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必然伴随着金融的新常态,金融新常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速度逐渐变缓,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商业银行规模增速放缓,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二是金融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经济发展由数量向质量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的国民经济重心已由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4.6亿元,第二产业贡献率由57.4%下降到36.3%,第三产业则从39.0%增加至58.8%,年均贡献增长率为2.21%。金融发展需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致力于为制造业服务,导致了融资结构失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金融业的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严峻,在新常态下,一些中小企业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资金趋紧,不良贷款增加。除此之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都对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首先,随着多元化市场的发展,包括保险、证券、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迅速成长,原有的金融市场边界被弱化,一旦某个环节发生失误,金融企业的风险也会迅速增加。其次,现阶段的金融风险具有跨行业、跨地域、跨市场的新特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蔓延,多数金融企业跨区域相互合作,不断发展交叉金融业务。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特征随之加强,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为市场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打造良好的金融秩序。
首先,要提高跨区域监管的协同能力,设立统一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银保监会、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等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监管部门,同时发改委、地方政府、海关、税务和工商等多部门参与,协助办公,面对众多的管理部门,提高监管中的跨地区协调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为共同预防金融风险,需针对金融企业进行全面监督管理,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预防金融风险的能力建立在完善的金融信息的基础上,完善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为整个金融行业提供可靠的风险评估标准,因此,应加强金融企业之间的信息往来,完善金融信息共享模式;以人民银行为主导,提出完善的统计口径,实现金融市场监测体系的标准化。
其次,金融机构应该提高自身金融风险管理和抵御能力,加强金融管制。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拓宽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支持;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在维持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情况下积极拓展其他中间业务;强化市场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运用风险识别和监测工具分析风险,通过市场提供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提升市场风险管理能力。除金融机构本身进行自我约束外,政府更应该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随着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有所增加,但是金融的创新并不是引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动荡往往与监管不力有关。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机构恶性竞争,在跨行业、跨地域、跨市场的风险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和稳定协调机制,及时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处置。
最后,政府应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严厉打击民间非法融资活动。实体经济的风险是金融风险的源头,在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脱实向虚”的背景下,区域性金融风险更易发生,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需要标本兼治,在疏解实体经济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实体经济风险的关键在于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对实体经济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加强对企业的甄别和处置,积极协调银企对接,帮助符合产业政策和资产优良的企业渡过难关,预防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的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同时积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各种直接融资工具如票据、债券等进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