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之初,中国电影产业几乎面临生死关头。国产电影年产量曾经下滑到50部以内;放映电影的有效银幕不过一两千块;全年票房不到10亿人民币,其中大部分由分账发行的10部好莱坞引进片所创造。而电视剧则替代电影,成为大众体验故事的第一载体。在国产电影“最危险的时刻”,破釜沉舟的电影行业成为第一个被全方位推向市场的文化行业。2002年,国家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开始实施,电影全产业链向社会、民营企业和资本开放,推行院线制改革,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格局和壁垒被打破。借助市场的推动,体系内外的国有、民营、合资电影企业共同解放生产力,在短短两三年时间,整个电影行业就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3] 。可以说,新世纪初的全面市场化改革对于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繁荣,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全行业向社会开放,打破行业封闭性,全面提升了电影的产业活力。社会资金、社会企业获得了行业准入的机会,资源效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短短几年中,奄奄一息的电影行业便生机盎然,电影产量大幅度提升,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008部。20倍的增长反映了行业发展的中国速度,其中头部电影的制作规模和投资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第二,打破了行政区划对电影资源的束缚,形成了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改革前,电影市场由四级发行放映公司区域分割。院线制以后,电影市场的流通性增强,电影产品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展。全国银幕数量增长到七万多块,居世界第一;全国电影票房650亿,增长65倍,使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大的市场,也成为全球坐二望一的举足轻重的大市场,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权。
第三,提升了观众意识和市场观念在电影行业中的地位。电影功能长期被简单化,其文化消费品属性受到抑制,电影发展举步维艰。新世纪20年,“市场是最大的政治”成为政府、企业、从业人员和观众的共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市场,就没有电影,更谈不上好电影。在法规政策、审查审批、决策机制、经营管理、创作生产各方面,市场都成为电影重要的考量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使国产电影面对好莱坞电影的正面竞争时,牢牢占据5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并迫使好莱坞电影为迎合中国市场,更多地关注中国,并且改变了长期妖魔化中国的创作偏向。
开放行业、开放市场、自由竞争、需求导向,社会和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电影的市场要素逐渐壮大,电影从业人员从规模到质量都大幅度提升,所有这些产业上的重构都为电影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中国电影创作,制作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改革之前,即便是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大导演,都只能用几百万成本拍摄《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这类低成本文艺片。改革后,头部电影单片投资可以达到几亿,甚至10亿元以上规模,国产电影的工业化水平和制作水平提高有了经济保障,甚至可以接近或者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没有投资规模的提高,就不会有国产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商业大制作电影《英雄》,也不会有后来以57亿元单片票房成绩高居历年票房纪录榜首的《战狼2》,更不会有树立了国产科幻灾难片标杆的《流浪地球》。坚实的经济基础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电影平均制作水平的提升得到了市场化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电影也因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市场规模扩大,为电影创作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商业电影所扩展的市场规模,实际上为其他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电影带来了空间。从曾经不到1千万人的年观影人次,发展为2019年超过17亿人的观影人次。看电影的人数多、频次多,多样化电影才能有市场机会。过去文艺片只有几万、几十万元的票房规模,而《冈仁波齐》这样的纪实性艺术电影单片能创造近亿的票房,贾樟柯的《江湖儿女》(2019)单片票房能够超越他过去所有公映电影的总和,《喜马拉雅天梯》(萧寒、梁君健导演,2015)、《二十二》(郭柯导演,2016)这样的纪录电影能够创造千万以上的票房成绩;《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2016)、《七月与安生》(曾国祥导演,2016)、《少年的你》等不同风格的艺术电影甚至能够创造出过亿、过十亿元的票房成绩。蛋糕越大,分众艺术电影的空间也就越大。市场为电影创作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
第三,市场繁荣促使观众的观影频次增加,电影素养和欣赏水准逐渐提升。电影发展与观众素养息息相关。电影核心观众从大城市的“白领阶层”扩展到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市民。市场化改革初期,北京、上海等五座一线城市,占据全国票房80%以上,北京一座城市曾经占全国票房份额的14%。而现在,一二线城市的票房贡献明显下降,三四线市场已经成为最大市场,观众范围大大扩展。更多的人有了看电影的经历和经验,电影素质也明显提升,电影观众从只看“大片”分化为看自己所喜欢的片子。《英雄》2002年的单片票房几乎占当年国产电影票房一半,《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等影片,虽然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但它们依然占据年度票房榜首,出现“叫好与叫座”的分离。经过市场培育,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推动,观众对电影的选择能力大大提升,“叫好与叫座”之间的矛盾逐渐缓解,《中国合伙人》《人在囧途之泰囧》《我不是药神》《让子弹飞》《驴得水》《无问西东》《无名之辈》《送你一朵小红花》(韩延导演,2020)等不同风格、样态、个性的电影也能够被广泛观众接受。中国电影观众的整体素养明显提升。
市场为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水涨船高的正面推动效应,虽然市场化改革的初期,电影行业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娱乐至上、价值观迷失等现象,但这都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总体上来看,中国电影产业体系的重构,大大解放了国产电影的创作生产力,提高了国产电影的竞争力,也强化了国产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形态,培养了新一代电影人,也把中国电影带上了新台阶、新高度。