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全球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减缓碳排放长期目标

一 《巴黎协定》下NDC目标汇总

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是华沙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并在隔年的立马气候大会上得以明确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减排机制。目的在于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有关决议的要求,由各国自主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截至2017年6月15日,共有189个缔约方提交了其国家自主减排贡献目标,这些缔约方的排放量合计占2012年全球的98%左右。根据目标类型的不同,可将 NDCs 分为以下几类 [8]

第一,基准年目标,相对历史基准年实现绝对减排。但基准年年份的选择各不同相同,一般选择1990年、2005年和2010年为基准年。

第二,基准线或BAU目标,相对于基准线或一切照旧情形减少排放量。许多NDCs/INDCs,特别是南美洲和中美洲,非洲和南亚的国家多选择该种目标类型。

第三,基准线或BAU目标(未指定),相对基准线的减排量(未指定)。但第二种类似,但不同的是没有具体指定基准线或BAU,如菲律宾和委内瑞拉等国。

第四,强度目标,至少有五个国家NDC目标中将强度目标作为其主要的减排目标类型。

第五,强度和非温室气体目标,排放强度目标和非温室气体目标。中国和印度的目标是提高碳排放强度,在一次能源消费中设定非化石燃料的比重目标。

第六,轨迹和固定水平目标。南非的排放轨迹目标是2025年和2030年之间的排放范围。以色列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提出了固定排放水平的目标,即在一给定的年份内不会超过某一固定水平的排放量。

第七,提交的行动(无法量化)。很多国家在其NDCs中没有定量描述其减排行动。

二 NDC目标汇总以后和《巴黎协定》目标的排放差距

(一)现有NDC下全球未来排放趋势

气候分析指标工具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 gramme,UNEP)的报告都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继续增长,但是增速将放缓。 [9] [10] 从排放现状来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欧盟和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自2010年以来年均分别降低10%和2%。中国在经历了2000—2010年间110%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后,2010—2015年间排放增长仅为16%。

通过分析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0%的32个代表性国家,CAT报告指出,虽然全球碳排放增速趋缓,但不能保证达到长期温控目标下有关2020年前全球碳排放达峰的要求。虽然2017年预测的现有政策情景下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2016年降低了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但是2020—2030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将增长9%—13%。

根据UNEP 的研究,对于约占2012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75%的G20国家,现有政策情景下G20成员国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将处于坎昆大会承诺排放范围的中位数,但16个国家 [11] 中的11个都无法在不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条件下使国家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报告还指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排放的影响最早可能于2020年左右显露端倪。七项研究表明新政策情景下美国2025年碳排放将达到年均57亿—6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比退出前政策情景预测的50亿—66亿吨有显著上升。

基于现有研究,CAT 和 UNEP 对不同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预测进行了汇总(见表2-2、表2-3),可以发现,CAT 和UNEP对现有政策情景和NDC 情境下未来全球排放趋势判断比较接近,但是在实现2℃和1.5℃目标所需的排放水平上,UNEP 的研究结果相比CAT更低。

表2-2 不同情景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UNEP)

注:括号外数据为研究中位数,括号内为10%—90%的取值区间。
资料来源:UNEP(2017),Th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7.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Nairobi,2018-5-5,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22070/EGR_2017.pdf.

表2-3 不同情景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CAT)

资料来源:CAT(2017),Briefing Paper-Improvement in Warming Outlook as India and China Move Ahead,but Paris Agreement Gap Still Looms Large,2018-5-5,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documents/61/CAT_2017-11-15_ImprovementInWarmingOutlook_BriefingPaper.pdf.

(二)现有NDC与实现2℃和1.5℃目标的排放差距评估

UNEP的2017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即便全部实现NDC目标,2℃温控目标的碳排放预算也将在2030年被消耗掉80%,而1.5℃温控目标的碳排放预算届时将耗尽,2100年实现两个温控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图2-15所示,至2030年全球现有NDC目标情景与2℃温控目标情景之间将存在约11吉吨(中位数)的温室气体排放差距,差值的波动区间为8吉—12吉吨;与1.5℃温控目标之间差距为16.3吉吨,波动区间为13吉—18吉吨。若只考虑无条件NDC,2030年与2℃和1.5℃温控情景之间的排放差值将分别扩大至13.5吉吨和18.7吉吨。相比2016年的评估结果,2017年对2030年2℃温控情景与NDC情景间的排放差距评估结果有所下降,而对1.5℃温控情景与NDC情景间排放差距评估结果有所上升,这主要来自NDC相关研究对未来排放水平评估结果降低和1.5℃排放路径的数据更新。

图2-15 不同情景下2030年全球碳排放差距(UNEP)
资料来源:UNEP,Th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7.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Nairobi,2020-3-10,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22070/EGR_2017.pdf.

