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外通用国语文教材分析

民国时期的华文教育构成了中国教育的一环,其行政、学制与课程,都是以中国的为典范。至于教科书,除了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本地编印出版的少量教科书外,其他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而从中国进口的这些教科书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大陆学校使用的教材,个别专门为南洋编写的教科书也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南洋特色。本文试以《新编南洋华侨高小国语读本》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该教材编者为吕伯攸、徐亚倩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民国时期在南洋等华校被广泛使用。

一 编辑主旨

(一)语体文(白话文)占绝大多数

《新编南洋华侨高小国语读本》共四册,每册有课文36课,在第一、三和四册中,每册只有1篇文言文,其他都是语体文(白话文),在第二册中36篇课文均为语体文(白话文),并且这几篇未被改写成白话文的文言文都很浅显易懂。许多在其他教材中可能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在本套教材中都改写成语体文(白话文)了。比如:第二册《愚公移山》中愚公对智叟说:

你的眼光,太短浅了!你要知道:我年纪虽然老,但是我死后,还有我的儿子,继续工作;儿子之后,还有孙子;孙子之后,又有曾孙;曾孙之后又有玄孙:这样的子子孙孙一天一天地继续工作下去,那山便一天一天地小下去,为什么不能削平呢?

同属古事新编的还有根据《新唐书·张巡传》改写的《张巡》(一)、(二),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完璧归赵》、《廉蔺交欢》(一)、《廉蔺交欢》(二)、《廉蔺交欢》(三)等。1932年10月,中国教育部公布《小学课程标准总纲》的“教学通则”规定:文字的教材,应一律用语体文叙述,不得用文言文。 有学者则认为:编者这样处理是受到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也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

(二)文体搭配比较切合部颁标准

下表是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各种文体的比例和本教材中各种体裁实际所占比例的对照表

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认为本教材各种体裁的比例和教育部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出现较大差异的地方是有原因的,如普通文中记叙文的比例高了18.5个百分点,可能是因为在本套教材中有好几篇记叙文所讲故事太长,分为了几篇课文来讲,比如第四册中的《凿隧道》就分为四篇课文,《福尔摩斯》则分为两篇,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记叙文的比重。说明文的比例比课标高了3.3个百分点,戏剧的比例高了0.5个百分点。

二 教材内容

(一)本套教材总的取材倾向

突出爱国图强民族复兴。1936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指出:

根据本党(指国民党)的主义,尽量使教材富有牺牲、互助、奋发、图强的精神。凡含有自私、自利、浪漫、消极、退缩、悲观、封建思想、贵族化(如王子公主……之类)、资本主义化(如发财……之类)等的教材,一律避免。

《新编南洋华侨高小国语读本》在教材内容的编辑方面可以说比较严格地落实了上述要求。

(二)爱国报国思想的基本情况

本套教材除了落实国家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之外,尤其注重中华民族的精神复兴,许多选文内容都蕴含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力图借此激发儿童救国生存的意识与情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而在《小学国语课程标准》中有如下文字:“关于下列的教材,尤应积极采用……(2)关于奋发民族精神的,例如:(甲)爱国、兴国和民族革命、民族复兴有关的;(乙)和国耻国难有关的。”

这两方面的课文,如第一册中《岳飞的军人生活》不仅是使儿童知道岳飞的军人生活,且培养儿童崇拜民族英雄的情感。再如《诗二首》唤起儿童抗敌救国的情绪;第二册中《世界最大民族》,讲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经济状况不理想,人口总消费太大,但又转而说要是充分利用人口众多的优势来发展生产,那么中华民族将成为更伟大的民族,建设得更好,人们生活水平更高。本套教材中,内容涉及爱国报国、振兴中华的课文就有40篇之多,约占全套教材课文的2/7。

