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民国时期殖民地政府华文教育政策研究

汉语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传播,一方面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居留地殖民地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和政策。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蓬勃开展,汉语国际传播的本土化或当地化势头日趋明显。笔者认为本土化或当地化的内涵千头万绪,但首要之点应该是传播的内容不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相违背,不与其政治经济利益有冲突。本节以英国新马殖民地为视角,以档案等史料为依据,研究民国时期华校教材被查禁的情况,以期对研究民国时期殖民地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也希望对从事汉语国际传播本地化研究的相关人士有所启发。

一 殖民地政府查禁华校教材的两个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华文教科书只是教导要修身、忠君、爱国。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和自由思想得到了介绍。因为这和马来亚的英国人的利益没有矛盾,从开始到1925年在这方面殖民地政府没有注意什么。1925年海峡殖民地政府教育报告书说在当年的华文教科书中发现了政治的和反外国人的内容。 [1] 根据1926年英属海峡殖民地政府颁布的《英属三州府学校注册条例》第十四条之规定,提学司或副提学司,或者视学员有权随时进入注册之华校进行检查。若察觉学校教材、公文等有损于其殖民利益者,即可取出进一步审查。

于是有所谓汉务司者,检查各校之教科书,严禁爱国之言论,压迫学生之谈国中政治。而于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书,尤不能持之入境。

上述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禁用不适宜之书籍。 然而直到北伐战争发起,相关的麻烦才开始了。有研究者称,“早在1928年,英国殖民政府已禁用了一批反英的教科书”, 但大规模地禁用华校教科书还是开始于1931年。国民革命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热情;国民党也加快步伐促进华侨工作尤其是华教。1929年前后华教的国内政治形势很有利。华教在海外不仅自身发展得蓬蓬勃勃,而且应和国内的大趋势,在所居留的殖民地也开展了反帝反殖的民族、民主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了相关殖民地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华教被大肆限制乃至打压,华教教材被查禁在劫难逃。1933年到1942年日本侵入东南亚,尽管华校教科书禁用的事件时有发生,但频率小了,数量少了。到1949年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受外族压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海内外华夏儿女空前振奋,民族向心力大大增强。同时,左派思想更加速向华校进军。在这种情况下,1956年新加坡和马来亚的英殖民地政府,在反共的大前提下,突然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大陆53家出版社所有出版物的进口。

这个地毯式的禁书令,把当时市面上将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能销会卖的华文书书种都包括在内了,新、马两地的华文书店,马上面对书源枯竭的前景。

这就出现了华校教材禁用的第二个高峰。本节研究的只是南洋(东南亚)殖民地查禁华校教科书的第一个高峰,即民国时期殖民地政府对华校教科书的查禁。

二 民国时期华校教材遭查禁的时代背景

见前文第一节第一部分:民国时期华侨汉语教育政策:宗旨。(本书第3页)

三 民国时期殖民地政府对华校教科书查禁的三个阶段

(一)1928—1930年:开始阶段

北伐之前和当中在中国出现了一种狂热的革命热情,此举席卷了海外。包含上述热情的华文教科书在1928年遭到了英殖民地政府的第一次查禁。这一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和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公布了一个查禁的教科书的名单(可惜我们至今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这之后的第二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一个幼稚园和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文书籍出版商立即着手编辑符合新要求的教材。这些课程新标准的规定之一就是三民主义被置于新编辑的教材中。英国殖民地政府发现新教材是他们所讨厌的,1930年在马来亚禁止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教科书系列、世界书局出版的新学制系列和新主义教材系列,因为这些课本充满三民主义的意识和思想,是国民党党化教育的一部分。