由于CAT假设全球采取协同减缓措施并且部分措施早于UNEP假设,其1.5℃温控情景中存在2020年前温室气体的减排空间,所以CAT关于2025年及2030年的预测值较UNEP的结果偏低,导致两个温控情景下的排放差距数值较大。如图2-16所示,NDC情景下2025年2℃目标的排放差距为11吉—14吉吨,1.5℃目标的排放差距为14吉—17吉吨;2030年2℃目标的排放差距为16吉—20吉吨,1.5℃目标的排放差距为22吉—26吉吨。

图2-16 不同情景下2030年全球碳排放差距(CAT)
注:“差距”范围仅来自承诺预测不确定性。差距是根据1.5℃和2℃基准排放量的平均值计算的。
资料来源:CAT(2017),Briefing Paper-Improvement in warming outlook as India and China move ahead,but Paris Agreement gap still looms large.Climate Action Tractor,2020-3-10,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press/improvement-warming-outlook-india-and-china-move-ahead-paris-agreement-gap-still-looms-large/.

三 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部门行动与技术选择(重点部门以及技术等)

国际能源署(IEA)在 World energy perspective 2017中设置了以下三组情景,对未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部门行动与技术选择进行了展望。三组情景的含义及碳预算如表2-4所示。

表2-4 IEA技术展望情景设置

表2-4 IEA技术展望情景设置续表

参照情景(RTS)下,CO 2 排放将持续增长,直到2050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60年CO 2 排放总量将达到40吉吨。而2℃情景(2DS)下,要求2020年之前就达到CO 2 排放峰值,2060年CO 2 排放量将下降至2014年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相比RTS,2060年之前的累计碳预算将减少40%,大约需要减排760吉吨CO 2 。要实现这一减排目标,需要综合运用各部门的行动和减排技术。其中,减排贡献最大的是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两者的减排贡献分别是40%和35%。其次是CCS技术,其减排贡献将是14%。燃料转换和核能技术的减排贡献相对较小,分别为5%和6%(见图2-17)。

图2-17 从参照情景到2℃情景的排放量与技术选择

实现从参照情景到2℃情景,从分部门的累积CO 2 减排量看,能源部门的累积减排贡献最大,其次是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建筑部门和转换部门的累积减排贡献相对较小。从分部门的减排技术看,对大部分部门而言,能源效率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是最主要的减排技术选择,其次是CCS技术。具体而言,在能源部门和交通部门中新能源技术发挥重要的减排作用,其减排贡献量占累计减排量的一半以上。而对于工业、建筑和转换部门而言,可再生能源技术发挥的减排贡献有限。能效技术在除电力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均发挥主要的减排作用。CCS技术的作用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在能源和转换部门中,CCS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图2-18)

图2-18 从参照情景到2℃情景的部门累积CO 2 减排量及技术选择

进一步,在2DS情景下实现更为激进的减排目标,实现到B2DS情景的转换,能效技术仍发挥最主要的减排作用,其减排贡献为34%。发挥第二大减排贡献是CCS技术,其减排贡献占到32%,这与由RTS到2DS的减排有所不同。燃料转换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核能技术在实现由2DS到B2DS的转变中的作用相对较低,其减排贡献分别为18%、15%和1%。(见图2-19)

图2-19 从2℃情景到低于2℃情景的排放量与技术选择

综上,在不同的减排阶段,实现不同的减排目标,所需的主要减排技术和重点减排部门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CCS技术均将是最重要的减排技术选择,应重视增加对这些技术的投资和战略部署。

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政策与行动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及几点评价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2015年6月,中国政府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NDC),对中国的减排和适应行动做出了安排,主要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等。

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选取了以发展路径转型创新为主题的一揽子指标体系,包括意向性峰值时间目标和以提高碳要素效率为核心的量化转型过程指标(包括碳强度、非化石能源比重、碳汇等指标),致力于实现发展路径变迁,努力探索一条不同于美欧传统路径的创新型可持续低碳发展路径,并注重对实现路径转型所必需的技术、资金和其他必要条件及适宜环境的加强。为满足有关国家自主贡献应涵盖所有要素(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授权并有效应对已经发生的气候风险,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还包含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众多举措和政策。同时,中国还在其贡献中包含了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建立南南合作基金,全面拓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规模和领域的目标。