(三)爱国报国思想的表现特点

1.注重具体事实的渲染

《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在涉及爱国主义教材的编选方面主张:以根据历史事实,不流于感情叫嚣者为限 。本套教材中,除了第一册《国庆日的歌》和《协力同心》,还有第三册《爱国儿子的一封信》和《爱国母亲的一封信》四篇课文因为受体裁的原因有些文字比较直白地宣扬了爱国图存的思想之外,其他的课文所表达的爱国情怀都是来源于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2.以认同感为切入点

海外华人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吸收、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但他们身上仍保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散发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根”的意识并未随着时间的久远而趋淡。他们让子女学习华文,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接触、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华裔学生有着这样的背景渊源,自然对中国文化有更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该教材以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为切入点,导入中国文化。第一册第一课《咱们都是中国人》的教学目的:使儿童知道凡是生长在中国的人,不论性别、年龄、籍贯、氏族,都是中国的儿女;使儿童努力做堂堂的中国人。以认同感为切入点,在培养华人子弟汉语交际能力中,既有语言知识的传授,又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3.文化导入侧重点有偏差

语言教育的作用不外两个:掌握工具,促进认同。二者相较,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实现海内外华人的顺畅交流应该是第一位的。因此,华文教学中的文化导人应侧重介绍当代社会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习俗,即“共时文化”,对某些过时的、古代的、传统的或现实生活中少见的则有选择地适当加以介绍。语言教学的过程是训练学生掌握目的语及文化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要学生能进行交际,因此,只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共时文化,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本教材这方面做得不太好,中国文化古代介绍得多,现当代介绍得少,不合实用。这可能也跟编者有意避开南洋殖民当局图书检查所关心的一些当时敏感问题有关。

三 教材特点

(一)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小学教育总目标

1932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的小学教育总目标规定:

小学应根据三民主义,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养成知礼知义爱国爱群的国民。

在这一总的指导思想下,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国语教育也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小学国语的教化目标

(1)养成高尚道德,优化人生理念。

如第一册中《父亲的来信》教学目的:①使儿童知道求学做事须有不怕难的精神及交友要用真心和亲热的态度。②使儿童体会父母的爱护和期望其子女之深切,以引起其孝亲和勤学的观念。 第三册中《公理与私谊》教学目的:养成儿童不得徇私谊而毁公理的观念;养成儿童的公德心;使儿童明了校园内的花草不可采摘。

(2)传播生活知识,赞美人类劳动。

如第二册中《书籍的故事》使儿童知道书籍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关系。《报纸里面究竟是什么》使儿童明了报纸的内容,养成阅报的习惯。《干农事》教学目的:①使儿童明了干农事的条件——辨别土质、划田、选种、下种、施肥浇水等。②使儿童明了“做”是学的中心,干农事是在“做”上用工夫。

(3)欣赏自然美景,培育研究兴趣。

如第三册中《西湖秋泛》使儿童欣赏西湖的白天和夜晚的美妙景色。《天空的景色》的教育目的:使儿童知道天空的现象和它的变化,引起他们研究的兴趣; 第四册中《冬夜》的教学目的:使儿童欣赏祖国冬夜的景象并学得描写景物的方法。 《南极探险家的报告》的教学目的:使儿童知道南极地方的地理环境;鼓励儿童冒险进取的精神。

(二)切合儿童心理,提高阅读兴趣

一部好的教材不仅要以教育目标编辑课文,而且要紧密切合儿童心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旨归。

1.内容方面

适合儿童经验和阅读兴趣,初年级喜富于想象性的教材,中年级渐喜现实的教材,高年级喜性质奇特的教材,如战争、探险、英雄伟绩、机械发明等。如高小一年级也就是三年级的学生应该算低年级了。所以这个年级的学生喜欢富于想象性的教材,如第一册的《燕语》和《桀凯斯自述》(一)、(二)、(三),具体而有深切隽永的趣味,有引导儿童动作、思考等的功用。《菊花》使儿童明白菊花的能力,尚能与风霜奋斗,人们岂可屈服于环境,以引起儿童们奋斗的精神。有些课文有着奇警和充分的真实性,尤其是《飞行遇险》(一)(二)(三)和《完璧归赵》,具体而有深切隽永的趣味。