(二)1931—1932年:高峰阶段

1930年和1931年在东南亚的华校中国民党的主导地位依然保持,但共产党在华校中的活动也悄然升温。很多华校的师生在国共两党的支持下举行罢课等危害殖民地社会稳定的事件越来越多。1931年是上述事件爆发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的1月和3月,新加坡的新侨学校再次被警察突然检查,一如既往地逮捕了一些人,没收了共产党的文件。还是在这年1月,警察突袭新加坡的玉桥学校,并带走了一些青少年学生。 [2] 1930年2月,金文泰爵士来到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和马来邦的高级行政长官。他对中国国民党及其奉行的三民主义素不认可,“1934年在伦敦的一个公共协会的演说中,金文泰指出,国民党试图使所有的华校都处于其控制之下,并且通过华校教材将反英意识带给所有的学生。” [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落难的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来到南洋,国共两党虽然因争夺对华校的控制权而存在矛盾,但两党都在搞反英宣传,并鼓动当地华人放弃对英国政府的忠诚,在这种形势下,金文泰总督决定全面严厉禁止国共两党在殖民地华校的活动,大规模地查禁华校教材便是上述举措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1933—1940年:后续阶段

应该注意到,尽管禁书名单继续公布,但1932年的情况出现了变化。海峡殖民地这一年的教育年度报告说:1932年上海的两家主要出版教材的公司——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每个都出版了一系列的分别供国内和海外用的教材。这些教材被政府认定适用,并且在大多数华校使用,或者作为某个完成的系列,或者作为那些被认为没有问题的教材的补充材料。《星洲日报》谈华文教科书历史的文章也说,1931年之后,教科书的声调变得平和了,尽管它们中的语言教材仍然着意于国家受的欺辱和拯救国家。1932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正式小学课程标准,从而取代了当时的课程设置。 [4]

在此我们对比了沈百英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国语教科书,就可看到南洋(东南亚)华校教科书内容的变化轨迹。1931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沈百英、张国基编辑的《南洋国语教科书》八册,该书编辑主旨约分左列各点:

1.灌输南洋特殊知识。

2.提倡乐观、前进、合作、互助、勇敢、劳动的精神。

3.扩充想象,启发思想,陶冶情绪,并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

沈百英1933年编辑出版了《复兴国语教科书》,主要供国内小学生使用,其编辑主旨:

注重体格、德性、经济、政治的训练,以养成健全公民。灌输党义,提倡科学。

1938年沈百英等又将上述课本改编为南洋华侨小学校初级用《复兴国语教科书》,其编辑大意:本书遵照教育部审定复兴初小国语教科书改编,专备南洋侨民小学应用。 一句有关政治教化的语句也没有。

上述两本复兴国语教科书,都是初级小学用,但一套国内用,一套国外用(南洋华校专用),国内用者注重党义教育,国外用者很少有明显的国民党党义色彩。《复兴国语教科书》(大陆版)第四册有《买飞机救国》一文,符合当时中国遭列强侵略,国民义愤填膺的国情 ,而这与南洋等国的国情不合,因此,《复兴国语教科书》(南洋版)就将这一课改成了《坐在飞机上》。

四 相关文献和查禁科目

(一)登载查禁教科书目录的政府公报

目前我们看到遭查禁的教科书的记录,其官方文献是《海峡殖民地政府公报》( Strait Settlement Government Gazette ,SSGG)和《马来联合邦殖民地政府公报》( Federal Malaya Settlement Government Gazette ,FMSGG) [5]

1.SSGG 1932年5月16日,pp.784—787;

2.SSGG 1932年6月1日,pp.3213—3217;

3.FMSGG 1933年8月25日,pp.2741—2745;

4.FMSGG 1933年12月1日,pp.4056—4061;

5.SSGG 1935年8月2日,pp.1948—1958;

6.FMSGG 1935年8月23日,pp.1888—1897;

7.FMSGG 1937年10月29日,pp.2947—2953;

8.SSGG 1937年11月19日,pp.3464—3469;

