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区域金融合作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高区域金融合作水平、防控金融风险将有助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稳定和健康。近年来,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区域融合程度的加深对于区域金融风险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部分地区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区域间金融风险存在共变和相互传递。在这一新的背景下,研究区域金融合作风险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从区域金融与区域金融理论、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理论、区域金融结构、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金融合作风险、区域金融政策与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集聚与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测度与区域金融风险实证、区域金融风险防控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对区域经济融合背景下的区域金融风险问题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证,并进行相关案例研究,尝试梳理适用中国国情的区域金融合作风险防控理论。
本书总体上按照以下思路展开: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实体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区域金融发展作为支撑,两者的发展应当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当两者的互动关系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匹配时,就可能出现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的防控和化解不仅需要从国际金融风险的大背景入手,更需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构建适合的区域金融发展策略,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本书运用金融风险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以区域经济互动不断加强这一实体经济现象为背景,以区域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防控为研究对象,探讨因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引起的金融风险在区域间的传递途径、机制,试图从金融合作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风险的化解之道。
本书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将理论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把区域经济与金融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以区域发展理论、区域金融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系统的特殊性以及虚拟和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中建立风险防控和政策评价理论。采用对比优化方法,在一个区域内,考察在区域合作发展与区域金融风险传递、区域金融政策与区域金融绩效、区域金融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几个维度内,政策与主体行为、经济活动与金融风险的反馈机制,以描述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同区域金融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以揭示区域金融风险的内生性,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深入研究区域金融风险的内在生成机理,并防止区域金融风险向区域实体经济反向溢出。
在区域金融风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金融运行机制的实际情况,侧重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市场特征进行研究,并揭示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阶段与实体发展阶段的不一致特征,以减少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弱化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
第二,国别经验总结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经济计量方法、统计方法和时间序列方法等,构建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测度指标,利用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进行测量。同时,从国别差异角度,相互比较,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国别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从区域制度特点和发展程度等维度探讨区域金融风险的国别差异成因,以揭示区域金融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研究区域金融风险形成和传递的影响因素。
第三,将理论梳理和现实分析、预测分析相结合,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风险理论机制进行梳理,也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经济结构与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进行分析。既考察区域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绩效—区域主体行为间的行为传递机制,同时也考察以金融政策—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为主线的政策传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