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各区域板块发展之间的差异比较

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包括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一般用经济总量、人均GDP、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效益等指标进行分析;二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包括教育、卫生和人民生活;三是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包括科技产出、科技投入和科技社会资源三个方面;四是资源状况的差异,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用经济总量、人均GDP、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效益等指标进行分析。GDP总量和人均GDP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GDP总量反映整个地区的总量情况,人均GDP反映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标准;经济结构可以用产业结构来衡量,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指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经济结构越合理;经济运行效益可以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和宏观的经济效益。

首先对四大区域经济总量水平的走势进行分析,从图2 -5中可以看出,2014—2018年,2015年四大区域 GDP 均有所下降,东部地区增长得较快,但是其他三个地区GDP增长相对缓慢,这使得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加大。就经济总量而言,四大区域呈现出东部最强,中部与西部差不多,东北最少的发展状况。东北地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老的发展动能加速衰退,但是新的发展动能还没有形成,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造成经济发展加速下滑。

由于四大区域的省市数量不一样,故用总量水平进行对比有所局限,可以从趋势上判断它们的差距情况。如图2-6所示,四大区域板块的发展差异可以用每个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表示,2015—2018年,四大区域的经济波动幅度较小,东部地区的GDP比重占全国的50%以上,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占比相当,发展比较平稳;东北地区GDP占比最低且逐年下降,东部地区缓慢上升,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图2-5 四大区域近五年GDP总量
资料来源:根据2015—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图2-6 四大区域GDP占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在分析了四大区域的GDP走势之后,需要对人均GDP进行考察。人均GDP又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如图2 -7所示,从2014年到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均逐步增长,但是东北地区有所下降。总体上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均GDP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逐步增加,说明东部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

图2-7 2014—2018年四大区域人均GDP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二个差异为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专业的细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生产部门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不同,经济结构可以用产业结构来衡量,本书运用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来衡量某一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占比越大,经济结构越合理,即可以通过各个区域板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区域板块间的差异。从图2-8中可以看出,四大区域均在2015年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近年来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经济结构均有所改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中部最低,从总体来看,东部与其他三个区域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比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即东部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与其他区域相比有缩小的趋势,说明全国产业整体上正朝着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转变。

经济运行效益也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益是指利用现有资源服务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效率,可以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大,国家就越有能力为国民提供富足的公共服务,即经济效益越好。从图2-9中可以看出,2014—2018年,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平稳,说明东北地区经济运行质量较低,中部地区2017年之后有所回升,东部和西部地区逐渐下降。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经济效益较好,西部第二,东北地区效益较低,地区差距有所减小,但是东部地区近两年也呈现下滑的趋势,说明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出现了瓶颈,各地政府应抓紧机遇,深化改革,早日实现经济的转型。

图2-8 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2014—201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图2-9 2014—2018年地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以上分析只是对传统的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做了简单的差异比较。虽然传统的四大区域板块能在总体上反映中国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特征,但是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存在“异质性”,这种划分方式不足以反映经济分化的全部过程和问题。目前中国区域增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新常态下的全面降速,由于中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制约条件都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分化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倾向于以东中西部来划分,但是进入发展新常态以后,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南北的经济发展分化趋势也逐渐增强,即使在同一区域,每个省份间的地区发展态势都有所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一是传统区域板块间“横向分化”的格局进一步加剧,近两年四大区域板块呈现出“东部增速回落、东北增速下行、中部相对稳定、西部发展较快”的格局。这与之前“东快西慢”的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统计,2017年西部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增速位于全国前列。2017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3540.83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16531.34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6个百分点,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36980.2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同比增长9.3%;这种在全国降速的情况下,西南地区部分省份仍然保持着高增长的现象被称为“西南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现象”,即东北地区曾经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几年经济增速几乎呈“断崖式下跌”,与西南地区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两种现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区域发展格局的看法,也反映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局势正在经历重大的调整。