2.语言方面

确是国语,不杂土语、方音(诗歌韵取国音)。语句明白顺适,合于自然语言,如:第一册《青天白日》中写道:

院子里的树木,叶子一动也不动;漫天的云,黑沉沉的压下来。一会儿,刮大风了,树上的蝉,噤声不叫;蜘蛛也缩着身体,从网的中央挂下来,逃走了。

隆隆隆,隆隆隆,雷声从远处推过来。电光越闪越急,雷声也越来越响,银箭一般的雨,斜着射下来。沙沙沙,沙沙沙,一阵一阵,打在屋檐上,打在屋背上。

措辞生动而不呆板,上面的《青天白日》虽然文字平易,但是措辞很生动具体,如“隆隆隆,隆隆隆”“沙沙沙,沙沙沙”,拟声词很生动地呈现了雷雨时的雷声和雨声。拟声词重复使用也更有音韵感,加深了语义,突出了雷雨时雷声之大和雨势之强。

叙述曲折而不太平直,如第二册中《最早的火车》:

马夫却很肯定的说:“只需给我们一个机会,就可以证明马车总比火车快。”于是来了一次九英里的竞赛,一方面是特别挑选的快马,一方面是新发明的火车。竞赛开始,起先是马车在前,但渐被火车赶上。在努力的互相追逐中,快马已感到疲乏而落后了,眼望着火车快要到达目的地,出于意外,它忽然停止了。因为火车头后面的吊钩脱落,已和拖车分离,要用人工来衔接。在这一霎时间,竟被快马赶上在前;那马夫的欢呼,盖倒了一切。——可是隔不多时,火车衔接得不会脱钩了,再来一次竞赛,终于夺还前次失去的锦标,镇住了马夫的讥笑。

文章叙述曲折,富有故事性。

描写真切而不浮泛,并且和所叙的事实“一致的和谐”,如第三册中《从上海飞西京》(二):

从郑州西飞的上空俯瞰,黄河一线,蜿蜒于下;首阳山和华山,起伏嵯峨于南。豫陕边境,有些低平的小山,周围都一圈圈的凿满了梯形耕地;民居窑洞,便掘在那地垠之下,只见三三五五的黑洞,东西散布着。洞旁偶然立着几株枫树,确如古诗所谓“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样地红:不用说,这一点缀成一幅天然图画了。

情节一贯,层次井然。第四册的《南极探险家的报告》:

我们的“战胜号”已靠近南极大陆了,只见沿岸尽是白光炫目的冰崖,和蜿蜒下注的冰河。远望海中浮动的冰块,有的平坦,很像一片田;有的高耸,很像一座屏风。海水和冰相互映,变成种种颜色;有紫的,有黄的,有棕榄色的,甚至有成为红色的,较小的海燕,在空中自由飞翔;笨拙的鲸鱼,喷着水在传旁游戏;还有几只狡猾的海狗,在浮冰上卧着曝太阳。

结构严密完整而不疏散畸零。生字依据部颁的儿童字汇,支配大体均衡,语言的深浅比较适中。

3.插图方面

本套教材各册均有插图,数量虽不多,但却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了解课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书是高小用的教材,之前还有《新编初小国语教材》,这本书有丰富的插图,尤其是低年级的目的是“便于图画引入文字”,类似于看图说话,看图写话,随着年级的升高,插图日益减少,而课文篇幅逐渐加长,这符合小学生阅读心理规律,阅读能力的发展。

4.编排方面

(1)单元划分倾向。

教材虽没有明确的单元划分,但课文内容却紧密相关,有的甚至是一个故事的连贯;同时,由于教材具有学习指导,一般六七篇文章之后就会有一个学习指导,具有一定的单元划分倾向。

课文联系性较强,文章之间有时探讨的是同一个话题,如第一册中10.《母与子》(一);11.《母与子》;12.《岳飞的军人生活》;13.《岳飞的私人生活》都是关于宋将岳飞的。

