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产业的内控机制、金融市场健全性以及金融产业的资产质量和人力资源是引起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微观因素。
区域金融产业的内控机制是指金融产业内部为了确保自身业务健康运行、保证金融资产质量、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提升经营服务水平,从而保障支付能力的机制。建立完善和科学的内控机制是金融机构业务健康运行的保证,也可以降低微观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预防金融风险的传染和扩散。内控机制必须立足于能在第一时间内对业务范围内的情况进行监控,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高效内控机构,以员工为根本加强管理并在办公室配备高素质的内控管理人员,将金融机构内部的人、财、物纳入监控管理的范围。二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制度,内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考评办法能有效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因为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考评办法能调动内控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抑制犯罪动机,增加冒险成本。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据法规对各项业务活动实施有效监控,各级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对所辖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下令整改,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确保金融业务安全运行。四是加大和完善整治力度和风险责任问责制度,对呆账和坏账进行大力整治,实行风险责任的终身追究制度,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遏制资产质量的恶性循环。
区域金融市场的健全性一方面是指金融市场能为区域内的金融机构提供其所需要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体系内有完善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既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也能控制风险的传染和扩散。完备、健全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对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至关重要,实践表明,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融资结构优化、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及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努力建设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本币与外币、短期与长期产品、现货与衍生品、分层有序、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同年3月,《存款保险条例》颁布,吸收存款的银行业机构按规定全部办理投保手续,这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和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5月人民银行宣布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简化管理流程;2019年,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件正式出台。在文件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同时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努力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普惠性,能有效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
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和区域金融安全取决于区域金融产业内主要组织机构的资产质量,如果金融产业中主要组织机构的资产质量较低,一方面,会降低金融产业的盈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导致竞争力低下,影响银行的信用扩张;另一方面,如果金融产业的资产质量问题得不到缓解,金融机构很容易产生流动性危机和信用危机,降低对输入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从而影响区域金融安全。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不良双升”格局的出现是因为近几年银行贷款的客户多为小微企业,这部分企业资产能力薄弱,偿还贷款的能力较低,一旦小微企业不能及时偿还贷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增加。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3%,虽较上季度有所减少但不良总量较大,存在潜在的风险。
区域金融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区域金融风险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银行业如何保持高效稳健的运行至关重要。区域金融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决策水平,项目投资和审贷等业务人员的业务组织、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几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也提醒我们,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维护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努力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队伍,以保证银行业的平稳健康运行。2009年中国银监会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要求各金融机构根据当地从业人员的素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保证银行业科学、平稳、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