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努力降低能源消费的进程中,具有巨大节能潜力的资源型区域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僵化等原因导致节能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实现区域之间公平发展也需要对节能减排的责任承担问题进行新的考量;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变动和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导致来自于家庭部门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也给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深化期的新形势下,本书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及其利用效率进行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系统总结我国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
二是分析经济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非对称性影响,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能源消费的科学预测提供参考;实证研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把握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规律;测算区域的能源全要素生产率、节能减排潜力和经济成本,为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合理地分配节能减排责任提供依据;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影响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因素,为构建宏观经济与微观家庭相结合的节能路径提供政策参考。
三是针对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和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实证结论,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举措,科学制定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探讨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提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机制设计、政策途径和实施建议。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虽然一直以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但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能源大量消耗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将城镇发展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未来城镇化建设和能源政策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难题。
结合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消费进行预测是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但是城镇化建设和城镇固定投资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而经济波动对能源消费是否存在非对称性影响?如何把握“新常态”时期城镇化投资以及经济波动下能源消费的规律性变动从而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准确预测?控制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但是如何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出发因地制宜地分解能源控制目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完成?在工业部门节能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门能源消费趋势是如何变化的?城镇化、技术进步、居民消费、家庭收入和家庭特征等宏观和微观因素如何影响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至今还未有定论,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能源战略实施的侧重点和具体政策的制定。因此,本书试图以国内外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费与能源利用效率相关研究为基础,以“全国—区域—家庭”三个层面为分析主线,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和利用效率问题,进而根据研究结果,给出在城镇化建设进入深化期背景下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破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发展的对策。本书后续共包含十个部分。
第二章是国内外关于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及其利用效率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从四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及其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展开回顾。首先,对城镇化建设、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综述,明确了能源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分析了能源消费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即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效率问题,剖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总结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路径;同时对能源效率的内涵和测算模型进行归纳,总结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详细阐述了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再次,对能源需求预测方面的文献及其结论进行回顾。最后,鉴于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现实,归纳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为构建研究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第三章首先根据能源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将能源消费者分为企业、居民、政府三类,分析它们各自的能源消费行为;从能源消费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联系城镇化发展过程,分析不同主体的能源消费趋势和演进特征。然后,界定能源利用效率的概念、比较常用测度指标,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角度全面把握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综合比较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模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为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分析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及其利用效率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效应,如规模效应、产业结构转变效应及技术进步效应,梳理其相应的影响机制。最后,综合城镇化进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介绍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五个阶段及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考虑地区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从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角度阐述其影响机制。
第四章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的变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首先,基于城市经济学理论,总结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和变动特征。然后,基于能源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接下来,对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特征进行描述,对比分析生产和生活的能源消费特征、城镇和农村能源消费特征。
第五章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使用我国1978—201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就“经济扩张期”和“经济收缩期”影响的差异性进行判别,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而采用分类别、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数据深入探讨影响的形态和其内在驱动因素,为准确把握经济周期性波动与能源消费之间的演变规律,科学预测我国能源消费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不同类别能源的消费和变化趋势,并基于经济波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特点制定更加细化有效的节能政策和稳定的节能路径,顺利实现节能和调整能源结构目标,提供了政策建议。
第六章首先阐述城镇化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接下来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质量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使用基于误差分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质量、城镇化发展水平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质量、城镇化公平协调发展质量多个维度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及推动城镇化建设质量型发展、实现城镇化和能源消费“强脱钩”的建议。
第七章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考虑,运用基于松弛测度的DEA模型(SBM-DEA)和窗口分析方法(Window Analysis),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模型,对2003—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在就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依赖和资源丰裕两个角度分析资源禀赋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提出了我国特别是资源型地区的节能减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从节能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出发,综合考虑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状况、节能减排的潜力,以及能源消费下降和削减碳排放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等多种因素,对各区域的节能减排能力和应承担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适当的节能减排责任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目标。这对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更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经济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九章首先对比分析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能源结构以及能源消费变动因素。接着利用投入产出表方法计算2002—2017年中相应年份的城乡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并利用结构分解模型,对引起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变动的节能技术、中间生产技术、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人均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6个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因素在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变动中的贡献和发展趋势。最后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不降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前提下,为科学地制定居民能源消费政策,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来引导居民的绿色消费结构,引导产品结构的改变,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第十章使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以及家庭特征的微观视角,使用价值折算法和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16年我国12865个城乡家庭样本的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能源消费,进一步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究家庭收入水平、家庭规模、城乡属性、户主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异质性特征如何影响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析这些因素对家庭能源消费不同分位数上微小变化的边际影响。本章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微观家庭直接、间接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深化城镇化进程中家庭能源消费的城乡差异和家庭特征异质性的影响,为准确预测家庭能源消费、挖掘家庭消费领域的节能潜力、提升节能政策的针对性,引导家庭用能习惯、改善消费模式、构建宏观经济与微观家庭相结合的节能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第十一章对实证结论进行归纳,将定量分析结果定性化,找出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需求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基于本书的实证结论与定性分析,提出将能源战略内生于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机制设计、政策途径和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