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评价

整体来看,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合理国际责任的姿态和决心。具体而言,努力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实施国家自主贡献,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实现和碳排放脱钩,中国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日益减轻,这将为进一步向低碳发展路径变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与已有的2020年减排承诺相比,中国2020年后的减排力度将全面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行动力度进一步增强。2020—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CO 2 排放强度下降速率将进一步提高,从2005—2020年的平均3.9%上升到4.4%,并有望进一步提高到2030—2040年的6.3%和2040—2050年的9.2%。 [12]

第三,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有望成功实现转型,开创一条比美欧等发达国家更为低碳的发展路径,以更低的收入水平达到更低的峰值。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排放达到峰值对应的人均GDP水平,在2.0万—2.5万美元(2010年价格),人均峰值水平为10—22吨CO 2 。而按照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可望在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时就达到人均峰值,且人均峰值可望保持在8吨左右CO 2 的较低水平上。

第四,中国如能实现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为其在2030年后进一步向符合2℃温升目标所要求的路径转型,提供较大的可能性并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最新发布的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中较为符合中国实际的、有可能实现2℃温升目标(50%可能性)的诸多情景研究结果的推演,其对中国2030年前的减排要求和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所设定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核心关注在于中国2030年达到峰值后是否能以更快速率脱碳。也就是说,如果中国能在实现2030年目标的基础上以更快的速率脱碳,那么中国长期发展路径将有望满足全球2℃温升目标要求。

第五,通过落实国家自主贡献,至2030年中国历史累积排放将始终保持低于美欧的水平。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下,中国将确保通过创新发展路径,使其到2030年的能源相关CO 2 累积排放水平仍低于美欧同期水平(届时美国、欧盟和中国在1750—2030年间的历史累积排放的相对比例为1.4∶1.2∶1.0),甚至低于美欧当前(1751—2012年)的累积排放水平。

第六,为发展中国家后续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并通过南南合作等方式传播经验、提供支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被很多发展中国家视为发展样板。中国可通过创新发展路径,垂范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示范模型和经验,支持这些发展中国家规避传统高碳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尽早走上“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效创新发展道路。同时,中国也能通过自身转型促进全球转型,为重塑全球发展路径做出贡献。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气候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和举措,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1.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此外,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信息产业发展指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南,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推动高耗能行业去产能。2016年以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版)》等推进高耗能行业去产能相关政策、文件,成效显著。2016年化解粗钢产能超过6500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9亿吨。

大力发展服务业。商务部印发《居民生活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优质安全、便利实惠、城乡协调、绿色环保的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此外,人民银行、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继续领跑三次产业。

2.提高能效

强化目标约束和政策引领。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对“十三五”期间的节能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将“十三五”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国家能源局印发《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加强节能管理和制度建设。2016年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国务院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协调推进“十三五”节能工作的有关部署。此外,《节能监察办法》《节能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节能管理和制度建设。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2016年以来开展了能效“领跑者”行动;发布《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推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交通运输部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交通制度和标准体系。此外,国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十三五”公共机构节能能源资源规划》,开展公共机构节能考核。

3.优化能源结构

继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度煤炭消费减排量替代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对钢铁、煤炭、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产业和面临潜在过剩风险的煤电行业,要严控(严禁)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法,显著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煤炭消费量。2016年,中国煤炭系消费量37.8亿吨,较2015年减少1.9亿吨,下降4.7%。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指导意见》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推荐目录(第一批)》《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办法的发布和执行,对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非化石能源。能源局印发《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实现“十三五”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综合措施,2016年中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消费量已经连续3年下降。

4.适应气候变化

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农业、水资源、林业、海岸带及相关海域、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加强适应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多项工作,提高了这些重点领域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科技能力等进一步加强了适应能力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5.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与各国有关国际机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务实合作,为促进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一方面,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会议与行动倡议;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家在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此外,进一步深化气候变化方面的南南合作。

(三)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低碳发展虽已是中国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资源禀赋、能源效率、技术能力储备、体制政策基础以及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也共同决定了中国想要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仍将面临以下种种巨大挑战:

第一,资源的可得性将增加实现贡献的风险。例如,要实现国家自主贡献,需要获取大量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替代部分煤炭,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确保资源可靠的供给、保障能源安全是中国实现目标的巨大挑战。

