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面向变化着的世界的当代哲学

吴向东

真正的哲学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进入21世纪20年代,世界的变化更加深刻,时代的挑战更加多元。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使得各个国家、民族、个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理性和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在创造和取得巨大物质财富与精神成就的同时,也日益显露着其紧张的内在矛盾、冲突及困境。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牵引的信息技术的颠覆性革命,带来了深刻的人类学改变。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意味着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可能性。变化着的世界与时代,以问题和文本的方式召唤着当代哲学家们,去理解这种深刻的变化,回应其内在的挑战,反思人的本性,重构文明秩序根基,塑造美好生活理念。为此,价值哲学、政治哲学、认知哲学、古典哲学,作为当代哲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被时代和实践凸显出来。

价值哲学,是研究价值问题的哲学分支学科。尽管哲学史上一直有着强大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传统,但直到19世纪中后期,自洛采、尼采开始,价值哲学才因为价值和意义的现实问题所需作为一门学科兴起。经过新康德主义的张扬,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转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价值哲学的旨趣。20世纪上半叶,价值哲学在西方达到一个高峰,并逐渐形成先验主义、经验主义、心灵主义、语言分析等研究路向。其中胡塞尔的现象学开辟了新的理解价值的进路;杜威建构了以评价判断为核心的实验经验主义价值哲学;舍勒和哈特曼形成系统的价值伦理学,建构了相对于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质料伦理学,还有一些哲学家利用分析哲学进路,试图在元伦理学的基础上对有关价值的表述进行分析。当代哲学家诺奇克、内格儿和泰勒等,一定程度上重新复兴了奥地利价值哲学学派,创造了在当代有关价值哲学的讨论语境。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价值理论的研究重心从价值的元问题转向具体的道德和政治规范问题,其理论直接与公共的政治生活和个人的伦理生活相融合。

中国价值哲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缘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改革开放实践的内在需要,并由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直接引发。四十年来,价值哲学经历了从分析价值概念到探究评价理论,再到聚焦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发展历程,贯穿其中的主要特点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首先通过内涵价值的科学真理观解决对与错的问题,其次通过“三个有利于”评价标准解决好与坏的问题,最后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相互交融促进,以及与国际价值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也是价值哲学研究发展历程中的显著特点。中国价值哲学在价值本质、评价的合理性、价值观的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逻辑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了广泛学术争论,取得了诸多的理论进展。就其核心而言,我认为主要成就可归结为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范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这两个方面。中国价值哲学取得的成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和阶段性特点。随着世界历史的充分展开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回应、解答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新矛盾与重大价值问题,还是价值哲学内部的广泛争论形成的理论空间,都预示着价值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向:完善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解释模式,实现价值基础理论的突破;深入探究新文明形态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原则,不仅要深度建构和全幅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价值,还要探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同时对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进行价值反思和价值立法,以避免机器控制世界的技术冒险;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融合,并上升为一种方法论自觉。

政治哲学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探究,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其核心主题是应该用什么规则或原则来确定我们如何在一起生活,包括政治制度的根本准则或理想标准,未来理想政治的设想,财产、权力、权利与自由的如何分配等。尽管东西方都具有丰富的政治哲学的传统,但20世纪70年代以降,随着罗尔斯《正义论》发表才带来了规范性政治哲学在西方的复兴。其中,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竞相在场,围绕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所有权等一系列具体价值、价值原则及其理论基础相互论争,此起彼伏。与此同时,由“塔克—伍德”命题引发的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持续讨论,使得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在西方学界得到关注。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内政治哲学研究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显学。这不仅表现在对西方政治哲学家的文本的大量译介和深入研究;更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崛起,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特征、基本内容等阐释以及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等;同时也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重构和现代阐释,以及从一般性视角对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予以澄清和反思等。