9.SSGG 1940年1月26日,pp.2004—2009。

(二)查禁教科书的科目一览

续表

总数:875册,其中小学教材649册,占74.17%;中学和民众教材226册,占25.83%。

1.国语、国文

其中,国语、国文涵盖的范围最广,包括国文课本,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新课程标准适用课本,初级中学用的《国文读本》第一册;国语课本,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新中华教科书高级小学用《国语》第三册;国语和国文合在一起的课本,如:初级中学用的《国语与国文》第三册;口语教材,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复兴教科书,高级小学用的《说话范本》第二册、《说话教学法》第二册;作文教材,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作文指导》、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初级小学用《应用文课本》;课外读物,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人人读》第四册、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儿童活页文选》第三辑合订本;文学作品,如: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我们的诗歌》(全)。明确涉及革命或党化教育内容的国语国文教材,当然全部在查禁之列,如: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的《革命的诗歌》(全)、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党化教育适用国文新读本》第一册至第八册。

2.历史

包括一般的历史,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高级小学用的《历史》第二册;本国史,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初级中学用的《本国史》下册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史话》第四册、《中国近百年史》上册、下册 ;外国史,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初级中学用的《外国史》(全)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教科书,高级中学用《西洋史》下册 ;中外交往的史书,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英外交史》 ,因为这类书籍中含有较多的与外国列强观点不一致的内容;至于那些专门谈帝国主义国家侵华给我国带来耻辱的历史书籍更是被全面禁绝,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高级小学用的《国耻史纲要》 ,上海文明书局出版高级小学用的《国难读本》第一册、第二册 ,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小学用的《日本侵略我国小史》上册、下册 。国难、国耻类的历史教材共有7种被禁。

3.地理

包括一般的地理教科书,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修正课程标准适用课本《地理》第三、第四册(初级小学用) ;本国地理,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修正课程标准适用课本《初中本国地理》第四册 ;外国地理,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修正课程标准适用课本《初中外国地理》第一册 ;中外地图,如:上海世界舆地学社出版的《世界最新形势图》(全)、《中国最新形势图》(全) ;敏感的地理读物,如: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我国的商埠》(全)

4.常识

包括一般小学使用的常识教材,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新课程标准适用课本《春季始业用常识课本》第五册、第六册、第八册(初级小学用) ;幼稚园常识教材,如: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幼稚园常识》(全);特殊时期的小学常识教材,如: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使用的《战时常识》(全);关于南洋(东南亚)的常识教材,如:《南洋常识》(第三册、第四册、第八册)

5.音乐唱歌

被查禁的音乐教材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音乐唱歌教材,另一类是一般的歌曲集。前者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初级小学用的《唱歌读本》第三册 、上海儿童书局出版高级小学用的《儿童音乐教科书》第一册;后者如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现代学生唱歌集》(全)、上海新亚书局出版的《标准歌曲集》

6.社会

被禁的社会教科书包括小学的社会教科书,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中学适用的《社会课本》第一册、《小学社会科教学法》(全) ;战争时期的特殊社会科教材,如生活书店出版的《战时读本》(高级小学用)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

7.公民

被禁的公民教材虽然数量不少,但种类单一,只有小学和中学的公民教材和公民教授书,前者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高小公民课本》第一册 ;后者如高级小学用《公民教授书》第三册、第四册

8.尺牍

尺牍即书信。白话尺牍居多,如: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学生白话尺牍》第四册;也有一些言文对照的尺牍,如: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初级小学用的《文言对照初等新尺牍》 ;因为南洋(东南亚)是商业社会,所以被禁的尺牍中还有一些商业尺牍,如:上海广益书局出版高级小学用的《新式商业尺牍》卷一

9.党化教育

国民党党化教育教材意识形态方面的教化色彩偏重,所以一般在被禁之列。这类教材或直接叫党义,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党义》(全) ;或冠以三民主义,如:上海三民书店出版小学校用的《三民主义教育书》第一册至第四册 ;或冠以中山主义,如: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高级小学用的《中山主义新国民读本》全部禁用

10.算术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算术的内容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不应该被禁绝,但仍有28册被禁,占875册禁书的3.2%,可见查禁标准之严。

11.民众识字

民众识字教材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民族主义等党化教育的内容也遭查禁,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民众识字课本》第二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三民主义千字课暂行本甲种》第一册至第四册 。美术、商业、体育、卫生、给小朋友的信等其他种类的被禁教科书因为数量不大,所以就不再说明其范围了。越接近自然科学,查禁的越少。中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就没有查禁的,不论中小学,外语类没有被查禁的。除了这些教材之外,政府还更新了1930年禁止的三个教材系列 ,并宣布一部广为接受的识字课本非法 ,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1932年11月,马来亚政府颁布了另一个禁书名单,来源于FMSGG1932.11.18。