有的文章甚至是同一个故事的拆分。如:第一册24.《桀凯斯自述一——我的田庄生活》;25.《桀凯斯自述二——我在战狗学校里所受的训练》;26.《桀凯斯自述三——我怎样的救主人》等。

(2)附带参考材料。

本套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两个内容,其一是各科联络:如第四册中第一课《斯巴达的国民训练》之后“各科联络”的内容是:斯巴达国民训练的特色和勇敢、尚武、爱国等精神,可与公民教材相联络。斯巴达的地理及历史与历史地理教材联络。其二是参考资料:包括“文字的注释”和“事实的补充”。

(3)儿童及相关人物做主角。

本套教材中,前三册共有22篇课文把儿童及和儿童切近的人物做教材的主角,占20%,第四册中将儿童作为主角的课文比较少。

(4)附加了诸多实用内容。

附问题和练习课文,高年级用的并附语法和各种实用文格式。教材每篇课文之后,皆附有练习,包含“词语解释”、“问题解答”和“研究”、“提要”、“列表”、“作文”等项,其中“词语解释”和“问题解答”是每课必备内容,其他内容则是根据具体课文具体分析。本套教材各册均附有“学习指导”,内容主要是教导学生各种实用的阅读法、语法、各种实用作文法及作文格式等。

四 不足之处

本教材的不足之点突出表现为本地化程度偏低。

(一)国民政府部门对华文教材的宏观要求

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材的教化目标也存在一些缺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本地化程度偏低,不能较好地满足华人在居留地的实际教学和生活需要。1934年《教育部与侨务委员会公布修正侨民中小学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侨民中小学应遵守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中普通教育原则,根据侨民特殊环境,并按照学生身心发育之程序,培养民族意识、自治组织能力及改良生活,发展生产之知识技能。第十五条:侨民中小学教科书……为适合地方情形起见,并得由该委员会加以修改或另行编辑。

国民政府的多次侨务工作会议都强调要为华文教育编写适用的教科书,那么什么适用的呢?也就是要根据侨民特殊环境,适合地方情形,也就是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

各科教材的选择应根据各科目标,以适合社会——本地的现时的——需要及儿童经验为最紧要的原则。

(二)小学国语本地化程度低的表现

我们认为当时的小学国语教材大致存在以下问题:充斥古代内容,今人不好理解。国内器物过多,国外很少接触。文字偏古偏俗,解释相当困难。印刷水平偏低,儿童阅读生厌。风俗习惯不通,人情物理相隔。缺乏外文译注,教学存在不便。总之小学国语教材的针对性不强。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比较熟悉中国和学生居住国的文化,有个比较,哪些是一致的,哪些是有别的,哪些是学生熟知的,哪些是陌生的。大陆当时主编该教材的人因为没有在南洋教学和生活的经历,是很难实现上述比较的。在这一点上就远远比不上那些在南洋工作的华文教师。

五 总结

该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地体现了语言课程的综合性。一般能力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在该教材中均有所体现。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该教材中也得到了反映。教材的内容和编写体现了明显的人文性。着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厚重的人文内涵贯穿于整个教材的编写之中。从教材内容而言,该教材入选了各种体裁,反映了比较多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该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了字、词、句、篇、语、修、文,但是逻辑的内容就没有具体体现。从语文所要掌握的技能来看,包括了识字、阅读、写作等能力,但是听话、说话等的能力训练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特殊能力训练不全面。本教材是给南洋华侨学校使用的,华侨子弟的国语教学不同于国内小学生的国语教学,因为前者是一种准第二语言教学,后者是纯粹的第一语言教学。华侨子弟的国语训练应该在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听说等日常生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本教材恰恰在上述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彰显人文性有余,体现工具性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华侨子女国语学习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华文教材本土化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后人在编写华文教材乃至对外汉语教材时所应汲取的教训。 2xk2tEbVGqJnJ1h+kR+cxk7JzySxo9JZ5A49Zo1LTJemlT9G4Qm544W2H9oE5i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