无论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还是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背后都能发现强烈的实践的逻辑,以及现实问题的理论诉求。面对当代实践和世界文明的裂变,政治哲学任重道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本身并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被不断建构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有着自己的传统,其中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在这一传统中,人的解放首要的取决于制度革命,制度革命其实包含着价值观的变革。所以,在当代理论和实践背景下讨论人的解放,不能离开正义、自由、平等、尊严等规范性价值,这些规范性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需要被不断阐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背景下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更应该是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旨趣。另一方面,当代人类政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需要创新性研究。中国学界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基本框架,综合各种思想资源,真正面对和回应当代人类政治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诸如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环境政治、女性主义、全球正义、世界和平等等,做出具有人类视野、原则高度的时代性回答。

认知哲学是在关于认知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思认知本质的哲学学科。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关于认知的思辨的传统,但是直到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认知科学的诞生,认知哲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才真正确立起来,并以认知科学哲学为主要形态,涉及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心灵哲学、认知逻辑哲学和认知语言哲学等。它不仅处理认知科学领域内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包括心理表征、心理计算、意识、行动、感知等等,同时也处理认知科学本身的哲学问题,对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研究中的方法、前提、范式进行哲学反思。随着认知诸科学,如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认知哲学的研究在西方学界不断推进。从图灵到西蒙、从普特南到福多,从德雷福斯到塞尔等等,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提出了他们自己各不相同的认知理论,共同推动了认知科学的范式转变。在认知本质问题上,当代的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先后提出了表征—计算主义、联结主义、涉身主义以及“4E+S”认知等多种理论,不仅深化了对认知的理解,也为认知科学发展清理障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国内的认知哲学研究与西方相比虽然有一定的滞后,但近些年来,与国际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高度的合作,在计算主义、“4E+S”认知、知觉哲学、意向性、自由意志等领域和方向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

认知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内在关系,以及其学科交叉性,决定了认知哲学依然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保持着充分的开放性和成长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认知诸科学的发展和突破,研究领域中新问题、新对象的不断涌现,认知哲学会朝着多元化方向行进。首先,认知哲学对已经拉开序幕的诸多认知科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要进行深入探索,包括心智双系统加工理论、自由意志、预测心智、知觉—认知—行动模型、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决策、原始智能的涌现机制等等。其次,认知哲学会继续对认知科学本身的哲学前沿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包括心理因果的本质、省略推理法的效力、意识的还原策略、涉身性的限度、情境要素的作用、交叉学科的动态发展结构、实验哲学方法等等,以期在认知科学新进展的基础上取得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突破。再次,认知哲学必然要向其他诸般研究人的活动的学科进行交叉。由于认知在人的活动中的基础性,关于认知本身的认识必然为与人的活动相关的一切问题研究提供基础。因此,认知哲学不仅本身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应该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诸学科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在哲学内部,认知哲学也必然会与其他领域哲学相结合,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美学诸领域。通过这种交叉、运用和结合,不仅相关学科和问题研究会得到推进,同时认知哲学自身也会获得新的发展。

古典哲学,是指东西传统哲学中的典型形态。西方古典哲学通常是指古希腊哲学和建立在古希腊哲学传统之上的中世纪哲学,同时也包括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主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康德和黑格尔就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论是作为西方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还是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学界对它的研究各方面都相对比较成熟,十分注重文本和历史传承,讲究以原文为基础,在历史语境中专题化讨论问题。近年来一系列草纸卷轴的发现及文本的重新编译推动着古希腊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学者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古希腊哲学,或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既达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峰,亦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20世纪德国现象学,法国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潮流从德国古典哲学中汲取了理论资源。特别是二战之后,通过与当代各种哲学思潮的互动、融合,参与当代问题的讨论,德国古典哲学的诸多理论话题、视阈和思想资源得到挖掘和彰显,其自身形象也得到了重塑。如现象学从自我意识、辩证法、社会正义等不同维度推动对古典哲学误解的消除工作,促成了对古典哲学大范围的科学研究、文本研究、问题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为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阐释黑格尔总体性、到探究否定辩证法,再到发展黑格尔承认理论,深刻继承并发挥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内核。在分析哲学潮流下,诸多学者开始用现代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文本解读;采用实在论或实用主义进路,讨论德国观念论的现实性或现代性。此外,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也不乏与古代哲学的积极对话。在国内学界,古希腊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由于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密切关系,受到瞩目和重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古典哲学家的著作翻译工作得到了加强,出版了不同形式的全集或选集。研究的领域、主题和视阈得到扩展,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政治哲学,康德的理论哲学、美学与目的论、实践哲学、宗教哲学、人类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法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视阈对古典哲学研究也是独具特色。

