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书以国内外对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能源消费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以“全国—区域—家庭”三个层面为分析主线,从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经济波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其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出发的各地区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以及影响因素、公平和效率视角下区域节能减排的责任承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多个视角,充分考虑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特征、现状和问题,从“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方面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及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框架。见图1-1。

第一,本书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特征和演变规律、城镇化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理论分析,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和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基于能源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总结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和变动特征,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动态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及其利用效率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证分析了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经济扩张期”和“经济收缩期”影响的差异性进行判别,为准确把握经济周期性波动与能源消费之间的演变规律、制定更加细化有效的节能政策和稳定的节能路径、顺利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目标提供了政策建议。

图1-1 本书研究的逻辑思路

第三,从区域层面,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我国各省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深入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考虑,计算省级层面的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资源禀赋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公平和效率双重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区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状况、节能减排的潜力和成本等多种因素,对各区域的节能减排能力和应承担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综合评价。这对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更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经济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计算城乡居民由于消费产品和服务而引起的能源消费,分别利用结构分解模型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引起居民能源消费变动的技术进步、人口变迁、生活消费等宏观因素以及家庭收入和家庭特征等微观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为准确预测家庭能源消费、挖掘家庭消费领域的节能潜力,提升节能政策的针对性,引导家庭用能习惯、改善消费模式,构建宏观经济与微观家庭相结合的节能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第五,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将能源战略内生于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多管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能源政策,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能源消费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能源效率提升的战略选择、机制设计、政策途径和实施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归纳法和制度分析法相结合。具体如下:

(1)通过对文献的评析来归纳和总结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不足,寻求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建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和利用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计量和实证分析。在充分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使用H-P滤波法去除GDP和能源消费序列的趋势,利用双对数法对经济波动对能源消费的非对称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估方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误差分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松弛测度的SBM-DEA和窗口分析方法,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估算我国省级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资源禀赋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利用SBM-DEA模型进一步计算我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和边际经济成本,从公平和效率双重视角分析区域节能减排的责任分担问题;使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城乡居民间接能源消费总量,并利用结构分解模型,对引起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进行分解;采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综合应用价值折算法和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16年我国样本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家庭收入和家庭特征对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

(3)对新型城镇化中能源消费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及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能效对策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和利用效率、空间发展状况采用比较分析,其中涉及归纳法和制度分析法。 0F1f/QqgyAo9D5Powx2ROIkBBnAfApbMvfjVyj2ZGCzeGDO0Zrnd95buHI+4I4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