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国时期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结项成果即将出版,我想把自己对本项目的一些想法与读者分享,以便朋友们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该书的内容。

一 总体框架

汉语国际传播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此项事业要得以顺利进行就应该充分借鉴既往的经验教训,尤其不可忽视离现在最近的民国时期此项事业的利弊得失。但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民国时期的汉语传播没有什么作为。实际上该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能力所限,汉语不可能大面积被其他民族学习和使用,主要的传播渠道还是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而对汉语的广泛学习和使用,其次是汉语在国外异族中的传习。限于两个渠道重要程度和资料的多寡不同,本书对前者研究较多,对后者研究较少。既往的相关研究多以政治学、历史学的视角,从宏观方面着手。而本书的研究则是站在汉语教师的立场上,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宏观背景下,汉语传播的教材、教师和教学法等微观设计问题,为国家制定汉语国际传播的大政方针提供某些借鉴,更为汉语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参考。本课题虽名为“民国时期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但没有深入方方面面,已有研究比较充分的方面,或材料收集困难较大的方面,就没有列为本书的内容。

二 学术创新

(一)选题创新

目前还没有人从华文教育和汉语在国外异族中的传播两大方面对民国时期汉语的国际传播做过整体研究,本研究则是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材料创新

本课题的材料有的为既往研究较少使用,这包括300种教材(国外出版教材50余种),国内外相关的档案资料,并运用了东南亚、欧美、日韩保存的500种校史校刊。

(三)视角创新

1.站在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观察汉语的国际传播,也站在外国政府、国外异族的立场上观察。如此,研究结论能在突出中国利益的基础上,为不同的利益方所接受。

2.对华文教育,引入了继承语(HERITAGE LANGUAGE)理论,跳出既往华文教育到底属于母语教育还是第二语言教育的理论纷扰,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全面审视民国时期华文教育的利弊得失。

(四)观点创新

1.民国时期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方面是华文教育,次要方面是汉语在国外异族中的传播。

2.汉语国际传播要处理好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和适应外国主流社会的辩证关系。

(1)政治化色彩应该弱化,民族沙文主义的倾向应该避免,尽量弱化文化扩张倾向,尽可能争取相关政府和主流社会的认可及支持。

(2)汉语教学设计当地化程度较低,当地文化内容太少,不太适应当地商业社会;仍然以读写为主,听说较差,技能训练不全面;没能很好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没有实现教法的当地化。

(3)双语教育、三语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必不可少,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对华校等汉语传播机构的师生融入国外主流社会必不可少。

3.汉语国际传播的本土化是语言教学特殊性、实践性和可能性的最集中体现,本土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汉语教学的成败,而且是由华文教育向国外异族人士学习汉语言文化延伸的基础。

4.汉学家传播汉语的历史分期其依据是所在国的政治、历史、教育等相关因素,而不能一味依据中国国内的相关因素。

三 不足之处

(一)相关部分研究深度不均衡

汉语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研究比较充分,而汉语在国外异族中的传播研究就有待深入。汉语在世界各地传播的研究其充分程度也不均衡,我们只是选择了一些我们认为是主要国家的代表性汉学家进行了研究。

(二)资料较多,理论提升不够

本人汉语国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修养不够深厚。在某些情况下,基础资料收集得较多,但继承语理论、认同理论等新学说的运用没有做到游刃有余。

(三)非汉语的文献利用率不高

汉语的相关文献利用得较充分,但很多非汉语的文献未得参阅。英文的材料利用较多,日文次之,但其他语种的资料就多为二手、三手的了,研究视野受到了局限,不能真正做到从世界看中国,研究结论或有失公正客观。

四 真诚致谢

本书得以出版,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诸位朋友的慷慨相助也使我获益匪浅。首先要感谢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会长张西平教授欣然作序,使本书增色不少。我还要非常感谢常州大学的陈林俊老师,他帮我翻译了很多日文资料,有的甚至是整本书。没有林俊的慷慨相助,本书有关日本的部分就写不成。中国矿业大学的孟庆波老师在我项目申报时提供了无私的帮忙。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新加坡访学期间真诚相助的诸位华人朋友,他们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王连美、高小行两位女士,南洋理工大学的陈连冬先生、周敏女士、罗必明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的李金生先生,还有很多华人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我还要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新加坡研究中心)提供的资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们:郭聪颖、潘凤、应慧、杨悦、龙周娜、刘慧珍、李欣、周邱一、刘诗梦、孟慧婷、张璇等,她们帮了我很多忙:写作某节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校对文字版式。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国内外还有很多人给我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恕不一一列举,谨以一颗感恩的心真诚致谢!

我现在成了博士,成了教授,虽然一没升大官儿,二没发大财,但我的事业人生应该可以算我家祖坟上冒出的一缕青烟,因为我的家庭曾是最底层的农村老百姓。如果说我的人生轨迹还有一些可称道之处的话,主要靠我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而精神动力则来自亲爱的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诲。因为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有时揭不开锅,所以社会地位很低,倚山山倒,倚庙庙倒。母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经常用那些令她老人家心酸的世态炎凉来教育我,激励我。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家很穷,你要不蒸馒头蒸(争)口气呀!”这话令我永世不忘。每当听到母亲说这类的话,我首先是对老人家经受的那些屈辱感到特别来气,心跳加速,有时想哭,接下来就是攥紧了拳头,暗下决心。从幼年懂事至今,每当我遇到一次次挫折时,想起母亲对我说过的话,我就又一次次地振作起来。我在事业上不断进取,一方面是为改善我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是为家庭,尤其是为我亲爱的母亲增光。虽然老人家在我26岁的时候就驾鹤西归了,但每当我在人生道路上取得重大进步时,我都会以适当的方式告慰母亲,让老人家含笑九泉。2006年我的第一本专著出版时,我在后记中说要将那本书献给我亲爱的母亲;现在第二本专著又要出版了,我仍将此书献给母亲,再次告慰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7jEi4WEZexKo2lBP7QztoXaLySE/CLnIeIhAQ1bkuw8kp7WBMSGRQ0FVReJnGE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