中国古典哲学,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是传统中国人对宇宙人生、家国天下的普遍性思考,具有自身独特的问题意识、研究方式、理论形态,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世界。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哲学学术思想得到重新建构,逐渐形成分别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不同的中国古典哲学研究范式,表现为多元一体的研究态势与理论倾向。其中胡适、冯友兰等借鉴西方哲学传统,确立中国哲学学科范式。以侯外庐、张岱年、任继愈、冯契为代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研究学派。从熊十力、梁漱溟到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力图吸纳、融合、会通西学,实现理论创造。改革开放以来,很多研究者尝试用西方现代哲学诸流派以至后现代哲学的理论来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材料,但总体上多元一体的研究态势和理论倾向并未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崭新阶段,面对变化世界中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古典哲学研究无疑具有新的语境,有着新的使命。一方面,要彰显中国古典哲学自身的主体性。扬弃用西方哲学基本问题预设与义理体系简单移植的研究范式,对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基本问题义理体系进行反思探索和总体性的自觉建构,从而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本真,挖掘和阐发其优秀传统,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回到当代生活世界,推动中国古典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当代人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回溯和重释传统哲学,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古典和当代)哲学的深入对话,实现理论视阈的交融、理论内容的创新,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从而激活中国古典哲学的生命力,实现其内源性发展。

价值哲学、政治哲学、认知哲学、古典哲学,虽然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与方向,然而它们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政治哲学属于规范性哲学和实践哲学,它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政治价值、还是政治制度的准则,或者是政治理想,都属于价值问题,研究一般价值问题的价值哲学无疑为政治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哲学属于交叉学科,研究认知的本质,而无论是价值活动,还是政治活动,都不能离开认知,因而价值哲学和政治哲学,并不能离开认知哲学,反之亦然。古典哲学作为一种传统,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为思想研究所割裂的。事实上,它为价值哲学、政治哲学、认知哲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无论是当代问题的解答,还是新的哲学思潮和流派的发展,往往都需要通过向古典哲学的回溯而获得思想资源和理论生长点,古典哲学也通过与新的哲学领域和方向的结合获得新的生命力。总之,为时代和实践所凸显的价值哲学、政治哲学、认知哲学、古典哲学,正是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中,共同把握时代的脉搏,解答时代课题,将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集中在自己的哲学思想里,实现哲学的当代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始终与时代共命运,为民族启慧思。1902年建校伊始,梁启超等一批国学名家在此弘文励教,为哲学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19 年设立哲学教育系。1953年,在全国师范院校率先创办政治教育系。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原政治教育系的基础上,成立哲学系。2015年更名为哲学学院。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哲学学科蓬勃发展。目前,哲学学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中心,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材研究基地”,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三种学术期刊,等等,成为我国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重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凝聚研究方向,拓展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我们在价值哲学、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儒家哲学、道家道教哲学、西方历史哲学、科学哲学、分析哲学、古希腊伦理学、形式逻辑、中国传统美学、俄罗斯哲学与宗教等一系列方向和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有影响力的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京师特色的学术传统和学科优势。面对当今时代的挑战,实践的召唤,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学术传统,依循当代哲学发展的逻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聚焦学术前沿,积极探索价值哲学、政治哲学、认知哲学、古典哲学的重大前沿问题。为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组织出版价值哲学、政治哲学、认知哲学、古典哲学之京师哲学丛书,以期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

世界历史正在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一定是哲学大发展的时代。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将和学界同道一起,共同努力,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关注人类命运,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创建中国理论,着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YE4BI8SPTb54L9Ztg4Rj9n8fQd2rUg4eEv+sXCJfkaZoO3xY5MhKgsy28w0Yjz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