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天下茶仓

据植物分类学家研究认为,茶树是由第三纪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进化而来。理由是第三纪地层化石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形态特征与现今野生茶都是南亚热带雨林环境下的适生植物,都具有喜温、喜湿,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特性;从形态特征看,同是乔木树型,叶片有卵圆形、椭圆形,叶柄粗壮,叶缘全缘呈波状,中脉粗直,侧脉9对左右,以50°~60°角从中脉生出,不达边缘,近叶缘处联结成环,细脉成网状,叶基部夹角略大。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地矿局在景谷县境内发现了渐新世“景谷植物群”化石,共有19科25属36种,其中有宽叶木兰。之后,又在临翔、沧源、澜沧等地发现了木兰化石。从现实情况看,临沧各县都分布有中华木兰和大面积野生茶以及其他山茶植物。

临沧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木兰的起源,也孕育了中华木兰向山茶植物的进化,并进而向野生茶的进化。根据古地理学家研究表明:地球自诞生以后,气候一直在变化之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温暖和寒冷交替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至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之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得到大量的冰源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又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从冰川形成到最后消失,流经之处,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整个地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地形、地貌发生巨大变化,绝大多数物种被灭绝或者迁移。据地质学家考察和研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及其他地质学家研究,相应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4个亚冰期。

临沧之所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是因为:第一,临沧虽经第四次冰川变化,但未遭受第四季冰川的侵袭,因而不少古生物能在这里存活下来。起源于第三纪早期的山茶植物,在临沧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滋生、进化、繁殖。第二,临沧经过第四季冰川变化,所以形成了山峦起伏,群山连绵,江河纵横,森林苍莽,存在着非常好的山地逆温,调节了四季气候,从而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凉同季,四季如春,非常适合茶类植物生长的气候特点,使茶早早落户临沧大地。第三,澜沧江作为祖国西南地区最大江河之一,由北至南穿临沧境内而过数百公里,为这里古茶树的起源繁衍提供了充足的湿地水汽。第四,临沧降水量十分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左右,充分满足了茶树生长的雨量需要。第五,临沧光能资源充足,年平均总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非常有利于茶树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的健壮生长。第六,临沧土壤偏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最利于茶树生长。这些最佳的条件,构成了最适宜茶树植物起源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临沧才能生长着丰富的野生型古茶树群落和当今世界上最粗壮、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区域,临沧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的核心区域。

那么,临沧为什么会有巨大的栽培型古茶树资源和大规模的现代茶园呢?又是谁最早发现了茶、驯化了茶?是古濮人。按照物种起源理论,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区,就会出现生物驯化的过程。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万物争荣,连绵不尽的大山都被森林密盖,上万种植物生长于此,上千种动物栖息于此。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以采集活动和狩猎活动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期,这一地区无疑是最适于人群生存之地。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出土文物和洞穴遗址充分证明:早在旧石器时期,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群活动,这些族群就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濮人”,因为这些族群所讲语言属于孟高棉语系,史学家们为了将他们与湘、桂、黔地区的濮人相区别,于是将他们称为“永昌濮”。这些操孟高棉语的永昌濮应该就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原住族群。他们是现在仍居住在澜沧江流域的布朗族、德昂族(崩龙)、佤族的先祖。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在原始社会尚处于游居生活时期,由于游居或经常穿越原始森林,以采集山花、野果和渔猎鱼虾、鸟兽的方式充饥时,最先发现了茶,并利用茶的花和叶,包括药用、食用、饮用。定居后,为了方便利用,又将生长在深山穷林中的野生茶树移到居住处栽种或是采集野生茶种子繁育种植,使野生茶不断得到驯化和繁殖。因此,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是最早发现茶,最早吃茶、饮茶,最早种植茶、驯化茶,最早与茶结缘的人。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商周时期巴蜀之茶已作为贡品。据吴觉农《茶经述评》称:当时所指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故贡品中有云南茶。是谁将茶作为贡品呢?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即3000多年前率领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八国即庸、蜀、羌、髳,微、箓、彭、濮八个部族国。其中髳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髳族分布在今牟定县,濮族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古刈、哈瓦、德昂、崩龙等。这也充分说明,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即3000多年前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期,澜沧江流域就有古濮人居住,并将上等的好茶作为贡品向朝廷缴纳。这一事实证明:3000多年前,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不仅早就发现茶,种植茶、驯化了茶,而且已将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不仅将茶叶产品作为谋生产品、饮品,而且还将茶叶产品作为一种奢侈品、贡品。历史已进入21世纪,临沧和全省、全国一样,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然而,仍居住在澜沧江中下游靠临沧一侧的古濮人后裔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崩龙族)群众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采摘茶树鲜叶用竹筒或陶罐加水煮汤喝茶的习惯。

(凤庆县鲁史古镇茶马古道遗迹)

千百年来,临沧人民世世代代种茶、制茶、喝茶、品茶、敬茶,并不断提高种茶、制茶技术和水平,具有临沧特色的茶文化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临沧成为了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如今临沧大地处处有茶,人人爱茶、喝茶。不仅有丰富的野生茶资源,也有巨大的以临沧古代濮人种植、距今3200多年世界最粗壮、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凤庆香竹箐古茶树为代表的古代、近代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和现代新茶园,面积和产量都居云南省第一。同时茶也养育了世世代代种茶、制茶和饮茶的临沧人民,成为临沧最古老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也是临沧最先跨出家门,经滇藏茶马古道,或经滇缅茶马古道,进入南亚、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的商品。临沧已是名副其实的“天下茶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egPcXNmdpRqqUfmuqwj9oqG6aXadQ/COpE5UNvdPX7+SytxJRLOU1MOpJaDL+J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