者联系在一起。如此,互联网帮助企业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减少固定成本和沉淀成本,因此会对零售商产生“去中介”作用,同时也提供了进入更大的消费者市场的途径。互联网不仅有能力连接价值链中的每一个节点,而且它也可能作为全新的中介进入价值链,甚至在某些极端的案例中完全取代其中的节点,这就是所谓的“再中介”过程。在当前的商业实践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的信息中介(Wrigley et al.,2002)。它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决策所需的信息(如商品种类、价格、可获得性,以及零售商的相关情况等)(Evans and Wurster,1997)。信息中介对于面临信息超载的消费者来说,作用日益显著。同时,这种状况也成为电子商务网站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涌现了大量基于互联网的零售商业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的模式(Murphy,2007)。其中建设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是“砖头加鼠标”模式。零售商需要利用原有的实体店铺网络。另一种成本最高的模式则需要建立专用的电子商务配送中心。它们是没有实体店铺网络的“纯鼠标”电子商务营运商。第三种通常是一些小型的零售商把网上订货和顾客管理功能外包给一个前文所述的“信息中介”。这些中介的核心功能是在消费者和零售商之间传递库存、订单和发货等信息,而把商品分销外包给第三方物流。

从理论上而言,纯电子商务零售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全国甚至全球性的。这种模式下的企业销售范围是可以没有边界的。但事实上,跨国购物的成本非常高,这就造成大多数外来电子零售商处于明显的劣势。国界成为电子零售商国际市场拓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社会和地域根植性。它的空间扩散受到配送能力、消费文化、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此外,跨国零售企业为了支撑电子商务营运,必须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要使雇员之间保持“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Wrigley and Currah,2006)。因此,网上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也是相当地方化的。

亚马逊分支机构的全球布局说明互联网公司仍然束缚于地理因素。它在世界各地租赁了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用地,其中绝大多数是仓储和物流运营用地。亚马逊的地理格局是数字经济的典型。全球和区域性的总部选址于一线商务城市,物流设施(包括呼叫中心)和仓库通常分布于三线城市。两个主要因子可以解释其原因:较低的成本(薪水和地产)和优良的航空货运通达性。仓储活动不应该邻近繁忙的航空客运枢纽,如芝加哥、亚特兰大或伦敦,而是靠近物流公司集中的货运枢纽。在美国,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区位因子是避免有工会组织的州(Malecki and Moriset,2008)。 Kbi/VXC2rVkn3Z47F5j6NP4+uXoDCFxpEmMcRmpe++fO38p/LixamyVKvRfHUn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