第二,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化工等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在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城镇化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行。这些都必然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持续增长。尽管中国政府已开始着力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但这种努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且可能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而出现反复,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

第三,随着中产人口占比的逐年提升,在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消费排放压力会上升,甚至在中长期会超过制造业的排放压力。如何塑造年青一代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对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至关重要。

第四,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是约束中国贡献目标实现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例如如何确保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和电网的稳定供应,如何解决发展水电、核电时的额外影响如环境影响、核安全问题等,如何解决碳捕获封存(CCS)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等。

第五,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关键的低碳技术和适应技术领域仍存在欠缺。如果通过有效的国际技术合作机制确保技术的可得性是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六,落实减缓和适应贡献目标面临巨额投资需求和“结构化”成本。实现中国贡献目标需要大量增量投资,这些投资有一部分能带来经济回报,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诸如碳捕获封存(CCS)等技术的应用。除了经济成本,中国实施贡献目标短期内还可能面临其他社会成本,例如淘汰落后产能,会引发结构性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以缓解和消除这些社会成本。

第七,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能力普遍不足,意识、体制、社会机制的改善任务十分繁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能力尚有不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还非常不健全,许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中国目前还缺少健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监控核算能力和执法能力都还比较薄弱。这些都将对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形成挑战。

本章主要介绍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驱动因素、减排技术和政策选择、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力度,特别说明了中国自主减排贡献目标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人为活动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1970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能源相关CO 2 排放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而经济增长则是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加强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部署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CO 2 排放量的削减是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措施。《巴黎协定》确认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的目标。但研究普遍认为,现有NDC目标大部分与2℃和1.5℃温控目标差距很大,大部分国家的现行政策也与其NDC 目标存在距离。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和举措,但实现NDC目标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延伸阅读

1.Meinshausen,Malte,et al.,“Greenhouse-gas Emission Targets for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2℃”, Nature ,Vol.458,No.7242,2009.

2.Xu,Yangyang,and Veerabhadran Ramanathan,“Well Below 2℃: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Avoiding Dangerous to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s”, Proceed 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114,No.39,2017.

3.Boucher,Olivier,et al.,“Opinion: In the Wake of Paris Agreement,Scientists Must Embrace New Direc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113,No.27,2016.

练习题

1.什么是NDC?

2.为什么设置1.5℃和2℃为目标进行全球剩余碳预算?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理解。


[1] 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Inventory of U.S.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 1990-2015”,https://www.c2es.org/content/international-emissions/,EPA,2017.

[2]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Climate Analysis Indicators Tool(CAIT),http://cait.wri.org.

[3] 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Working Group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4]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5] Anderson K.,Peters G.,“The Trouble with Negative Emissions”, Science, Vol.354,No.6309,2016,pp.182-183.Fuss S.,Canadell J.G.,Peters G.P.,et al.,“Betting on Negative Emission”, Nature Climate Change, Vol.4,No.10,2014,pp.850-853.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Working Group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Kartha S.,Dooley K.,“The Risks of Relying on Tomorrow's ‘Negative Emissions' to Guide Today's Mitigation Action”,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2016.

[6] 崔学勤、王克、傅莎、邹骥:《2℃和1.5℃目标下全球碳预算及排放路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第11期。

[7] 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Working Group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8]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Programme,Th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7,UNEP,Nairobi,2017,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22070/EGR_2017.pdf.

[9] UNEP,Th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7.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Nairobi,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22070/EGR_2017.pdf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World Energy Outlook,2014.

[10] CAT(2017),Briefing Paper-Improvement in Warming Outlook as India and China Move Ahead,but Paris Agreement Gap Still Looms Large,Climate Action Tractor(CAT),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documents/61/CAT_2017-11-15_ImprovementInWarmingOutlook_BriefingPaper.pdf.

[11] CAT分析的G20国家为: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韩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美国和欧盟。其中欧盟包含G20成员和非G20成员的所有欧盟国家,由于数据限制,法国、德国等G20成员国不单独列出进行分析。

[12] 资料来源:基于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PECE模型核算的NDC情景结果计算得到。其中2020年的碳强度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分别根据45%和15%计算,2030年的碳强度和非化石能源目标根据65%和20%计算。 6ph1QbgNPSXWuZO4AF/LHKFlC+zbqgReSl2PUgk36ftb0edFpOUz9XeCUG8rJ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