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人类需求与地球环境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匹配。为了克服这种不匹配,一方面需要人类适当减少发展中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地球的资源供给能力,抑或找到一种折中的方式来沟通二者。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工业文明所倡导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效用最大化财富观、依赖化石能源线性生产观以及奢靡型高消费观,导致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人类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尺度的减缓碳排放,才能最终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

在多学科的协同探索过程中,经济学为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行动尝试。本书开展的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不仅为气候变化提供了经济学理论、模型支撑和实证分析支持,也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规范的政策分析工具和指导性结论。这也是本书编写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所在。同时,本书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于2018年开始组织团队,共同推进框架梳理和内容编写,期间增删数次终得付梓出版。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两章。前两章介绍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的争议、内涵和研究历程,减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和长期减排目标。第二部分为第三至六章。其中,第三章介绍了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中国特色进行了相关理论探索。第四和第五章着重强调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项目评价方法以及适用于气候变化减缓路径分析和政策评估的各类相关模型。第六章则从低碳总体规划、市场—政府协同制度选择、创新—技术变革—金融投资,以及教育—管理—个体行为转变等方面,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一般路径和优化制度进行了探索与讨论。第三部分为第七至九章。其中,第七和第八章分别从能源供应部门和其他各主要部门讲述了其碳排放的现状、减排潜力、路径和政策选择。第九章阐释了全球区域和城市的减排行动与治理机制,特别是对美国、欧盟国家、“基础四国”的减排政策及具体行动进行了梳理,并着眼于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对城市未来治理进行了探讨。

本教材的定位与特点如下。全书从气候变化经济学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框架。本教材适用于高等学校经济学、气候变化相关专业的辅修课或专业课,可供本科生、研究生根据学习需要开展选择性教学和阅读。首先,作者团队是由长期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研究,并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提供政策建议的研究人员,以及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组成。他们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脉络、减排技术、评估模型和方法以及减排政策具有丰富的实践及教学经验。其次,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问题,因此本教材旨在启迪读者从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性合作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并从时—空间,多尺度、多部门、多责任主体的视角思考碳减排的路径与低碳发展模式。最后,本教材敢于探索前沿,鼓励“百家争鸣”。全书从“双失灵”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的争议开始讲起,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前沿热点,向读者介绍国际上最新的理论和实践,并积极探索适合新常态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本书由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编写完成。主编为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张晓玲教授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欧训民副教授。副主编为清华大学段茂盛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克副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温宗国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瀚程研究员、山西大学经管学院丛建辉副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刘杰。其中,张晓玲承担了本书第一章和第六章的内容编写,并与段茂盛合作撰写了第三章,与王克、丛建辉共同执笔了第九章;欧训民承担了本书第四章的内容编写,并与刘杰共同完成了第七章的内容编写;第二章和第五章分别由王克和戴瀚程执笔;第八章由温宗国和丛建辉共同执笔。同时,本书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834005)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参与资料收集、整理和校对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对本教材编纂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来自(排名不分先后)香港城市大学(陈玉洁、杜梦冰、韩文静、贺立、孙文、王洁、张旭坤、赵梦雪)、清华大学(邓哲、李东雅、李会芳、李梦宇、欧阳丹华、任磊、陶玉洁、王奕涵、张海军、张绚、郑棹方)、北京大学(郭超艺、韩亚龙、刘晓瑞、陆潘涛、吴雅珍)、中国人民大学(崔学勤、夏侯沁蕊、项启昕、张小丽)、山西大学(石雅、张敏)、陕西师范大学等。最后,感谢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为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并进行了细致的审读工作。 DeRp2ypU5GFDhK6jFhFnCvjaywhLTobsPnnSiV8D0n0HAwYZACV0NP47aJoPwx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