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经济结构

至今为止,达村在产业结构上仍未能摆脱农业占主导的格局。由于农业收益低,居民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达村总面积不足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42亩,林地面积2200亩,人均耕地面积1.06亩,四口之家一般不足4.5亩。达村主要有两种农作物——棉花和水稻。比较而言,棉花生长周期长,一季棉花需要半年左右,而一季水稻至多3个半月;棉花种植投入成本高,种子农药化肥合计每亩550元左右,而水稻种植成本基本维持在每亩400元左右;在人工投入上,棉花一般需要施肥5—6次,打农药十几次,而一季水稻一般仅需施肥2—3次,打农药3次左右。若种植双季稻(即早稻和晚稻),水稻种植成本反而要高于棉花,此时其种植成本高达800元左右,同时,每年7月、8月还要进行极度紧张的“双抢” [1] 。棉花种植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达村棉花平均亩产基本维持在500—600斤,而早稻一般平均亩产800斤,晚稻1000—1200斤。同一时期,在价格方面,籽棉(即指未经加工的棉花)价格一直在每斤3—8元之间波动;而水稻价格在每担90—150元之间波动,2010年以后则基本稳定在每担120—130元。

若不考虑人工成本,达村村民则认为,与水稻种植相比,棉花种植收益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2000年以前,也就是在当地村民尚未大量外出务工之前,棉花种植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人们大量外出,达村棉花种植的面积和农户规模急剧减少。2010年以后,达村专门从事棉花生产的农户已不足60户。即使是水稻,人们也基本放弃了原先的双季稻模式,绝大多数留守村民也只选择种植一季中稻。对多数村民而言,种粮食仅仅是为满足家庭正常需要,现金则主要靠外出打工。

然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小学学费逐年上涨、集资摊派增多等因素,达村村民可支配收入一直难有实质性增长。以学费为例,20世纪80年代,小学学费一般每学期20元左右,中学每学期80元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学费迅速上涨。例如,小学每学期200元以上,而初中则迅速窜至每学期500元左右,高中则升至每学期1000元左右。若考虑到村、镇混乱的集资摊派,普通农民一年忙到头除去这些支出就所剩无几。对打算计划外生育的家庭而言,几千元的计划外生育罚款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据一位当年曾担任村民小组长的村民回忆,1987年是达村村民农业收入最高的一年。那一年夏秋时节天气虽干旱(据说是厄尔尼诺现象),但由于农业灌溉用水充足,所以那一年的棉花反而大丰收,村民收入也大幅增加。然而,此后多年棉花收购价波动非常大,而棉花却属于高投入作物。1990年以后,随着化肥、农药及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村民发现做农业越来越不合算。由于达村经济不发达,当时个体经济很难发展。除了几户跑运输、开食杂铺,另加1户开肉铺及2户个体诊所(后来1家因服务差不久倒闭)外,并没有多少其他个体经营出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村民开始大幅度走出家门,远赴福建、广东等地打工。而现在除了逢年过节,村落中剩下的就是那些老、弱、病、残、孕,一到晚上,除了几声狗叫,村落中已没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中小孩嬉闹、大人月下聊天的热闹场面了。除少数纯农户外,农业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家庭副业,农业收入在家庭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但需要指出的是,2000年以后,外出经商发达的达村村民开始有所增多,他们有的在北京、上海经商,也有的在当地县内崭露头角。为此,村委会还专门建立了一个“达村外出成功人士微信群”,希望以此能增加他们对达村建设的关注度。

据达村现任村支书齐国发介绍,有一位在北京经商的达村村民目前资产已上千万元,据说在北京已购房买车。资产上百万的粗略估计也有好几位。这些村民春节回家过年时,大都成为当地镇政府的“座上客”。对大多数村民而言,经济条件的改善,旧房翻新或重建新房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这些新盖的或翻新的房子无一例外都贴上了墙面砖,装上了防盗窗,设计了独立的卫生间。达村的这一变化,阎云翔在其《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中也曾做过精彩的描述。这也许只能从深植于中国农民内心的文化惯习当中去理解。

根据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达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约为1.2万元,而很多村民对人均年收入却未如村委会那么乐观。在他们看来,如果家庭收入单纯来自棉花和水稻,耕作面积在15亩以上,除去各项生产成本,人均年纯收入也才约为6000元。如果外出务工收入远远超过家庭纯农收入,那就不好说了。以玉茗村村民老杨来说,他有三个儿子,其中老二和老三都在北京开公司,年收入百万元以上,据说二儿子家产都千万了。他们兄弟二人的年收入就把全村村民的平均收入提升了近千元。此外,达村贫困家庭有70户,低保户34户。贫困户和低保户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约450户)的15.6%和7.6%。

随着村民大量进城务工,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正快速消失。但家庭作为消费单位和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例如,在达村,因娶媳妇所带来的彩礼、婚宴、盖房(近年来时兴进县城买房)等经济成本,甚至孙辈的养育成本,都主要由父母来承担。一些结婚多年的年轻夫妇,连孩子一年的生活开销都不甚明晰;达村“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在娶妻生子之前都不知节俭,过的是一种城市“月光族”的生活。与其父母外出打工时的节衣缩食相比,他们在消费观念上已相距甚远。据村民MGY反映,“儿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打工,除了智能手机换了一部又一部,名牌运动鞋换了一双又一双,我就没见他什么时候‘富余’过。其中有两年,外出打工的路费都是由我掏的。眼瞅着就快28岁了,再不找个媳妇,过了30岁打光棍就八九不离十了。……现在不是养儿子,而是养‘祖宗’!”没办法,老两口只好咬咬牙,去年在县城花了30多万元给他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老两口合计好,等房子装修后,就给儿子张罗亲事,不能再拖了。 8G3oUrx6q3wuu8Ov9FKkCevOvTws7T2eMMA7uT9cYT+l3qouOoAouF6wj8RPCl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