二是南北之间的发展分化差异逐渐明显,与传统的横向东西差距大的格局不同,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南北纵向差距日益显现出来。近几年,北方地区如东北、西北、华北等资源丰富地区由于资源价格回落和传统过剩产能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是南方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小。从总体上来看,西南及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西北及华北地区,2018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增速居全国前五位的贵州、西藏、云南、江西、福建均位于南方,而位居后五位的天津、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则均位于北方。南北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南快北慢”,将南北方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对比就不难发现2008年南方省区经济增速普遍低于北方省份,2012年左右南北方增速基本持平。2013年以后,南北方经济增速差距持续扩大,到2018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区与增长最慢的省区差距扩大到将近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比重“南升北降”,由于南北区域各省区经济增速的变化,其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呈此消彼长的态势,近几年北方经济每况愈下,南方经济占比越来越高,目前北方经济占比已不足40%。这种由东西差距向南北差距的转变,反映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经历重大的变化,这不仅意味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对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出挑战。

(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在教育、卫生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某一区域的教育情况可以用教职工人数、教育经费和中等专业以上在校学生人数来衡量,以上三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源、教育资金能力和人力资源;地区卫生情况可以用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进行衡量,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医疗实力;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可以用人均消费支出进行衡量,该指标反映了人民的消费能力。为方便分析,我们选取了2014—2018年四大区域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量数据进行比较,从图2 -10中可以看出,四大区域的人均消费支出均逐年上升,东北地区上升缓慢,从总量上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均消费支出总量最多,西部第二,中部第三,说明东部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由于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人均消费支出赶超中部地区,位居第二。

(三)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科技发展水平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社会资源三个方面。一个地区的科技经费筹集与投入情况可以用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科技经费支出总额及R&D发展经费来衡量;科技产出量可以用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数来反映;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社会资源可以采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R&D发展人员、研究与开发机构数、开发课题完成度等指标。为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产出量,本书对2018年四大区域的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数进行统计,根据数据可知,东部地区2018年专利申请数为2798619项,专利授权数为1630525项,东北地区专利申请数为127302项,专利授权数为68469项,东部地区的申请量为东北地区的二十余倍。从总体来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存在巨大的差异,说明在科技水平发展方面,东部地区遥遥领先。

图2-10 2014—2018年四大区域人均消费支出

(四)资源状况的差异

我国四大区域的资源差异很大,资源状况的差异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差异和社会资源差异。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和各种矿物和能源等;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知识及社会关系等。为方便统计,我们以各区域就业人力资源对当地社会资源进行衡量。

就自然资源而言,以矿产资源为例,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东部地区相对贫乏,根据2019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可知,2018年鄂尔多斯盆地新增1个亿吨级油田,3个千亿立方米气田;四川盆地新增威荣1个千亿立方米页岩气田,川西地区日产天然气22.5万立方米,元坝地区新增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1527亿立方米,川东地区日产气82万立方米,在海域方面,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评价发现整装千亿方凝析气田,在渤海湾盆地呈现5000万吨级页岩油规模增储领域,这些资源储存地大部分均位于西部地区。除此之外,新勘探的非油气矿产也均位于中西部地区,贵州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区高地锰矿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富锰矿;西藏罗布莎香卡山地区发现我国规模最大单体铬铁矿;新疆火烧云铅锌矿外围圈定10余处找矿靶区,累计探获铅锌资源量超过2300万吨;湖南东坡、内蒙古维拉斯托、江西岩背等地区共新增锡资源量20万吨;山东莱州—招远整装勘查区新增备案金资源量224吨。 综上所述,就矿产资源而言,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但是就其他自然资源而言,该趋势并不显著,如我国的水资源则是在东部地区比较丰富,且南北分布差异也很明显,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开发速度的加快,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出现了变化。如表2 -8所示,2018年降水量东部地区最高,达到11969.8毫米,但是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却是西部地区遥遥领先,2018年西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分别为15894.8亿立方米、16152.8亿立方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开发程度不如东部地区,对水资源的浪费较少。

图2-11 2018年四大区域的专利申请数与专利授权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表2-8 2018年各区域水资源情况表

资料来源:2018年《水资源公报》。

就社会资源而言,以人力资源为例,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被社会利用并且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劳动者的总和,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条件。在这里,我们将各地区的人力资源差距简化为就业人数之间的差距。据统计,2019年东部地区就业人口20216.2万人,中部地区就业人口7498.6万人,东北地区2197.3万人,西部地区7500.8万人,东部地区就业人数遥遥领先,这与东部地区金融最发达的事实相吻合,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7rI9paPSsqnktDr8mmhu+umpTQcbca8Tj/LHjiImaV/XB+qnymUNFcWCGDaQt8H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