五 遭查禁的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浪笙在《南洋英荷各属对华侨之文化政策》中,较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禁书的内容:

1清末以来中英外交的详情;

2中国是次殖民地国家的远近原委;

3觉醒中国民众复兴民族的思想;

4现代帝国主义所处的阶段及其对付中国的政策;

5启示中国青年认识本国今日所处的危殆地位。

下面我们引述被查禁的一些华校教材的内容,来印证上述结论。

被查禁的华校教科书多处向青年学生讲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来自列强的奇耻大辱,并启发国人奋发图强,反帝救国:

咳,诸君,我们中国人,现在受外国的欺侮,要算是受到极点了,你想和外国人交涉以来,款子一共赔了多少,地方一共割掉几处,条约一共订结几次,有哪一次订结条约,不是我们吃亏的。——咳,诸君,现在有许多懵懵懂懂的人,还当我们中国是个完全无缺的大国,我们中国人是个泱泱大风的国民,要是把对外的情形看起来,我们这国家真是危险极了,我们中国的国民离做人家奴才的时候,也不远了,还不要警醒警醒吗?古人说得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且把中国自和外国交涉以来种种失败的历史讲几件给诸君听听吧。

在对列强的控诉中,尤其突出了英国的侵华罪行。束世澂的《中英外交史》的目录如下:

第一章 中英交通之起源

第二章 中英间之战争

第三章 英国与中国不平等条约

第四章 英人对华土地侵略史

第五章 英国对华经济侵略史

第六章 英人在华之惨杀案

第七章 中英外交史势总论

该书总论写道:

自愚观之,以惨案为手段,实帝国主义者技穷之表征,苟国人不为威屈,则彼自绌。观于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事,可以见之。大中华民国之人乎,汝欲自立于地球之上,此时为最后一战矣。

既然帝国主义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就要贯彻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推行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奋起救亡。以《新主义教科书后期小学国语读本》(魏冰心、吕伯攸)为例,该书编辑纲要:本书材料注重含有革命性的故事、史谈、传记、游记、小说、诗歌等,并阐发中国国民党的党义,以期适合于党化教育之用。 第一册第二课《国父孙中山先生》(一)课文:

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讳文,字逸仙,号中山,广东中山县人。先生幼时,在广州医学校肄业;见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就立志运动革命,改造中国;结识豪士,鼓吹民族思想。

第一册38课,有关民族革命的内容至少有19篇,占1/2,如关于孙中山的有7篇。

如果说上述国语课文的反帝色彩还不太明显,那么《新主义教科书的前期小学社会课本》第六册(世界书局)就特别惹人耳目了,其目录如下:立国要素、我国的领土不完全、领事裁判权、我国四大商埠、我国的进出口货、保护税法、关税协定、收回关税自主权、契约、我国的统一和分裂。 该书前两课课文的反帝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立国的要素有土地、人民、主权。——有了土地和人民,假使没有主权,仍不能成为国家。国家的主权完全,土地完全,人民的福利也就增进;国家的主权损失,土地割让给别国,人民的痛苦也就不堪言状。

我国的领土已不完全——这些土地都是帝国主义国家用种种威迫欺骗的手段掠夺去的。若不设法收回,领土完全不能恢复;国民的痛苦也就不能解除。独立国家应有完全的主权,管辖领土内的人民。不许外国人在领土内行使领事裁判权。——这个权是他们从不平等条约里明抢暗夺去的。

六 小结

(一)溯源

民国时期,我们至今见到的中国大陆最早为南洋编写的国语教材是《民国华侨初等小学国语教科书》,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十册。编辑大意:

本书前四册于饮食起居家庭学校及社会国家之事均根据于道德要旨,以语言之教授尤便领悟,期养成儿童良好之习惯,即以补修身一科之所不备;本书后六册除取材于前项国文外,每册各参以时势上应酬上之语言若干课,以引起儿童国家之思想及交际之智识,即年长失学者亦可取以为补习之用。

该教材出版时,东南亚的殖民政府对华校的存在还是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至今我们也没有见到华校教材遭查禁的记载。但上述教材一套十册从第五册开始其内容便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让华侨华人居留地原住民和殖民地政府不能接受的内容,如:

第五册

第二十五课 平等

齐 最蠢的就是马来人,真真是生成的奴隶。

鲁 他虽然蠢,也是人类,我们使唤他,也要当怜悯他。若是待他刻薄,就不是我们民国平等的道理了。

第九册

第四十九课 租借割让地二

唐 割让是哪些地方?

王 鸦片之役割香港与英国,甲午之役割台湾与日本,还有云南西南二千多里让给英法,满洲东北几千里、伊犁西北千多里都割与俄国。最近英国占我片马,俄国争我满洲里,这都是我国民的大耻。

王 唉!可叹不知何日才能够收回?

第十册

第二十九课 鸦片之役

城 鸦片是哪里来的?

里 是英属印度来的。

城 鸦片的害很大,怎么我国从前不禁呢?

里 那是满清政府的流毒,从前也禁过一次,英国要同我国开战,满清政府很畏怯,就订约任他来卖,这一次就名为鸦片之役。

城 从此以后就不禁了吗?

里 现在民国实行禁绝,将来一定没有人吸了。

(二)启示

民国时期东南亚查禁华校教科书的国家不只是英国殖民地,例如泰国就有《暹罗限制教科书条例》,规定:华侨学校所用教科书须经暹罗教育部审查许可,方得教授。如三民主义则绝对不许,盖恐其传播革命思想也。 但限于时间和精力,笔者只是较具体地考察了英国管辖的海峡殖民地和马来邦的相关情况,期收以点带面之效。著名华文教育史专家郑良树先生在谈到民国时期华校教科书的情况时指出 “这些教科书及参考书的禁用,完全是因为内容涉及反英、过分强调民族意识及党义等敏感课题,而为英人所忌讳。” 客观地讲,虽然郑先生的话未必完全符合实际,因为有些教材被查禁很可能是英国殖民地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过于小题大做,但是大多数被查禁的教材其内容还是被郑先生说中了的。民国时期华校课本中讲述的近代以来列强在华犯下的种种罪行都是板上钉钉的,在那个时代宣传反帝反殖,主张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三民主义都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不论什么时期,我国政府在自己的国土上都可以向国民讲述国家遭受列强欺侮的耻辱史,也都可以通过这个办法激发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抵御外侮的应有情怀,但在国外宣传上述内容,即使是面向华侨华人,也是有悖因地制宜的原则的。我国政府在国外任何一处开展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也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在既应该做、又能够做,还要做得成的前提下,内外有别,审慎考量和设计此项工作的目的和手段。在域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切忌和意识形态挂钩,切勿伤害相关民族和政府的切身利益,切实灵活处理敏感内容,不然相关教材就会出现与本土化或当地化相左的水土不服,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大业也就很可能遭遇事与愿违的种种挫折。

[1] Lee Tinghui, Chinese Schools in British Malaya Policies and Politics ,Singapore:South Seas Society,2006,p.106.

[2] Lee Tinghui, Chinese Schools in British Malaya Policies and Politics ,Singapore:South seas society,2006,p.106.

[3] Lee Tinghui, Chinese Schools in British Malaya Policies and Politics ,Singapore:South seas society,2006,p.106.

[4] Lee Tinghui, Chinese Schools in British Malaya Policies and Politics ,Singapore:South seas society,2006,p.122.

[5] 《海峡殖民地政府公报》(SSGG, Strait Settlement Government Gazette )和《马来联合邦殖民地政府公报》(FMSGG, Federal Malaya Settlement Government Gazette )。 LiyON4WfXscv4yszhkPsxE09Ep55zcQlelp6AHQ3HH/rWQOQ/1+xGH/x/4Yr9Q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